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膏(1892.埔裡) 凝成了膏,如一面鏡子,坦開胸膛…… 我們遺失了一個孩子--Dadao Giwas,血從胸膛流了下來,像一顆顆不肯凝固的淚水,溫熱的水線流到埔裡街道的泥土上,沿著不同氣息的腳印滑過,只為了溫習彩虹橋上傳下的聲音。紅色的血不斷地湧出…… 紅色的火吹送著復仇的利刃,在鋁鍋做成的海洋中,淚水一般的血慢慢凝固成一面殷紅的鏡子,你看到了嗎?每張復仇的胸膛都長出一對翅膀,他們飛向彩虹橋,也墜落罪惡的深谷。 你把胸膛打開,一對潔白的翅膀伸了出來,他將你帶上天空,地面上的鏡子慢慢凝固,凝成一枚小小的、心形的膏點。 本事:胡傳《台灣日記與秉啟》載:“埔裡所屬有南番,有北番。南番歸化久,初亦不茲事。北番出,則軍民爭殺之;即官欲招撫,民亦不從……。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官示禁,而民亦不從也。” 二、山櫻花(1901) 三月的櫻花樹怎麼開花了? 七歲的Hajun來到溫泉刮著山鹽青,一包芋頭葉的山鹽青要為家人的脖子消腫。一回頭,山腳下的櫻樹都開花了。 三月的櫻花樹怎麼爆炸了? Hajun的眼睛看著爆炸的櫻花,一片一片的花瓣乘著風飄上來,撿起一片花瓣,別在胸口上,Hajun覺得疼! 三月的櫻花樹怎麼流血了? 墜落的山鹽青雪花般飄著,覆蓋在Hajun的眼睛,找不到路的眼睛焦急的對空中喊著:我要回家! 三月的櫻花樹開滿了山谷。 多年以後,仍然是七歲的Hajun來到溫泉,所有的櫻樹下都站著日本警察,Hajun不理會嚴肅的警察,如常刮山鹽青,如常想著回家。 本事:日人治台之初,“深堀事件”(1897)帶給日人極大的震撼,並對霧社地區的泰雅族埋下威嚇與武力圍剿的誘因。首先即實施禁食鹽、鐵器等“生計大封鎖”,族人只得以山鹽青替代食鹽。1901年,日人展開對霧社山區的圍剿與討伐行動,史稱“人止關之役”。 三、少年最後的敵首祭(1920) 秋日月光照耀的山嶺,腰間魚尾形番刀劃傷族人的暗影。十五歲的馬赫坡少年尾隨大人的腳步,他聽見貓頭鷹發出警告的訊號,出發前的希麗克卜鳥再次橫過少年的眼前。 這秋日夜隙,少年的敵首祭安穩地等在薩拉茂部落。 少年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貓頭鷹冷靜地躲在樹洞,希麗克鳥卻像夜晚的蝙蝠在清晨哭泣,當少年劃下第一顆頭顱,照耀部落的紅太陽,卻兀自笑了起來。 這秋日清晨,馬赫坡少年砍下了薩拉茂部落親族的頭顱。 本事:1920年,“薩拉茂地區抗日事件”日人無法以武力平定,遂兩次脅迫霧社群族人編成“奇襲隊”參予討伐薩拉茂的抗日壯丁,以獵取“敵蕃”首級論功行賞,並舉行“敵首祭”為誘,實進行著“以蕃制蕃”的滅族行動。 四、教室(1925) 我是花岡一郎,蕃人的子弟。 我走進教室,看到排列整齊的武士刀。第一把刀劃去了我的長發,使我變成留著三分頭的小日本。我後來看見那些黑色的頭發,吊掛在教室的窗板上,隨著歲月的曝曬,它們都變成一絲一絲的嘆息,隨風搖擺。 我是川野花子,蕃人頭目的孩子。 我走進教室,聽到了奇異的聲音在流竄,ㄚㄧㄨㄟㄡ……抓到第一個音符,我將它豢養在喉嚨裡,它喂養、敲打、拉扯、撫摸我的聲帶,直到我再也無法發出族語,它滿意的離開了喉嚨,像孩子般,睡在我的腦殼裡。 我是中山 清,“霧社事件”不良蕃的孩子。 我走進教室,不久便沉沉入睡。睡夢中我聽見刀光劍影的招喚,我看見我的手數著親族的頭顱,後來長著翅膀的書籍飛到我面前,像天使般安慰著我。醒來之後,我發奮地啃讀書本,直到我的罪惡被洗清。感謝天皇! 本事:日人於1910年設立“霧社教育所”,作為教化霧社地區泰雅族子弟的先聲。1922年之後,陸續設立各部落的“蕃童教育所”,但在撫育與攏絡政策下,先後將花岡一郎(其畢業於台中師范學校講習科,為日本殖民地政府教化撫育政策下的一大盛事)、花岡二郎、川野花子、高山初子、中山 清(“霧社事件”後裔,事件當時,曾受日警搭救,並擔任點數反抗蕃死者頭顱的工作)等編入日人子弟就學的霧社尋常小學校,作為日本教化的典范代表。 五、風中的名字(1931年5月6日) 自從仇恨趁黑夜追殺了憐憫,我們只剩下298具身體。我們將悲傷藏了起來,藏在花葉、藏在泥土、藏在風塵之中。所以我們每一個微弱的呼吸,都沾粘著親人的氣息。 從霧社分室到眉溪,從眉溪到埔裡街,從埔裡街最後來到川中島,我看到所有的魂魄也徘徊在川中島,只有我們的身體最微弱,只能卑微地默念風中的名字。 Mona Dadau Walis Habauo Bakan Lagis Nomin Obin Bihau Basaou Bawan Mushin Sabo Lubi 讓我們用力地呼吸你的名字吧!從花葉中伸展芬芳,從泥土裡長出果實,從風塵中雕塑希望,用你們的名字傳遞歷史的氣息。 本事:1930年4月25日,日人唆使道澤群族人投入“以蕃制蕃”的戰鬥,殺害事件餘生的“保護蕃收容所”族人,史稱“第二次霧社事件”,事件中,561名族人在奇襲中僅存298人。5月6日,“強制移居”至川中島行監管,為霧社地區泰雅族人的反抗行動劃下歷史宿命的悲慘結局。 文章出處: http://wenxue.com/scene/b5/south/003.htm 推薦連結: http://wenxue.com/scene/b5/south/003.htm
性別:男 籍貫:臺灣 出生地:臺中縣和平鄉 出生日期:1961 年 8 月 22 日
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臺中市自由國小、靜宜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1985年開始發表有關於原住民的議論文章,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推廣,曾創辦《獵人文化》雜誌,成立「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