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了,小明背著書包走在大操場上,心裡說:「在教室悶了七節課,都快發霉了,出來真舒服,陽光好亮、好耀眼。」他深吸一口氣,再抬頭看看浮云:「啊–天好藍,這朵雲像海狗,那邊的像條龍。」在降旗典禮的儀式中,他又瞥見:楓葉變紅了,變葉木抽嫩葉了,而石榴花又多紅了一朵。
小朋友!你會像小明一樣時時觀察大自然嗎?人只有在心情閑靜的時候,才會發覺桂花落了,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日本有一位美育教育家,一次搭快車經過富士山下,山頂白雪皚皚,雪光晶瑩耀目,煞是好看。這時鄰座的男孩也發覺了,搖著媽媽說:「快看富士山!好美的雪呀!」他一直搖著媽媽,可惜母親只顧跟另一主婦聊天,望也不望一眼,小男孩只好垂頭喪氣的坐下。如果媽媽能望一眼,說一句:「好美呀!」他就不至於那麼難過了;如果她更能停下來,共同想些佳詞美句來讚嘆該有多好!這正是美育薰陶難得的機會教育呢!
另外有一個故事:在濱海公路欣賞落日最美了,附近有一位美術老師常常去散步。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要做一個測驗,於是每天放學後,都到海邊橋頭站半個小時,目的不是去看落日美景,而是看來往的人群,看看是否有人抬頭欣賞一下落日。眼見開車的人飛馳而過、下班的人形色匆匆、走路的學生談笑而過,幾乎沒有人望一眼落日;也許天天看得見就沒有什麼特殊,這位老師得到這樣的測驗結果,只能嘆息現代人的匆匆了。
聽了這兩個故事,你有何感覺?「從一粒砂中可見一世界,一朵花中可想見一天堂」,「美」的感受力是一種訓練,愈訓練愈有「美」的鑑賞力、創造能力。
小朋友,我們不要辜負了美好的自然環境,在上學和放學途中、在出外郊遊時,遇見好景致,只會說:「好美!好燦爛!」是不夠的,你可以找二三好友共同欣賞。因為「美感」是可以結合「國語」「美術」「音樂」……各科的。結合「國語」科,你可能會說:「山像披了一件輕紗」「雲給山添了一頂白帽」「蓮霧像一個大肚臍眼」,這種想像力、聯想力的訓練,就使我們產生了佳句美詞、做出好文章來,這是「語文」的薰陶。
我們邊看美麗風景,邊想哼個歌,領略一下歌中詞、譜的美,你如果唱著:「看,那邊綠樹青山,風景美如畫,彎彎流水,幾處人家……」哼著調,領略歌詞、歌譜的美,這是「音樂」的薰陶。
如果你和同學說:「我們回家把風景畫下來吧!把風景照下來吧!」發揮你的創造力,大家討論看誰畫得最美,這就是「美術」的薰陶。
我們常常找機會作國語文、音樂、美術的訓練,不是很有趣嗎?如此說來:國語、美術、音樂、唱遊、舞蹈各科是相通的,都是美的陶冶,都可以培養優美的情操。小朋友!我們不要死讀書,多找機會訓練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