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古典樂刊一歲了,在精緻文化式微的台灣,一群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傻瓜,堅持在文化市場上打造一本有質感的古典音樂雜誌,這一路摸索、挫折、學習與成長的歷程,如同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從懷抱理想與浪漫的精神,到務實認識藝術市場與社會的現實面,Victoria D. Alexander在《藝術社會學》這本書中說得相當好,藝術與社會的連結永遠不可能是直接的,因為美好的藝術品會受到創作者、消費者與社會互動的影響,同時經銷商的中介,更是不容忽視的重點。顯然,美好存在,不一定讓人聽見、看見或閱讀到,深入瞭解藝術社會的各個層面,顯然有其必要。
Victoria D. Alexander博士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任教於英國Surrey大學,長期浸淫在藝術社會學和文學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領域中,當她打算為大學生寫一本導論書時,她綜合了當代社會學、傳播學與文化研究的各種理論,並且以「文化菱形」為框架,從藝術、創作者、消費者與社會各據一方,又相互牽動,加上經銷商(通路)為中介的模式,提出一套面面俱到的藝術社會學,加上她能掌握實證、詮釋、批判、後現代與後設等各種社會學研究典範的理論,深入淺出地討論,讓不同理論家簡潔但有力地辯難,讀來更覺得有趣。
《藝術社會學》在每章中都提供了經驗案例,諸如交響樂團為何在耶誕音樂會季節來臨前要罷工?管理部門和音樂家各自的角色為何?又如Harry Partch創作出42音調的音樂後,是否能夠通過生產、經銷和演出考驗,讓不熟悉這種音樂調性的音樂家能順利演出?經紀人願意推廣?而觀眾又願意聆聽?這兩個看似單純的社會事件,在Victoria D. Alexander的剖析下,讓讀者能理解音樂反映社會、型塑社會,但同時音樂創作、表演環境的複雜,加上經銷機制的力量強大,都會影響聽眾有沒有機會聆賞到美好的音樂。這些案例研究與各章提出的理論與觀察相結合,更具啟發性。
當然,在英國發行的《藝術社會學》,自然不能避免文化研究的觀察模式,縱跨文化光譜的兩端,作者來回在純藝術(戲劇、舞蹈、交響樂、歌劇)以及通俗藝術(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低俗小說、電視劇與電視喜劇、廣告)之間探索,更讓關切古典音樂與精緻文化的讀者或是編輯人,得以有機會把目前手邊的工作放在精緻與通俗形式並存的複雜地圖上,鳥瞰之,或許更容易找出一條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