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

夏菁
性別:男
籍貫:浙江省嘉興縣
出生地: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6日
學經歷
國立浙江大學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碩士。曾任職農復會,為土壤保持專家,五十七年應聯合國聘請前往牙買加服務,一直旅居海外。七十四年自聯合國退休,任教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簡介
-
本名盛志澄,1925年10月6日出生,浙江省嘉興縣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碩士,為土壤保持專家。浙江大學畢業隨即來台,並於花蓮山林管理所木瓜山林場任職。之後被中美合作的農村復興委員會羅致,下山到台北,因而開啟創立「藍星詩社」的契機。1954年由於不滿當時口號充斥的詩壇,於是邀集鄧禹平、余光中、覃子豪等人創立「藍星詩社」。在夏菁的主導之下,藍星詩社於1958年12月10日發行詩刊《藍星》詩頁。除了主編藍星詩社詩頁外,也同時主編《文學雜誌》及《自由青年》之新詩專欄。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靜靜的林間》。1968年首部散文集《落磯山下》出版。1968年應聯合國聘請前往牙買加服務,1985年自聯合國退休,又任教於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現已退休,旅居美國。工作之餘,仍發表作品於台灣及美國中文報章刊中。
1999年出版以森林文化和生態意識為主題的詩與攝影合集《回到林間去:山、林人的融合》,融合攝影與文學傳達出對大自然的愛。2004年散文集《可臨視堡的風鈴》,讓人見到詩人永遠不老的創作精力。夏菁創作以詩和散文並行,詩風婉約典雅,具有濃厚的東方精神;散文則簡約生智,親和真摯。
散文家梁實秋曾評介夏菁的散文:「夏菁通數國文字,嗜英美文學,然其散文絕無時下習氣,清談娓娓,勝語直尋,中國人使用中國文字,固當如此。」夏菁的詩在50年代初便已馳名,雖然70年代後便旅居海外,但對新詩投入的熱情絲毫不減。夏菁曾在70年代提出詩必具有「可讀性」的主張,他認為:「用字不妨精簡、淺近,內容則新銳、深遠」,所以夏菁的詩作平易近人、清新可讀,無疑是服膺他的創作理念。
■ 創作風格
夏菁創作以詩和散文並行,詩風婉約典雅,具有濃厚的東方精神;散文則簡約生智,親和真摯。
散文家梁實秋曾評介夏菁的散文:「夏菁通數國文字,嗜英美文學,然其散文絕無時下習氣,清談娓娓,勝語直尋,中國人使用中國文字,固當如此。」夏菁的詩在50年代初便已馳名,雖然70年代後便旅居海外,但對新詩投入的熱情絲毫不減。夏菁曾在70年代提出詩必具有「可讀性」的主張,他認為:「用字不妨精簡、淺近,內容則新銳、深遠」,所以夏菁的詩作平易近人、清新可讀,無疑是服膺他的創作理念。
■ 作家成就
為「藍星詩社」發起人之一,主編有「文學雜誌」及「自由青年」等新詩。
■ 作家書目
- 1954年 《靜靜的林間》,台北:藍星詩社。
- 1957年 《噴水池》,台北:明華。
- 1961年 《石標集》,香港:中外文化。
- 1961年 《石柱集》,香港:中外文化。
- 1964年 《少年遊》,台北:文星。
- 1968年 《落磯山下》,台北:藍星。
- 1977年 《山》,台北:純文學。
- 1980年 《落磯山下》,台北:遠流。
- 1985年 《悠悠藍山》,台北:洪範。
- 1998年 《澗水淙淙》,台北:九歌。
- 1999年 《回到林間去:山、林與人的融》,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 1999年 《夏菁散文》,浙江:浙江文藝。
- 2003年 《雪嶺》,台北:未來書城。
- 2004年 《夏菁詩選》,香港:銀河。
- 2004年 《可臨視堡的風鈴》,台北:印刻。
■ 評論彙集
報上評論
- 1953年 梁實秋:〈閒話新詩–讀余光中夏菁的新詩集〉,《中央日報》5版12月13日。
- 1985年 向 明:〈我讀悠悠藍山〉,《自立》11月7~9日。
- 1985年 梁實秋:〈平淡雋永〉,《聯合報》8版7月15日。
- 1998年 向 明:〈澗水淙淙流日月–讀夏菁的詩和人〉,《中央日報》22版11月14日。
- 1999年 麥 穗:〈靜靜林間的一潭澗水〉,《台灣新聞報》4月30日。
- 2000年 林峻楓:〈松林裡的清露〉,《青年日報》7月1日。
- 2003年 侯延傾:〈雪嶺〉,《中央日報》17版10月22日。
期刊論文
- 1969年 莫 渝:〈笠下影─夏菁〉,《笠詩刊》4月,頁48-50。
- 莫 渝:〈新詠舊唱,綜談夏菁的詩〉,《新詠舊唱》,頁45-47。
- 1970年 余光中:〈宛在水中央〉,《純文學》,頁47。
- 1972年 白 萩:〈評夏菁的詩集「靜靜的林間」〉,《現代詩散論》,頁149-163。
- 1977年 余光中:〈山名不用〉,《純文學》。
- 1985年 季 予:〈評《噴水池》〉,《文學雜誌》5卷3期,頁80-86。
- 1985年 梁實秋:〈(悠悠藍山)序〉,《悠悠藍山》。
- 1985年 楊 牧:〈夏菁的詩〉,《風簷展書讀》,頁372-377。
- 2004年 余光中:〈序短賀壽長〉,《可臨視堡的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