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楊華

楊華

楊華

性別:男
籍貫:臺灣屏東
出生地:
出生日期:1906 年

學經歷

  • 簡介

  • 楊華,本名楊顯達,另有筆名楊花、楊器人。1906年出生於屏東,家境貧困,一生潦倒困窘。曾以私塾教師為業,但因體弱多病,時常臥病不起而導致生活無以為繼。即便如此,楊華仍努力創作不懈。1926年時應《台灣民報》徵詩,以<小詩>獲得第2名;<燈光>獲得第7名,而踏入台灣詩壇。楊華擅長作小詩,語言練達,意象飽滿,近似俳句。

    1927年2月5日,楊華因違反治安維持法被捕下獄,於獄中撰寫其代表作《黑潮集》組詩共53首,一直到楊華逝世,文學同志於住處發現後替其整理,發表在楊逵主編的《台灣新文學》第2、3號。其中7首因議題過於敏感,被編者抽去,目前僅見46首。

    林載爵分析《黑潮集》中的用詞:「整集詩中,楊華用了沖潰、滴穿、洗滌、驚醒、摧殘、振盪、踐踏、喚醒等充滿力量的動詞,但也用了沉寂、悲哀、悲傷、零亂、飄浮、空虛等失望之語。」藉此傳達出個人面對殖民社會下痛苦生活的無奈悲憤,讀之令人動容。

    1932年起開始大量發表詩作,以台語寫成的<女工悲曲>一詩,刻畫出當時工人階級的心聲,作品中透露出的憂患意識,反映被殖民社會的困境。1935年於《台灣文藝》發表唯二的兩篇小說<一個勞動者之死>和<薄命>,而<薄命>一篇之後與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一同入選《朝鮮台灣短篇小說集》。此兩篇文章與楊華的小詩一樣,都具有批判現實、關懷弱小對社會發出不平之鳴的特色,也因為這樣的文學風格,楊華被歸入左翼文學的陣營。

    1936年,因潦倒病苦而懸樑自盡,時人稱其為薄命詩人,享年30歲。楊華是臺灣早期作家中作品較為豐富的一位,由於曾任私塾教師,中文的底子較同期作家更為優秀。在楊華的詩歌與小說中,著力描寫台灣人民所受的欺凌和侮辱,充分喊出殖民地統治下人民的心聲。而自身悲苦的遭遇,也無疑見證了身在殖民地時期文人無出路的境況及苦悶的心靈。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 1926年 應徵《台灣民報》新詩徵稿,以〈小詩〉、〈燈光〉分別獲得第2名與第7名。
  • 1927年 因違反治安維持法被捕入獄,監禁於臺南刑務所,在獄中寫出代表作《黑潮集》53首。
  • 1932年 1月,作小詩五十二首,命名為《心弦》,連載於《南音》半月刊。
  • 1935年 2月,發表短篇小說〈一個勞動者之死〉,刊登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2號。發表短篇小說〈薄命〉,刊登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3號。
  • 1936年 小說〈薄命〉與楊逵、呂赫若的作品共同被選入大陸胡風編譯的《朝鮮臺灣短篇集-山靈》一書。

■ 作家書目

期刊、報紙、散篇

  • 1927年 〈小詩〉,《台灣民報》1月。
  • 1932年 〈心弦〉,《南音半月刊》連載。
  • 1934年 〈晨光集〉,《台灣文藝》連載。
  • 1935年 〈一個勞動者之死〉,《台灣文藝》2月。
  • 1935年 〈薄命〉,《台灣文藝》3月。
  • 2000年 〈詩未凋零–懷念逝去的詩人:楊華 黑潮集(選載)–女工悲曲〉,《聯合文學》6月。

■ 評論彙集

期刊論文

  • 1994年 呂興昌:〈引黑潮之洪濤環流全球–楊華詩解讀〉,《臺灣文藝》3卷143期,頁114-121。
  • 1993年 秋吉久紀夫著 桓夫譯:〈台灣孤魂的詩人楊華–一九三○年代臺灣文學的一則〉,《笠》174期,頁121-142。
  • 1976年 林載爵:〈黑潮下的悲歌〉,《夏潮》1卷8期,頁64-67。
  • 1993年 許俊華:〈薄命詩人楊華及其作品〉,《文學台灣》5期,頁259-584。
  • 2001年 葉 迪:〈談賚志以終的詩人楊華〉,《創世紀》,頁62-69。
  • 2000年 林載爵:〈黑潮悲歌–薄命的楊華〉,《聯合文學》188期,頁31-33。
  • 2001年 馬悅然:〈被遺忘了的中國近代詩人和新詩〉,《明報月刊》427期,頁49-53。
  • 1994年 羊子喬:〈向歷史悲劇控訴的詩人-楊華〉,《復活的群像》,頁273-281。

報上評論

  • 2001年 馬悅然:〈坐在同一塊雲上─楊吉甫與楊華〉,《聯合報》37版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