典藏作家

水蔭萍

水蔭萍

水蔭萍

性別:男
籍貫:臺灣臺南
出生地:
出生日期:1908-11-29

學經歷

  • 簡介

  • 本名楊熾昌,筆名水蔭萍、南潤、島亞夫、柳原橋等。1908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南市。父親楊宜綠為當時的台南名士,號蓬萊客,曾與連雅堂、陳瘦雲重振「浪吟詩社」。1924年考入臺南州第二中學,於此時大量閱讀日本、歐美、法國文學作品,並開始發表文學創作於校刊及《台南新報》上。1930年赴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留學,攻讀日本文學,其間常有詩作發表在日本刊物。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日文詩集《熱帶魚》。1931年因父重病返臺,後受聘於《臺南新報》。1933年與林永修、李張瑞、張良典共同組織「風車」詩社,倡導超現實主義詩風,別於當時盛行的現實主義風格。而取名為「風車」詩社的原因有三:(一)受法國名劇場「風車」之影響;(二)台南七股一帶鹽田常有一架架風車,頗為嚮往;(三)認為台灣詩壇已走投無路,需要像風車一樣吹送一種新的風氣。同年十月出刊《風車詩誌》第一輯,僅發行75本目前不傳,第四輯後停刊,然風車詩社的同仁們繼續於各大報刊發表文章。1937年發表<薔薇的皮膚>,獲得《台灣日日新報》小說首獎。1939年加入「台灣詩人協會」。1941年台灣詩人協會改組,成立台灣文藝家協會,楊加入並於其會誌《文藝台灣》發表作品。光復後,仍繼續從事新聞記者工作,並曾任職臺南市文獻委員。1994年因病逝於台南新樓醫院。

    楊熾昌本身熱愛法國文學,並在台灣30年代社會主義思潮高漲的時期將法國的前衛派「超現實主義」移植到台灣,他認為:「文學技巧的表現方式很多,與日本硬碰硬的正面對抗,只有引發日人殘酷的摧殘而已。唯有以隱避意識的側面烘托,推敲文學的表現技巧,以其他角度的描繪方式,來透視現實社會,剖析其病態、分析人生,進而使讀者認識問題,應該可以稍蔽日人凶燄,將殖民文學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寫出,相信必能開花結果,在中國文學史上據一席之地……。」。他和其他文人所組織的「風車」雜誌,便是遵從「追求純藝術」的創作精神,企圖表現人的內心世界為核心。而他的小說和詩作也常運用象徵,擬人化等現代派常用的技巧,其風格則傾向於浪漫唯美的抒情。作品皆以日文寫作,曾出版日文詩集《熱帶魚》、《樹蘭》、《燃燒的臉頰》詩集,《貿易風》、《薔薇的皮膚》小說集,《洋燈的思惟》評論集,《紙魚》隨筆集等。其作品散佚頗多,經呂興昌多方蒐集,陳千武、葉笛譯成中文,將部份作品編集成《水蔭萍作品集》,由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藉此,我們方能窺見193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詩潮萌芽的經過及楊熾昌的詩作之美。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 1924年考入臺南州第二中學,於此時大量閱讀日本、歐美、法國文學作品,並開始發表文學創作於校刊及《台南新報》上。
  • 1930年赴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留學,攻讀日本文學,其間常有詩作發表在日本刊物。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日文詩集《熱帶魚》。
  • 1931年因父重病返臺,後受聘於《臺南新報》。
  • 1933年與林永修、李張瑞、張良典共同組織「風車」詩社,倡導超現實主義詩風,別於當時盛行的現實主義風格。
  • 1937年發表<薔薇的皮膚>,獲得《台灣日日新報》小說首獎。
  • 1939年加入「台灣詩人協會」。
  • 1941年台灣詩人協會改組,成立台灣文藝家協會,楊加入並於其會誌《文藝台灣》發表作品。光復後,仍繼續從事新聞記者工作,並曾任職臺南市文獻委員。

■ 作家書目

  • 1929年 《熱帶魚》,日本:夢書房出版社。
  • 1933年 《樹蘭》,台南:自印。
  • 1934年 《貿易風》,台南:金魚書房。
  • 1937年 《洋燈的思維》,台南:金魚書房。
  • 1938年 《薔薇的皮膚》,台南:金魚書房。
  • 1939年 《燃燒的臉頰》,台南:河童書房。
  • 1985年 《紙魚》,台南:河童書房。
  • 1995年 《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 評論彙集

期刊論文

  • 1991年 劉登翰:〈楊熾昌與風車詩社〉,《臺灣文學史》,頁538-548。
  • 1997年 莫 渝:〈尼姑〉,《閱讀台灣散文詩》,頁132-135。
  • 1985年 羊子喬:〈超現實主義的提倡者─楊熾昌 訪楊熾昌談文學之旅〉,《臺灣文藝》102期,頁112-115。
  • 1982年 王 玲:〈文壇上的業餘園丁–訪楊熾昌老先生〉,《中央月刊》14卷7期,頁84-86。
  • 1994年 林佩芬:〈風車仍然轉動─懷念楊熾昌先生〉,《文訊》109期,頁103-104。
  • 1984年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文訊》9期,頁403-414。
  • 2003年 黃建銘:〈時代、作家與文壇活動–以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為中心〉,《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6期,頁53-72。
  • 2000年 莫 渝:〈蝴蝶與秋天–水蔭萍詩藝初探〉,《北縣文化》66期,頁112-123。
  • 2000年 呂興昌:〈走進歷史 還諸天地–記熾昌先二三事〉,《聯合文學》188期,頁43-44。
  • 1995年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水蔭萍作品集》,頁307-336。
  • 1995年 葉 笛:〈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以風車詩社核心人物楊熾昌的詩運為軸〉,《水蔭萍作品集》,頁337-361。
  • 1995年 楊蒼嵐:〈春鶯啼的早晨-懷念父親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頁363-372
  • 2004年 余玉琦:〈印刻書房:最哈絕版書–詩人在唱貓的憂鬱:水蔭萍「燃燒的臉頰」〉,《印刻文學生活誌》9期,頁215。
  • 2003年 楊雅惠:〈詩畫互動的異境–從王白淵、水蔭萍詩看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美學與文化象徵的拓展〉,《臺灣詩學學刊》5月,頁27-84。
  • 2003年 丁旭輝:〈艱澀外衣下的清晰意向–論水蔭萍、洛夫的超現實詩與北島的朦朧詩〉,《笠》233期,頁83-130。
  • 2001年 葉 笛:〈水蔭萍的esprite nouveau和軍靴〉,《創世紀詩刊》129期,頁28-34。

報上評論

  • 1995年 陳千武:〈茉莉花印象 讀楊熾昌的詩〉,《民眾日報》24版5月20日。
  • 1995年 呂興昌:〈出土〉,《台灣新聞報》19版7月14日。
  • 2002年 林政華:〈日據時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的先軀–楊熾昌〉,《台灣新聞報》9版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