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車子緩緩地停定在巷口
寂靜,古色的寂靜
頓然
如凝乳
把我們包裏著
我該粗野不文的誇說:
我曾驅雲逐日
飛越黑夜
橫天河千萬里而來嗎?
在這裏
江戶以還困積如山銅黃的書色
正發散著濃厚的時間的香味
偶然
由東光莊默默外看的窗裏
彷彿是
川端先生誦讀著
道干禪師的詩句
一波一波的
湧著月亮和雪意裏
千鶴的微顫而來。
是Mono no aware漬染嗎?
孩子們在街角爭搶
烟花射出來的箭簇
竟是狂暴的梵谷畫裏
一張北齋的平柔的木刻
也許是那
曾是文質彬彬
曾經狂潮暴起的
東京大學長年的鎮守
也許是
夏目漱石過於浪漫的男女主人
美化了大學的池樹
也許是德田秋聲
筆墨的灑脫
不顯眼的三四郎池
狹小多曲的巷陌
弱而可聞地
那樣
顫著深邃的琴音
挑起你的、我的
幽幽的遠思
在Mono no aware裏
日本的文人想的是:
To be?
Or not be?
美的死?
和死的美?
還是
江戶舊址以外
另一些狂暴?
另一些情愁?
一九八0年七月二十日晨
註:本鄉是江戶時代的文化區,現在大學的所在地,保存了很多文化史跡。詩中的東光莊是
川端康成常常停駐的小旅舍,三四郎池因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而著名,在東京大
學園內。德田秋聲是明治時期自然主義的大家,其舊宅位於本鄉六丁目,是國家保存文
化財,內有他的書齋,藏書、什器、原稿。Mono no aware 漢字是「物 哀」,但「物之
哀」不能表示日文的意思,所以用原音,是對物變所感的幽深的哀悉愁,源氏物語就常
常被視為「物 哀」最細的表現,川端在其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文章裏特別提出。而他的
小說,當然也是「物 哀」的表現。To be or not to be,是莎「哈姆雷特」的名句,
一般譯為(全句):「活著呢?還是不?那是一個問題。」但這樣譯法不能概括這句話的
哲學意味,所以還是保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