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葉維廉
作曲:李泰祥、許博允
藝術設計:顧重光、凌明聲
編舞:陳學同
演出時間:六十(一九七一)年五月六日
演出地點:臺北市中山堂
一、出發時要說的……
問:你們六位作曲家、舞蹈家、畫家、詩人怎麼會突然匯在一起,共同創造一個作品的?
答:由於一種共同的需要。
問:什麼共同的需要?
答:表現上的需要。
問:音樂用的是音符,畫用的是色彩、形、線,詩用的是文字,舞用的是姿勢與動作,各具
其表現的形式,為什麼要揉合在一起。
答:正因為各媒體雖獨具其特長,但同時也有表現上的限制,詩利用文字可以呈示的多重意
義的玩味,音樂就無法做到;音樂可以控制每一個音色,使其延長、重叠、變化等等,
詩就無法做到;詩雖然可以呈示意象,但它到底是一個符號,而非可觸可感的實體,畫
(包括雕刻)就可以呈示可觸可感的實體;但畫就無法發聲;舞可以說是運動中的雕刻,
集諸種藝術的特色於一身,但其轉折的實在性往往依賴音樂托出……當經驗(事件、行
動)衝入我們的意識時,是具體的,不管是通過視覺或觸覺(有時全都要用到),它是多
面性的實體,而且它同時指向許多相關並不顯現的事物,語言、音符、色線、姿勢往往
都是一種符號,只能表現某一角度的經驗,無法完全代替可觸可感的實體。我們揉合各
媒體,不要但發揮各媒體之所長,而且還要利用一媒體來發展及延伸另一媒體之所不能。
現代藝術家中最有意義的一項嘗試,就是欲跳出其媒體的本位而成為另一種藝術的企圖,
這樣一個做法,不但使我們的美感領域擴展,而且讓我們有更新的探詩經驗的手段(我
們不相信單憑知識可以概括經驗的全部,許多經驗面是要通過媒體始可達致的──藝術
的媒體實在是我們五官的延長。)我們六人都曾獨自的在其本位藝術裏發揮過另一種藝
術的特長……
問:這顯然是很有創意的事,但六個人六個心,不見得有共同的「意」,而且甲的表現手法未
必可以達成乙的「美感意識」,你們能說說你們合作的過程嗎?
答:你這問題很有意思,的確點出了我們的難題。就音樂部分來說,李泰祥及許博允兩人,
由於二人風格上的殊異,曾連夜不眼的爭辯,一連撕了四次快將完成的樂譜,又無數之
與葉維廉商討詩中的字、片語、句子應如何複叠、逆轉、交錯、延長而成為音樂的肌理
的問題,又與陳學同反覆爭論舞如何可以完成畫(佈置)、詩、音樂所提供的。你可以想
到,每一個藝術家都受到其他三種藝術的提示、啟發、牽制。
對的,我們並沒有(也無意)由一個共同的「意」出發,這次構成的程序大約是如
此的。我們首先決定了用什麼的藝術的佈置(在這個作品裏是用了布條),先由畫家顧重
光、凌明聲解釋大略的空間的佈置(但不提供其可能有的含義──更正確的說,他們只
提供空間的組織,任其意義生長),此時作曲家已提供一些音及動速的約略動態,詩人回
家就寫了附在本節目單後面的詩,分成四個聲音,以交響樂方式出現的,但也並不堅持
他所暫定的時間的距離和重叠的方式,他把這部分工作交由作曲家和舞蹈家去處理和延
展而且他把這些句子視為一個起點,讓作曲家和舞蹈家將之完成。我們前面說過,每一
個藝術家都受到新的提示、啟發、牽制,在我們共同創造的這一個階段,這個現象至為
明顯。李泰祥、許博允的原來的音樂的構想,由於文字的出現,必須作大大的調整,事
實上,他們曾失眠三夜重寫了三次;由於我們的變更與調整,原來顧重光、凌明聲的佈
置的構想,譬如色、光的選擇也有了改變,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舞蹈上,因其文字的一些
暗示,因著氣氛的變更,陳學同也調整了他的律動。我們可以看見這次合作的另一幅度
,即是我們各人的想像的互相延展和融合。
這次合作在錄音工作上的動員、剪接,都非一般的音樂的錄音可比,因為我們所求
取的一些音,在各種藝術的牽制之下,極不易取得。大家有機會看到我們的樂譜和工作
情形的照片就可以知道。
二、作品:詩部份
註:以下的幾句決不能以傳統的方式視為待配音樂的詞,以下的單字、片語、句子或平讀,
或以唱讀或重複,或誇張,或叠音,或拉長以求其成為音樂肌理的一部分。此詩只供起
點,全詩猶待音樂與舞蹈完成,故不應斷章立義。
聲音(三)
(盲者、聲音自黑暗)
那震盪我
觸覺
使我腦中的
杯子惶然
發聲
是洒落的
活塞在
掘翻起的
鐵軌的
交錯嗎?
聲音(二)
(舞者──幻失的人)
是
裂
帛
切
著
冬
天
的
岩
石
網
住
冰
河
上
的
是
純
黑
的
指
痕
自
天
拆
裂
後
的
傾
瀉
聲音(一)
(舞者的同伴)
放──
放──啊──
一匹匹的
關閉歷年的
晨光
放
一
匹
匹
的
傷
痕
撒出去
撒出去
聲音
沿著血管
入那
無形的
航行
聲音(四)
(觀眾)
讓我們愛
讓我們摩擦
肌膚的
純白的音樂
讓
我
們
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