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路上,在快要看見村裡最高建築物的地方──兒時終日繞著它玩耍,家人總是在那兒找到我的石牌坊,是村裡最高的建築物。在路邊,路邊一處亂墳堆的那端,有條很長很長,蔭森森的,愈走愈窄的路。已經好幾代了,這條路,就已經是村裡人的幹道了。從父親、祖父,再往前數幾代,村裡的人,每天都要從這條路進出好幾次。它是從沒有路到有路,從有路到大道。我還不會走路,母親就抱著我走上這條路,父親就把我放進他的籮筐走上這條路。 路的這一頭,是一堆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墳墓。據說,是有一回,這條逃生亡命的,被入侵者發現了,這條路,便成了屠殺的路。自那以後,村裡的人,就以死亡作掩護,偽裝了一個逃生的入口。墳墓前,都豎了刻著各個家族姓氏的墓碑。父親墳的旁邊,有個小小,刻著我的名字的,那就是我的墓。路的那頭,是絕路,但舉步,卻又都是路。連每棵樹,也都是逃生的路的大森林。村子裡的許多青年,就是從這裡逃向世界的。 入村以後,有童子告訴我,村頭,有處亂墳堆,亂墳堆的後面,有條古道。我暗想,當年逃難的路,竟成了古道,那麼,我留在路上的腳印,豈不已成了古蹟。童子又說,古道深夜,常有鬼神出沒,號聲之大,驚醒全村。我說,我通鬼話,今夜,我將徘徊於古道之中,聞其聲,呼其名,繪其形。 文章出處: 現代詩復刊19期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浙江縉雲 出生日期:1937 年 12 月 23 日(–1997年10月10日)
花蓮師專、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小學、中學、專科及大學教職。後步入傳播界,擔任過民生報、聯合報編輯、臺灣時報副刊主編、中央日報撰述、正中書局副總編輯,聯合文學月刊主編、現代詩季刊主編、社長,國文天地社社長,繼任中央日報主筆兼副總編輯、副刊中心主任暨副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