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

劉克襄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台中
出生日期:1957年
學經歷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台灣日報》和《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副主任。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和第一屆台灣詩獎。
簡介
-
劉克襄出生於1957年,生於台中縣烏日鄉九張犁土角厝的老家。初始取名劉資愧,因父親信奉社會主義,鄙夷資本主義之故。二歲時改為今名。劉克襄從事文學創作、自然觀察、古道探勘、台灣歷史鑽研和旅行多年。具多重身分,既是詩人、小說家、自然觀察者,也是臺灣史旅行研究者,是現階段十分關心臺灣史發展的台灣作家,他也是透過旅行的方式來觀察這片土地的嚴肅觀察家。
作者始終熱愛著自然、旅行觀察及賞鳥。早年他的詩筆著重於為受壓迫者發聲的詩風之中,近年則轉入觀察研究,並擺脫了人類有限的形體,而與自然界的生靈一起悠遊,因此他筆觸所及的範圍,從遠古的凍原到當代的城鄉,自史前的記憶到今世的政事,都有他心靈的傾訴。劉克襄的詩及散文,筆觸簡潔生動,內容蘊涵濃厚的創新,無論是批判或控訴,都呈現出一個自然環境者對臺灣人文及自然生態的深度探討。
於台北近郊長期從事自然觀察、拍攝與繪畫,研究自然誌、旅行歷史與古道研究。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及第一屆台灣詩獎,曾獲吳三連獎報導文學獎、時報文學敘事詩推薦獎、台灣詩獎、自然保育獎、小太陽獎等。
著有詩、小說、散文、自然志論述、兒童文學繪本等三十餘部,代表作有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散文(自然旅情)、(隨鳥走天涯);詩集(河下游)、(漂鳥的故鄉)、(小鼬鼠的看法);報導(台灣舊路踏查記);自然教育(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論述(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等。曾任《台灣日報》副刊編輯、《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
■ 創作風格
早年他的詩筆著重於為受壓迫者發聲的詩風之中,近年則轉入觀察研究,並擺脫了人類有限的形體,而與自然界的生靈一起悠遊,因此他筆觸所及的範圍,從遠古的凍原到當代的城鄉,自史前的記憶到今世的政事,都有他心靈的傾訴。劉克襄的詩及散文,筆觸簡潔生動,內容蘊涵濃厚的創新,無論是批判或控訴,都呈現出一個自然環境者對臺灣人文及自然生態的深度探討。
■ 作家成就
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及第一屆台灣詩獎,曾獲吳三連獎報導文學獎、時報文學敘事詩推薦獎、台灣詩獎、自然保育獎、小太陽獎等。
■ 作家書目
- 劉克襄(1988):《小鼯鼠的看法》,台北:合志文化。
- 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舞》,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精靈》,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7):《小鳥飛行》,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5):《小綠山之歌》,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85):《在測天島》,台北:前衛。
- 劉克襄(2001):《安靜的遊蕩》,台北:皇冠。
- 劉克襄(2006):《失落的蔬果》,台北:二魚。
- 劉克襄 :《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台北:玉山社。
- 劉克襄(2003):《少年綠皮書》,台北:玉山社。
- 劉克襄 :《山黃麻家書》,台北:晨星。
- 劉克襄(1982):《旅次札記:天空最後的英雄》,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3):《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
- 劉克襄(1997):《扁豆森林》,台北:時報。
- 劉克襄(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
- 劉克襄(1983):《松鼠班比曹》,台北:蘭亭。
- 劉克襄(1998):《快樂綠背包》,台北:晨星。
- 劉克襄(1991):《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
- 劉克襄(1991):《自然旅情》,台北:晨星。
- 劉克襄(1978):《河下游》,作者自版。
- 劉克襄(1984):《旅鳥的驛站》,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 劉克襄(1986):《消失中的亞熱帶》,台北:晨星。
- 劉克襄(1986):《荒野的心:小燕鷗的世界之旅》,台北:前衛。
- 劉克襄(1997):《草原鬼雨》,台北:時報。
- 劉克襄(2002):《迷路一天,在小鎮:劉克襄的漫遊地圖》,台北:皇冠。
- 劉克襄(1993):《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台北:自立晚報。
- 劉克襄(2001):《最美麗的時候》,台北:大田。
- 劉克襄(1984):《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
- 劉克襄(1990):《臺灣木刻紀實:紀寶六十》,台北:學英。
- 劉克襄 :《臺灣的旅行(1860-1880)》。
- 劉克襄(1990):《臺灣鳥木刻紀實:紀寶六十》,台北:劉開工作室。
- 劉克襄(1989):《臺灣鳥類研究拓展史1840-1912》,台北:聯經。
- 劉克襄(1999):《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台北:博揚文化。
- 劉克襄(2003):《劉克襄精選集》,台北:九歌。
- 劉克襄(1985):《隨鳥走天涯》,台北:洪範。
- 劉克襄(1989):《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臺灣的旅行1860-1880》,台北:自立晚報。
■ 評論彙集
期刊論文
- 黃福森(2005):〈另番新視野 — 讀劉克襄《北台灣漫遊 — 不知名山徑指南1、2》〉,《文訊》236期,頁24-25。
- 許俊雅(1996):〈從困境、求索到新生–談臺灣新詩中的二二八〉,《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1-349。
- 吳 鳴(1984):〈從山鳥到水鳥:試評劉克襄的「旅鳥的驛站」〉,《新書月刊》10期,頁64-66。。
- 莊華堂(1991):〈做一隻有尊嚴的環頸行鳥:我讀「風鳥皮諾查」〉,《臺灣文藝》,頁164-169。。
- 苦苓(1982):〈孤獨疲憊的旅者:劉克襄和他的旅次札記〉,《明道文藝》81期,頁122-125。
- 簡義明(1997):〈在山林與都市之間–論劉克襄的自然寫作〉,《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
- 鹿憶鹿(2005):〈給孩子一座山,讀劉克襄《山黃麻家書》〉,《文訊》131期,頁21-22。
- 許雪姬(1995):〈古道綿長–評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中外文學》1:11。
- 南方朔(1992):〈一則飛行寓言:評劉克襄的風鳥諾比查〉,《聯合文學》88版。
- 謝欣樺(1993):〈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書評》5期,頁63。
- 楊照(1995):〈揣測大自然的思想–評劉克襄的「座頭鯨嚇連麼麼」〉,《聯合文學》,頁237-241。
- 莫渝(1997):〈葬花〉,《閱讀台灣散文詩》,頁223-226。
- 李明駿(1986):〈漸拓漸寬的誠意〉,《聯合文學》22期,頁218-219。
- 黃武忠(1990):〈伴鳥走天涯:劉克襄印象〉,《文訊》頁109-111。
- 苦 苓(1983):〈再見劉克襄〉,《松鼠班比曹》,頁1-2。
- 崔玉珍(1996):〈化作鳥人鑲嵌於山林–專訪劉克襄〉,《源》6期,頁2-7。
- 鍾麗慧(1983):〈「鳥」作家劉克襄〉,《明道文藝》84期,頁20-23。
- 沈冬青(1997):〈觀察、解說與創造:閱讀劉克襄〉,《幼獅文藝》84:6期,頁15-20。
- 賴珮如(1995):〈頹沉與激越–論劉克襄的〈刺蝟〉〉,《創世紀》103期,頁103-109。
- 吳潛誠(1988):〈變色龍詩人:劉克襄的敘述觀點〉,《當代》23期,頁144-150。
- 莫 渝(1997):〈嚴肅而專精的鳥人–劉克襄小論〉,《閱讀台灣散文詩》,頁124-126。
- 林燿德(1986):〈貘的蹄荃:劉克襄詩作芻論〉,《文藝月刊》204期,頁44-56。
- 陳翊(1982):〈蟲魚鳥獸之餘:「旅次札記」的興觀群態〉,《明道文藝》81期,頁126-127。
- 孟樊(1988):〈隱而不露的批判家:評劉克襄的詩與隱遁者〉,《臺北評論》5期,頁198-211。
報上評論
- 郭城盛(1995):〈生物科學通俗讀物的演進〉,《聯合報》4月10日。
- 劉永毅(2000):〈生命和自然的二重奏〉,《中國時報》,9月21日。
- 劉永毅(2000):〈另一種「劉克襄」〉,《中國時報》44版9月21日。
- 林秀玲(2001):〈以詩筆入遊記〉,《中央日報》19版10月29日。
- 吳尊賢(1997):〈鳥兒的祕密生活〉,《聯合報》47版9月29日。
- 郭城孟(1996):〈小綠山之歌〉,《聯合報》41版1月1日。
- 周聖心(2003):〈十五歲的顏色〉,《中國時報》8月17日。
- 蔣慧仙(1998):〈人與自然〉,《聯合報》41版4月20日。
- 陳文芬(1996):〈「鳥人」劉克襄打敗恐龍奪回兒子的心〉,《中國時報》24版8月15日。
- 徐偉斌(1997):〈望遠鏡裡的精靈〉,《中國時報》46版8月7日。
- 陳健一(1998):〈記錄大地之心–自然觀察作家的探索之路〉,《中央日報》26版10月12日。
- 焦桐(2001):〈原野行吟–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中央日報》18版3月26日。
- 千山林(1996):〈美麗新世界–文學生態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台灣文藝》93期,頁44-58。
- 蔡敏玲(2003):〈扁豆森林〉,《中國時報》42版4月17日。
- 張娟芬(2005):〈走路是一種生活態度〉,《聯合報》2月13日。
- 王家祥(1995):〈攻登山頂的小憩〉,《中國時報》42版2月9日。
- 鄭愁予(1997):〈你見過一隻叫皮諾查的候鳥嗎?〉,《中國時報》31版2月1日。
- 莫渝(2003):〈在返鄉與漂泊之間〉,《國語日報》6月18日。
- 楊照(1995):〈地理景物的人文縱深–讀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中國時報》34版7月29日。
- 蔡美娟(2000):〈踏遍北台灣自然景點劉克襄出版心得報告〉,《聯合報》8月28日。
- 保 真(1995):〈無名小山的自然寶藏〉,《中國時報》42版11月16日。
- 莊裕安(1996):〈新派「護生畫集」〉,《中國時報》39版8月22日。
- 張夢瑞(1996):〈新書教你偷窺自然,劉克襄加入人文、風俗、歷史提供深度自然觀察之旅〉,《民生報》15版11月8日。
- 駱梵(1996):〈該讓兒童文學傳達知識嗎?–劉克襄〈兒童文學裡加一點科學…〉讀後〉,《國語日報》13版2月25日。
- 簡明義(2001):〈溫柔而堅持的意志–評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自由時報》39版4月26日。
- 凌拂(1996):〈萬物同在〉,《聯合報》43版9月16日。
- 林式(1997):〈寫給豆鼠人看的武俠小說〉,《台灣新聞報》13版2月23日。
- 楊南郡(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中國時報》42版11月4日。
- 沈怡(1996):〈劉克襄用線條說故事〉,《聯合報》35版8月14日。
- 徐開塵(2001):〈劉克襄旅遊新書沿著鐵路闢新徑〉,《民生報》8月31日。
- 徐開塵(2001):〈劉克襄情詩 私密的語言投射在自然符號中〉,《民生報》3月23日。
- 白蘭地(2003):〈劉克襄精選集〉,《中央日報》17版11月21日。
- 柯焜耀(2004):〈嘿嘿!作家拐你上山下海〉,《中國時報》10月3日。
- 董成瑜(1996):〈劉克襄孩童世界裡新出發〉,《中國時報》39版8月22日。
- 徐開塵(1996):〈劉克襄用豆鼠大戰恐龍,創作動物角色,執筆繪圖,希望孩子喜歡自己的東西〉,《民生報》15版9月1日。
- 李令儀(2002):〈劉克襄用20年前地圖 迷路有驚喜〉,《聯合報》14版9月12日。
- 曹郁芬(1992):〈劉克襄〉,《中國時報》35版1月10日。
- (2000):〈劉克襄打開北台灣新視野〉,《台灣日報》14版8月28日。
- 小島(2002):〈那羅文學步道落成〉,《中央日報》16版12月10日。
- 劉克襄(2002):〈我不看足球了〉,《中國時報》39版5月14日。
- 楊永玲(1996):〈生態保育的記錄者:劉克襄叔叔〉,《兒童日報》8版8月8日。
- 蘇惠昭(1995):〈小綠山的知音劉克襄〉,《台灣時報》28版9月14日。
- 江孟蓉(2002):〈人與自然的對話〉,《自由時報》39版11月30日。
- 黃莉貞(1997):〈「自然好男人」劉克襄,引領孩子觀察自然、記錄自然〉,《自立早報》31版2月14日。
- 柯慶明(1995):〈簡評〈荒狗〉野性與自由的生命讚頌〉,《聯合報》37版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