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八年胡適出版《嘗試集》以來,中國新詩已跨過七十載的風風雨雨。這期間歷經了無數次前仆後繼的論戰,不斷的實驗,創造與修正,從五四初期的「小腳放大腳」(舊詩體的改良),「新月派」的崇尚浪漫情調,「創造社」注入西方詩的技巧,以及前期「現代派」(戴望舒、李金髮等)在語言、形式、結構方面的創新與融鑄。 而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上,真正揚起新詩的火把,早期當推賴和、張我軍、楊華、林芳年、水陰萍、王白淵、郭水潭……等為代表。他們先後崛起於二、三十年代,其多數詩作莫不展示對當時社會的關注、人道的悲憫,以及一股難以祛除的反抗意識。譬如楊華的小詩: 雨後的晴空 寂然幽靜 像給淚泉洗過的良心 他的詩想像明澄,感情豐沛,透過對現實社會的考察,往往予人以莫可名狀的焦慮與撞擊之感。 而另一位詩人郭水潭,也在他的名作〈世紀之歌〉中有這樣的呼籲。 在民族嚴肅的試煉 戰旗一直在進行的時代 我們已不是虛無主義者 我們已不是浪漫主義者 詩人為中國全民對日抗戰謳歌,他希望喚起全民族的覺醒,表達一個知識份子的極端愛國情操,畢竟當國家遭遇外患,作為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那種血濃於水的感情,任誰也割不斷的,咱們還能再頹廢、虛無、浪漫下去嗎? 台灣新詩真正逐漸走向現代化,應始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鍾鼎文、紀弦、覃子豪等假「自立晚報」創刊的《新詩周刊》。一時風起雲湧,投稿者甚眾,今天不少大名鼎鼎的詩人,都是當時被該刊發掘的。早夭的詩人楊喚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詩的噴泉〉十首,就是在《新詩周刊》第八十九、九十期(一九五三年八月十日、十七日)刊出。特錄〈日記〉一首,供大家一粲。 昨天,曇。關起靈魂的窄門, 夜宴席勒的強盜,尼采的超人。 今天,晴。擦亮照相機的眼睛, 拍攝梵‧谷訶的向日葵,羅丹的春。 這首詩,作者一口氣用了四個典故,反而不落俗套,令人朗朗上口,意趣無窮。 真正高舉台灣現代詩的大旗,當以紀弦於一九五六年一月在台北創組的〈現代派〉,當時加盟者約八十餘人,幾乎把所有優秀詩人都網羅了。其中以他們提出的「六大信條」最為引人矚目。特錄部分如後: ‧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詩的新大陸之探險,詩的處女地之開拓……。 ‧知性之強調、追求詩的純粹性。 其中引起爭議最多的厥為「橫的移植」之說,我們考察紀弦的用心,他的這一觀點,應是強調借鑑西方詩的技巧而言,絕不是連根拔起,連中國人自己的血統都不要了。 筆者以為「現代派」的創立,至少具有下列幾點意義: ‧加速推動中國新詩現代化的腳步。 ‧擴大視野,迎頭趕上國際水準。 ‧強調新形式的實驗、豐富詩的內涵。 創刊稍晚於《現代詩》的則為《藍星》與《創世紀》(均為一九五四年),前者強調「和而不同」,後者引薦「超現實主義」,均有其不同層面的影響。 由於六十年代歐美各種主義入侵台灣,其中以存在主義更為普遍,加以〈現代派〉的推波助瀾,因而形成台灣詩壇的晦澀之風,《笠》詩刊崛起於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時企圖以樸實的詩風注入詩壇,介紹日本新即物主義和其他派流,似乎是對《現代詩》和《創世紀》推動現代主義的反動。 七十年代初期,鄉土意識逐漸形成,《龍族》、《主流》、《大地》詩刊相繼誕生,他們普遍強調詩與現實的結合,推行新詩的大眾化,從而促進本土意識的抬頭,一時抒寫小鄉小鎮的詩作大行其道。 到了八十年代,《草根》、《陽光小集》、《台灣詩季刊》除了強調繼續與現實結合外,更把台灣現代詩注入多元化的風貌。及至晚近,《四度空間》、《地平線》、《曼陀羅》、《新陸》、《薪火》、《風雲際會》等等新生代詩刊,由於資訊一日千里,都市詩、科幻詩應運而生,後現代之風似已成為某些年輕詩人的創作主導。 綜覽台灣新詩發展的軌跡,似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西化而後回歸」–開始時全面引借西方技巧,至七十年代中期,大家逐漸感悟到「民族性」的可貴,從而徹底回歸中國,選擇性地吸納傳統的精華。 ‧「鄉土而後內歛」–鄉土詩崛起於七十年代初期,由於一窩風的標榜,使其詩意日益稀薄,不少有心人士乃起而力排眾議,努力融鑄思想性的內歛。 ‧「科幻而後多元」–由於資訊快速成長,一部分敏銳度頗高的年輕一代,大力創作科幻詩與都市詩,令人目不暇給,繼而發展成八十年代後期多元性的詩風,豐富現代詩的生命。 總之,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成長,以同仁詩刊為經,報紙副刊和文藝期刊為緯,四十年來真可以說是成績斐然。儘管曾經有人宣佈現代詩的死亡,大罵現代詩的荒誕,然而從事詩的創作者,並未顯著的灰心。筆者以為了為延續它的生命,老中青三代詩人應捐棄成見,各展所長,各寫所需,相互共存共榮,互相補足。加之兩岸開放以後,大陸新生代詩人孜孜不懈,銳不可當,吾人豈能等閒視之?深盼台灣所有的詩作者,大家在現代詩的長江大河中,全力展開另一波的接力賽吧。 –一九九○年五月十日《出版情報》第二十五期
性別:男 籍貫:浙江嘉善 出生地: 出生日期: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台灣師大文學士,台大文學碩士,曾任中山、淡江、彰師大、藝術學院、香港新亞研究所、珠海書院教授、嶺南學院訪問教授、中國時報專欄作家、藍星詩社主編、中華民國比較文學會理、監事。現任台大中文系暨研究所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值年常務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