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楊小濱來台灣,帶給我一冊手抄本詩稿,薄薄的一本,很迷人。因此,我願用「迷人」二字,來形容我讀他詩的最初印象。 「迷人」,但它並不甜美,因為它並不婉約;它也不是一接觸就使您感到亢奮、激情的那一種,因為它的語言細緻而並不粗獷,情感豐實而並不奔放。 但它確是那樣的「迷人」。為此,我曾久久思索不出原因,大概是詩中處處呈顯出「機智」的緣故吧。展現「機智」需要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圓熟的表現技巧。幽默只是小趣味;俏皮的比喻,亦非詩的正道。楊小濱的詩卻能滿足我對年輕一代的期望。 新近再讀楊小濱參選「現代詩社」舉辦的「第一本詩集」徵文,再雀屏中選的這冊《穿越陽光地帶》,我對他的作品似乎又有了一層較清楚的認識。 楊小濱是位思想型的詩人,他不是憑感覺出發。詩人作詩都離不開感覺,而他的優點是馬上能將感覺轉化為思想。 思想型詩人的詩,有幾項明顯的特色:第一是詩句的組織很細密,有時難免繁瑣,使意象無法清晰的顯現。楊小濱的詩嚴密,但沒有上述的瑕疵。次是客觀的描寫多於主觀的陳。楊小濱這本一百多首詩的詩集,我發現只有少數幾首詩有第一人稱「我」這個字。而「我們」倒是常見,但那些「我們」,在詩中其實不是主觀的「我們」,而是客觀的「我們」。譬如寫美國種族歧視問題,詩裡的「我們」指的是黑人;又譬如寫「六四」,詩裡的「我們」指的是天安門的受害者。這種寫法對題材的處理更為靈活。 再次是詩的社會批判性強烈。他的詩少言志,亦不寫景。而每首詩似乎都有意見要發抒,但卻不是憤世嫉俗、或謾罵。他徐徐道來,雖然有絕望、有悲痛、有傷感,但你並不覺得痛苦,而而在他技巧的運用下得到淨化。為什麼呢,這便是藝術的效應,詩的效應。 楊小濱的題材相當廣,相當的多元性。曾有人說,某些題材適用於詩,某些適於寫散文。在楊小濱的筆下,似乎不存在這些問題。無論什麼事物,只要進入他的生活世界,他都可以賦予詩情,道出它的意象,發展成一道完整的詩。 思想型詩人最特殊的一點,是每首詩都有一定的水準,敗筆很少,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不易出現風格獨特,給人印象深刻的詩。 思想型的詩人,性格多半比較內斂,手法也較為沉穩,一般常見於學院詩人。楊小濱目前在美國耶魯大學唸博士,這方面傾向可能會更顯著。 楊小濱的詩已拓展出他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台灣這個喜歡替別人歸類的批評界,常愛拿年輕人的作品去和前輩們的詩作比較,然後替他們尋找「歸屬」。我擔心楊小濱的詩也會遭遇這種「浩劫」。 文章出處: 現代詩復刊22期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浙江縉雲 出生日期:1937 年 12 月 23 日(–1997年10月10日)
花蓮師專、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小學、中學、專科及大學教職。後步入傳播界,擔任過民生報、聯合報編輯、臺灣時報副刊主編、中央日報撰述、正中書局副總編輯,聯合文學月刊主編、現代詩季刊主編、社長,國文天地社社長,繼任中央日報主筆兼副總編輯、副刊中心主任暨副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