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

賴和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臺灣彰化
出生日期:1894-4-24
學經歷
簡介
-
本名賴河,字懶雲,1894年5月28日出生於台灣彰化。常用筆名甫三、安都生、走街光、灰、……等,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對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終其一生皆以漢文寫作,以此表現出它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及對外來殖民文化的反抗。作品包括詩、小說、散文、隨筆及評論,並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發掘許多文藝人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楊逵的成功即是最好的例證。賴和10歲進公校就讀,14歲進入小逸堂學習漢文,於1909年16歲之時,入台北醫學校就讀。1917年返回故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1921年,應蔣渭水之邀加入台灣文化協會,正式開啟了他的抗日行動。自此以後,他到處發發表文化演講,也同時於運用白話文創作。他的文學作品,完整的展現出抗日精神,如1925年因彰化二林蔗農抗議事件,蔗農慘遭日警凌辱毒打,賴和便因此寫下著名的<覺悟下的犧牲>,詩句中充分的表現出對台灣人民被殖民政府壓榨的憐憫,及對日本不仁行為的憤怒。這樣具有反抗精神和對下層人民困苦生活的關注的寫作風格,幾乎成了賴和寫作的基調,並深深的影響著後來的台灣新文學的創作者。
1923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實施治安警察法,同年「治警事件」發生,賴和等9人被捕入獄,3週後釋放,然賴和並未因此事件而對抗日事業有所怯退,反而認為這樣的犧牲是光榮的。1926年,賴和義務的接下《台灣民報》<文藝欄>的主編,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進行審稿、編輯的工作,並同時從事創作。在這段期間,賴和發表了<覺悟下的犧牲>、<一根稱仔>、<鬥鬧熱>、<南國哀歌>,這些作品每每與社會上的事件呼應,並充滿著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精神,短篇小說<一根稱仔>便是利用秦得参這個卑微的小人物的故事,來說出台灣人民對於日本正無理的壓榨下的反抗。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主編期間,更大量的提攜後進,他肯切的的給予後進者寫作的指導,並在精神上成為他們的導師,楊守愚曾說道:「他是台灣文藝園地的開墾者」。
關於創作部分,陳芳明於《左翼台灣》將賴和文學創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1925年8月26日發表<無題>開始,至1931年4月發表<南國哀歌>為止,此時文學風格批判精神強烈;而第二階段則由1931年發表<低氣壓的山頂>到1935年12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為止,本期則因歷經左翼知識份子的分裂,心情大受打擊,故作品呈現部分的挫敗與失落。除外, 賴和文學創作上的另一特點即是對語言的運用。賴和原先是學習古文的,之後則努力於白話文上創作。但是,他的白話文創作異於中國白話文,賴和努力創作屬於台灣的白話文創作,他的做法便是融合漢文和台灣話,以創造出真正的台灣文學。這樣的實驗在他的作品可以常常見到。運用近似台語發音的方式,將主角日常生活習慣表現出來。對於語言的重要,賴和有著先知般的自覺,在 <一個同志的批信>中全文以台語寫作,可算是母語創作的先趨了!
賴和1941年因思想問題再度入獄,後因病重出獄,1年後即因心臟病逝世。他以慈悲心的觀照整個台灣社會,希望藉由他的醫術、他的文學、他的鼓吹,能夠將台灣從殖民文化之中喚醒,並進而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路。他雖然沒有辦法和台灣人民一同走到最後,不過他留下了一個典範,讓我們永遠可以依循他的精神去前進。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 1909年 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13期。
- 1917年 返回鄉開設彰化開設賴和醫院。
- 1918年 受聘於廈門鼓浪嶼的博愛醫院服務。
- 1921年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受發起人蔣渭水之推薦,及多人的遊說之後,賴和接下了本協會的理事長之職,開啟了賴和一生為推展台灣文化努力的起點。
- 1923年 7月23日,蔣渭水、連溫卿等人以「新台灣聯盟」為基礎,創立「台灣問題研究會」。9月,創作介於散文與小說體的〈僧寮閒話〉。
- 1926年 賴和義務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1月時發表台灣新文學運動史上的第一篇小說-<鬥鬧熱>,登於《台灣民報》第86號。
- 1927年 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兩派分裂,賴和任新文協臨時中央委員。
- 1930年 發表292行的<流離曲>,為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最長、最動人的史詩。
- 1931年 由於台灣發霧社事件的爆發,賴和在事件六個月後於《台灣新民報》發表動人史詩-<南國的哀歌>。
- 1932年 與葉榮鍾、郭秋生等人創辦《南音》雜誌。
■ 作家書目
- 1989年 《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
- 1991年 《賴和集》,台北:前衛。
- 2000年 《賴和全集(四)、(五):漢詩卷上、下》,台北:前衛。
- 2000年 《賴和全集(三)》,台北:前衛。
- 2000年 《賴和全集(一)》,台北:前衛。
■ 評論彙集
專書
- 199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 :/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 2004年 陳建忠:《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
期刊論文
- 1979年 林 邊:〈忍看蒼生含辱--賴和的文學〉,《臺灣文藝》11期,頁7-36。
- 1980年 舒 蘭:〈中國新詩史話--賴和〉,《新文藝》290期,頁70-74。
- 1991年 朱天順:〈紀念臺灣作家賴和先生〉,《臺灣研究集刊》2期,頁2-3。
- 1984年 張恆豪:〈覺悟下的犧牲--賴和集序〉,《賴和集》,頁43-46。
- 1981年 施 淑:〈稱子與稱錘--論賴和小說的思想性〉,《賴和集》,頁275-276。
- 1994年 呂興忠:〈賴和小說的技巧與思想〉,《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492-501。
- 1994年 林瑞明:〈賴和的文學及其精神--第六十四次臺灣研究研討會記錄〉,《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414-445。
- 1994年 李魁賢:〈賴和詩中的反抗精神〉,《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312- 335。
- 1994年 包恆新:〈臺灣現代文學的先驅者─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378-384。
- 1994年 古繼堂:〈「臺灣的魯迅─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400-411。
- 1994年 粟多桂:〈臺灣抵抗作家的一面光輝旗幟–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446-477。
- 1994年 黃重添:〈臺灣新文學的「奶母」–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502-514 。
- 1994年 葉寄民:〈不死的野草–臺灣新文學的奶母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344-362。
- 1994年 呂興忠:〈賴和「富戶人的歷史」初探〉,《文學台灣》11期,頁170-188。
- 1996年 下村作次郎:〈關於台灣作家賴和的”豐作〉,《天理大學學報》。
- 1995年 林瑞明:〈賴和的文學及其精神〉,《種子落地》,頁58-81。
- 1995年 林瑞明:〈賴和研究了解臺灣文學〉,《種子落地》,頁44-56。
- 1995年 陳萬益:〈賴和舊詩的時代精神〉,《種子落地》,頁84-137。
- 1995年 吳 晟:〈從賴和的新詩談社會現實〉,《種子落地》,頁140-170。
- 1987年 白少帆、王玉斌:〈賴和(第一節:生平和創作、第二節:小說創作、第三節:新詩創作、第四節:歷史地位)〉,《現代台灣文學史》,頁102-127。
- 1991年 林瑞明:〈賴和〈獄中日記〉及其晚年情景〉,《台灣風物》41卷1期,頁45-63。
- 1983年 陳明台:〈人的確認–試論賴和先生的人本意識〉,《台灣文藝》80期,頁39-47。
- 1995年 陳芳明:〈賴和與台灣左翼文學系譜–殖民地作家的抵抗與挫折〉,《聯合文學》162期,頁128-144。
- 1991年 林瑞明:〈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魯迅與賴和〉,《國文天地》76期,頁18-24。
- 199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自序〉,《文學台灣》8期,頁36-42。
- 1998年 陳昭英:〈一根金花:論賴和的〈一桿「稱仔」〉〉,《中國現代文學理論》9期,頁23-36。
- 1999年 林秀蓉:〈賴和〈蛇先生〉寫實意識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3期,頁73-84。
- 2000年 張恆豪:〈覺悟者–與〉,《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頁219-234。
- 2000年 游勝冠:〈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回事–賴和面對殖民現代化的態度初探〉,《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 學》,頁253-256。
- 1999年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臺灣文學研習專輯》,頁131-170。
- 2003年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學術研討會》,頁1-19。
- 1984年 王曉波:〈紛紛擾擾世相異是非久已顛倒置--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先生平反的經過〉,《文季》1卷5期,頁1-11。
- 1984年 李南衡:〈認識「賴和先生」〉,《新書月刊》7期,頁40-41。
- 1988年 林瑞明:〈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一九二一--一九三一) (上)〉,《臺灣風物》38卷4期,頁1-46。
- 1988年 林瑞明:〈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一九二一--一九三一) (下)〉,《臺灣風物》39卷1期,頁1-37。
- 1991年 葉石濤:〈為什麼賴和先生是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集》,頁253-260。
- 1991年 林衡哲:〈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賴和集》,頁261-273。
- 1994年 張恆豪:〈臺灣新文藝之父--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364-376。
- 1984年 陳芳明:〈百年孤寂的賴和〉,《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538-541。
- 1991年 彭瑞金:〈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賴和與臺灣新文學〉,《國文天地》7卷5期,頁12-16。。
- 1994年 呂興忠:〈從賴和到洪醒夫--談臺灣新文學的原鄉〉,《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下)》,頁516-536。
- 1994年 呂興昌:〈百年不孤寂–紀念賴和百年誕辰的意義〉,《文學台灣》12卷,頁6-11。
- 1996年 宋澤萊:〈尋找台灣精神– 賴和研究答問〉,《文學台灣》19期,頁86-105。
- 1984年 陳映真等:〈慶賀賴和先生平反講演會〉,《中華雜誌》248期,頁20-38。
- 1979年 李南衡:〈近代台灣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賴和先生〉,《醫望》3卷1期,頁65-73
報上評論
- 1995年 康 原:〈認識賴和,鍾愛台灣–讀「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有感〉,《自立晚報》23版6月15日。
- 1995年 宋澤萊:〈從賴和看當前台灣文學創作處境(上)〉,《自由時報》29版5月27日。
- 1995年 宋澤萊:〈從賴和看當前台灣文學創作處境(下)〉,《自由時報》29版5月28日。
- 1995年 康 原:〈台灣歌謠記事–賴和醫生百年冥誕紀念〉,《自由時報》29版4月13日。
- 1995年 張恆豪:〈蒼茫深遂的「時代之眼」比較賴和「歸家」與魯迅「故鄉」(上)〉,《自立晚報》23版5月2日。
- 1995年 張恆豪:〈蒼茫深遂的「時代之眼」比較賴和「歸家」與魯迅「故鄉」(中)〉,《自立晚報》23版5月3日。
- 1995年 張恆豪:〈蒼茫深遂的「時代之眼」比較賴和「歸家」與魯迅「故鄉」(下)〉,《自立晚報》23版5月4日。
- 1994年 鄭清文:〈賴和的三篇小說〉,《台灣時報》22版12月15日。
- 1994年 王昶雄:〈梅花天地心,讀「賴和漢詩初編」〉,《自立晚報》19版9月4日。
- 1994年 鍾肇政:〈賴和三書〉,《自由時報》29版9月28日。
- 1995年 葉石濤:〈賴和的寫實主義〉,《台灣新聞報》19版10月14日。
- 1996年 康 原:〈賴和筆下的彰化城〉,《聯合報》33版4月4日。
- 1996年 林政華:〈賴和不如意的過年,沉痛的諷刺〉,《民眾日報》27版8月4日。
- 1996年 林政華:〈賴和「蛇先生」別有一番涵義〉,《民眾日報》27版8月13日。
- 1999年 楊 照:〈複雜、悲觀的啟蒙者–《賴和小說集》〉,《中國時報》37版4月6日。
- 2000年 陳慧文:〈可憐她死了─從賴和作品看日據時代的臺灣女性〉,《民眾日報》17版3月29日~4月03日。
- 1984年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播種者--賴和(上)〉,《聯合報》8版4月5日。
- 1984年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播種者--賴和(下)〉,《聯合報》8版4月5日。
- 1993年 王昶雄:〈打頭陣的賴和哲人「走得其時」〉,《自立晚報》19版11月26日。
- 1994年 林瑞明:〈永遠的賴和〉,《自立晚報》19版7月25日。
- 1994年 楊千鶴:〈賴和印象〉,《臺灣新聞報》17版8月3日。
- 1994年 林瑞明:〈回想賴和研究〉,《台灣時報》22版8月24日。
- 1994年 鍾肇政:〈礦溪一完人–紀念賴和百齡文集出版〉,《自由時報》29版8月10日。
- 1995年 楊千鶴:〈採訪台灣文學之父賴和〉,《聯合晚報》15版12月24日。
- 1984年 李瑞騰:〈由舊詩詞起家,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文學最初面貌〉,《中央日報》17版11 月 29 日。
- 1995年 葉石濤:〈賴和與新文學運動〉,《台灣新聞報》19版10月7日。
- 1996年 趙天福:〈迎賴和祭詩魂〉,《台灣時報》22版6月7日。
- 1996年 鍾肇政:〈迎賴和祭詩魂〉,《台灣時報》22版6月7日。
- 1997年 康 原:〈消失的小逸堂–賴和在這裡踏出文學的第一個腳印〉,《中央日報》19版1月8日。
- 2000年 彭瑞金:〈賴和生日為台灣文藝節─新政府與台灣文學〈三〉〉,《台灣日報》31版4月16日。
- 2000年 劉慧真:〈鍛造一把全新的秤子─賴和的行動文學〉,《聯合報》37版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