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季予是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的事了,那時我已在省營台灣農林公司的文山茶場工作。在此之前林業專家詩人盛志澄(夏菁),由公司調派到場裡擔任業務課長,筆者已承其指導詩藝。季予原名宋漢章,祖籍湖北,在浙江奉化出生,講得一口道地的寧波話。他是隨接任場長的父親進山的,大陸未淪共前他父親是奉化武嶺中學的校長。 季予隨父親到今翡翠水庫附近的茶場時,才初中畢業甫考取新店的文山中學高中部,雖然年紀輕輕,卻已經是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課餘喜歡塗塗寫寫,而且頗有才氣,當他知道夏菁和我都愛寫詩,也開始接觸起詩來,經過夏菁的指導,詩越寫越好,這時候夏菁鼓勵他投稿,並為他取了一個「季予」的筆名,因其兄弟間排行第三。從此季予的詩作,開始大量在報章雜誌上與讀者見面,如《野風》、《青年戰士報》、《自立晚報》、《中央日報》等文藝雜誌和副刊。另一方面為了賺一點稿費零化,他也常寫散文及短篇小說,大都發表在《大華》和《民族》等晚報的報刊上。 季予和吳望堯認識很早,吳望堯在新店到利台化工廠工作時,我曾和他去廠裡找過吳望堯,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秦松發起組織「明天藝文社」,出版《明天詩訊岡罔油印詩刊,由我引介都成了「明天藝文社」的同仁,經常在中山堂邊的「朝風咖啡館」聚會,談詩論藝。輪流刻鋼板、編詩刊,對詩的熱誠、奉獻,可以說是無怨無悔的。夏菁先生轉職農村復興委員會後,住在台北市同安街,季予又帶著吳望堯去見夏菁先生,夏菁先生和鄧禹平發起的「藍星詩社」成立後,他們又雙雙加入了「藍星」(註)。成了「藍星」早期的同仁。 季予和早年主編《青年戰士報》副刊的潘壽康先生甚熟,潘壽康辦《現代文藝》編《現代詩選》,季予均曾參予,可惜《現代文藝》出了八期就停了,《現代詩選》也因經費籌措困難而胎死印刷廠裡。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軍中愛寫詩的官兵甚多,大批的詩稿給寫小說的潘壽康造成極大的壓力,於是他懇託季予替他審閱詩稿,因為稿件實在太多,季予又將我亦拉了進去,都成了青副的義工,兩頭初生之犢,實在年輕得天真,居然操了好一陣子生殺之權。 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季予邀我出詩合集,因為他大哥在國防部任職,可想辦法列入勞軍書刊,出版費一定可以拿回來,當時他是學生,我雖有工作,但當年的薪資菲薄,所以印書盡量找便宜的,他台中有朋友願為我們在台中出書。費用要比台北省得多,於是全權委託他朋友去處理,十一月我們的合集《鄉旅散曲》由台中藝聲出版社出版了,但當書送到我們手中時,同時失望也送到了我們眼前,因為沒有出書的經驗,太信任朋友。導致這本薄薄的《鄉旅散曲》編排拙劣、紙張粗糙、錯字百出。季予的大哥雖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無條件把它列入勞軍書刊之內,對於這件事他始終對我有一份歉疚,從他抱著一堆書到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一家去寄售,想盡方法找中南部書商幫忙代銷,儘量想收回一些成本可以體會,在他考取台中東海大學,離開台北時交給我一疊寄售書店的帳單,發現賣得極不理想,但他是盡力了,最後我也懶得一本二本地挨店挨舖去清結,便成了書店裡的呆帳。 季予好像是東海外文系第一屆的,初到台中仍有詩,也常參加中部詩友的活動,後來因為課業漸繁重而詩作漸少。但在東海的後期他曾寫過評論,還翻譯出版了詩人巴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節譯本)。東海畢業後投身海運事業,不久結婚,遠赴美國,也就完全遠離了詩與文學。 季予的詩受夏菁的影響甚大,詩風浪漫而充滿感性,認為詩是發自內心的語言,是抒發情感的工具,因此他非常厭惡口號、八股。季予早期的作品頃向自由體,如︰ 露珠 豐腴的月漫步渡過藍天 許多星星都妒忌地不願陪伴 只有幾隻比較兇惡些的 都在四周向她瞪著大眼 當她消瘦或是隱沒的時候 許多讖諷的小眼又紛紛出現 於是她禁不起冷漠與孤獨 傷心地淌下幾滴清淚在地面 在當時這種詩是相當受人喜愛的,後來他在夏菁處認識心儀已久的余光中,詩風也跟轉向豆腐乾式的格律詩,與夏菁、吳望堯等輪番在中央副刊演出,這是季予寫詩最風光的時期。玆錄〈退稿〉一詩請共賞。 一葉孤舟駛入茫茫的大海 如今我又見到它安然歸來 又像一變久經風霜的候鳥 疲憊地卸下征翼回到老巢 我倆已許久許久沒有見面 見面後我發現他許多缺陷 於是仔細地一一為他彌補 拍拍它,好重新踏上征途 季予也寫兒童詩,經常在《中央日報》陳約文編的《兒童周刊》上發表,岡岡兒童周刊》也是楊喚以金馬筆名發表童詩的舞台。 季予是一位才華漾溢的詩人,五○年代一度意氣風發,可惜去國後即擱置了詩筆,至為可惜。 註︰夏菁撰〈藍星談往‧季予篇,《藍星》新十一號(一九八○年四月)。 二十世紀過去了,「發現20」的專欄,希望能為二十世紀輝煌而又被埋沒的詩人,重新審視他們的存在,尋找他們的意義和地位。 二十一世紀來了,「發現21」的專欄,接受詩人推薦或自我推薦︰一個全新的新人,最初的展現。 文章出處: 台灣詩學-34期《年度詩選》觀察
性別:男 籍貫:浙江省餘姚縣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0年
離開學校後曾做過公司練習生、店員、送貨員等。國共內戰後期的1948年隨親友來台,在省營茶業公司文山茶場工作,1956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開放四大公營事業。即隨茶場之林地移轉入省林務局,擔任造林、伐木現場監工及木材運輸工作,並曾擔任烏來觀光台車站站長之職。1989年以年資退休,轉職勞工團體服務。至1992年再度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