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我總是被自己的作品感動。親愛的ㄌ,我羞於承認,但它的確帶給我很大的快樂。 面對自己的作品時,我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小小的敗筆所震撼。 一件被平庸地敘述的遭遇,會嚴重傷害到那個事件對作者的意義。 作品表現了我們創作時,思索的效率。 「思索」決定我們的記憶是一座寶庫,或僅是廢棄的堆棧。 不能控制創作態度、品質,意味著我虛擲、糟蹋了許多生活經驗。 所以,親愛的ㄌ,對你作的不經意的告白,引起了我雙重的心虛。 在九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焦慮地閱讀著從遠方寄來的舊作,擔憂又會看到一些令我扼腕的過失。我運作了最大的理解與專注──足以讀懂一篇被錯譯的文章──企圖把那些令我不適的段落潤滑過去。 我淡化了舊作中幾個失誤。 但我不能不耿耿於懷。這些有瑕疵的作品,已把我的知感經驗定形在一個不完美、有漏洞的文件上,和它等同,並成為唯一的事實。 我太喜歡它們了,無法不埋怨。 旅次瑣記 人們建造了高塔,為了要看得更遠,但大部分時間,則被它們遮住了視線。 親愛的ㄌ,今晨我走出ㄍ的住所,陽光正烘烤著這片不經意的住宅區。羅馬尼亞房東洗曬著地毯,遠處傳來幹線無止境的車囂。我感到倦旅的落寞。 我擔心由於太殷切的願望,而走向偏見與自欺。因為那個受盡屈辱與苦楚的民族,已漸漸從合理而庸俗的關懷,變成我不夠資格承受的負荷。我總嘗試著從各處去尋求這個民族病癒的徵兆,及它在各地的成就與改良。我害怕,但自以為仍正視著它的缺點與困境──但我憎惡敵意的汙蔑。 在唐人街,我發現善意、智慧與熱忱還不足以更改中國人的命運──親愛的ㄌ──只有事實──那遠大於信念、責任與智識的總和──才能更改事實。 我覺得無力,每當責任具體化的時候。中國不只是歷史最榮耀的一刻、不只是無辜受難的母親或神秘幽邃的景致;一旦你要把它擔在肩上,中國還意味著許多未覺醒的自私的人、冷血的奸商、殘酷的惡少、昏潰的贊成與反對,就像堅尼街上的一景。 關於中國的使命感,是不能挑選的。 綠湖 他說:「許久沒看見你那樣的詩作了。」 我說,沒什麼可說的。 但你知道這不是事實。親愛的ㄌ。 長大這件事,似乎壓抑著我避免陳述太切身的興趣與關懷。周全的思慮與無從閃避的責任每每使創作者處於更多的脅迫之下。 這次,我的脅迫卻來自我的挫折。它很快成為其他過失最合法的藉口──但我不能公然引用。為了掩護生命此一時期的謎底,我洩漏了其他一百件被犧牲掉的秘密。 但是,我依然會脫口念出:ㄆ…… 綠湖是威省許多眼睛中的一顆,但更富於表情、更狂野。因為它有著最深的心。 我和K曾試圖划向它最厚的水域,卻被報以突兀的雨和使我們難以返航的波濤。 從山頂上的鐘樓遠望(在那陡狹的迴梯裡,我們像螺絲釘般,被緊密地拴進樓頂),我總覺得邊陲在望,覺得越過那地平線,或再加上幾個中北部的湖沼,我將眺見北極…… 而事實上,只是我的心思比足跡偏北罷了;而我的心思,甚至也還沒向那未知的旅途踏出一步。 冬殘 像衰敗的梳子掉進乳酪,野宴半島上的禿樹,遠遠雜立在冰凍的湖面上。那時,我沿著「天文台路」來到湖這岸最高的展望點。路邊只有一部窗上佈滿冰霧的車。 煙囪吃力撐著倒金字塔的,太稠太稠的煙;藍色的天空抽不出陷在雪地上的,慘白的邊緣;在呼吸調息間,濃密的霧氣,好像靈魂被凍出原形。 我怕這是我最後一個誠實的創作期。親愛的ㄌ──爾後,為了更大的理想或德行,或成長,或利益,我都將被迫隱藏真話,或者偽裝自己。 或更勉強的,改變自己。 我一度努力追求的知識──那些精微、不切實際的省察成績,很可能被急切「追求」的人們──為了更顯而易見的目的──省略。 親愛的ㄌ,枯守著自己下錯的投資,是寂寞的。你站在終點上,卻發現所有後頭的競賽者,一致決議跑向另一個目標──而你甚至無暇遺憾──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決定是否掉頭去追趕他們。 但我只在原地轉身,為了躲避湖北面吹來的寒風。 我希望他們都能回到原處──否則。 我必須去追趕他們了! 讀後感 但我已經讀慣一些相當好的、成熟的文學作品,再也讀不下這些確實也充滿了真情與時代意義的早期創作──如果我不懷著極大的同情與敵愾心的話。但是,通常我懷抱最多的,還是容忍。 布魯謝克喜歡它們,我當然不反對──雖然這樣激進、脆弱的軟心腸,在近代世界惹了不少麻煩。人們屢屢把他們被文學作品所激起的熱情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這是我能體會的,只要他們不要傷害到別人──雖然,就他們人格中強烈的遷怒傾向來講,很難。 今天,我在十二樓的讀書室,看底下白茫茫的「夢的塔冰塊」,感到一陣蕭索。我無法認同那些人,沒有足夠的熱情參加我所嚮往的歷史事件。當然,這跟時代,跟我們所關心、所想的,有很大的關聯。但是,我太不容易沖昏頭了!一次驚天動地的行動和結果是不能滿足我的──誰都不應該相信,犧牲之後,必是天堂。任何主義都不會有那些性急的人所希望的功效的,任何主義都不值得人們捨棄尊嚴和知識去信奉。(只有逐步的改良,是實際的……) 為什麼不給他們真正的教育呢?充分的思考訓練和均衡的人格?為什麼要餵他們謊言呢?我們應該憑著人性的那一樣事實,來抵抗不頂好的史基那的「華爾騰湖第二」呢?
性別:男 籍貫:湖南省安鄉縣 出生地: 出生日期:44 年 01 月 21 日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撰述委員,中時晚報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斯雜誌集團編輯總監,華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雜誌發行人,及電台台長、製作人、電視節目製作人等。並自1987年起在文化、淡江、輔大、東吳、元智、東華等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