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秋、三峽、夜見浣衣女 月色一樣的女子 在水湄 默默地 搥打黑硬的石頭 (無人知曉她的男人飄到度位去了) 萩花一樣的女子 在河邊 無言地 搥打冷白的月光 (無人知曉她的男人流到度位去了) 月色一樣冷的女子 萩花一樣白的女子 在河邊默默地搥打 無言的衣裳在水湄 (灰矇矇的遠山總是過後才呼痛) 後記:一九六○年秋,嘗與詩友流沙遊三峽,宿背街臨河旅館,房子本架支撐之小樓,半懸於河上,風並水俱流於其下,遂喝米酒如飲高梁,醉而臥。夜有搗衣聲驚夢,推蓬窗視之,月色、萩花、水光,澄明一片,天地寂然,唯一女子浣衣溪邊,磕磕砧聲迴響於山際,不勝淒其。因憶兒時偕諸姑嫂濯衣河上之歡,水花笑語竟如昨日,不禁戚然。欲推流沙再飲未果,獨酌尋句又未得,遂輾轉以終夜。後又與秀陶等人醉此小樓,不復聞砧聲,亦未得句。二十年後,詩成,故友已星散,懷想之情不能自己,是為後記。 文章出處: 現代詩復刊2期
性別:男 籍貫:四川省珙縣 出生地: 出生日期:1930年
1956年參加現代派,加入創世紀詩社,1969年應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計畫專案之邀,赴美遊學兩年,曾任《時報周刊》副總編輯,為臺灣「現代詩運動」初期的健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