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詔觀詩集《花燭》序
在高雄市壽山國中執教的女詩人王詔觀,上週來電話說,她的詩集《花燭》,已打字完稿,要我寫一篇序。其實,王詔觀即將出版詩集的事,我在月前,已經耳有所聞。並且聽說,詩人小說家李冰兄,已經為她寫妥一序。所以,我便婉言反問:「不是已經有李冰的序了嗎?」
「是的,李冰老師的序已經寫好了。但李冰老師的序,不能代替你呀!你是看著我從《葡萄園》長大的,我的第一本詩集,不能沒有你的批評呀!」王詔觀的話,說得振振有詞,幾乎使我舌為之結。這話,要從兩年半前說起。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在台北市環亞飯店舉行。休息時,老友李冰兄,介紹一位小姐給我,說她是高雄市文藝創作班的高材生,很有詩才,想加入《葡萄園》詩社,我當即表示歡迎。那位小姐,就是現在的女詩人王詔觀。如今,王詔觀加入《葡萄園》詩社行列,已有兩年七個月了。她出詩集,要我這個社長寫序,焉有不肯之理。雖然,本年七月十五日,是《葡萄園》詩刊創刊三十五週年,為了籌備社慶的各項活動,尤其是將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的「面向廿一世紀九七華文詩歌學術研詩會」,有許多事情要做。
* * *
王詔觀的詩,雖多取材於現代生活和自然景觀,卻能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意涵。她有一首<山泉>:「句句是肺腑的告白/經歷曲曲折折旅程/只想吐盡胸中丘壑/把今生的辛酸坎坷/付諸東流/且甘之如飴」,寫的正是人自我內心的告告。
在<稿紙>中,她這樣寫道:
靈感
爬上一畝一畝泥土
種植一排一排的
防風林
執著的樵夫
用智慧的斤斧
歷經春夏秋冬
築成一幢幢
詩的小屋
稿紙,是詩人另一種述志的工具。妙在將稿紙的方格,比做「一畝一畝泥土」,和「一排一排的防風林」,把台灣農村的「防風林」,自自然然地帶入詩中,鄉土景觀,讀來親切。以「執著的樵夫」喻詩人,以「用智慧的斤斧」喻詩筆,「歷經春夏秋冬」的長期努力,「築成一幢幢詩的小屋」,結句用「詩的小屋」替代抽象的詩,也是高明之筆。我也想借這「一幢幢詩的小屋」,來探看王詔觀詩中的世界。
* * *
王詔觀有一首<紅綠燈>,只有三行:
在命運的交叉口把關
每一步棋
都得看它的臉色
這是現代都市人生活的寫照。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舉一動,都得謹慎小心,要看清的,豈只是燈的臉色。<讀報>,則是另外一種臉色:
是是非非
扭曲成一張臉
攤開臉
像面對腐敗的近代史
難以風調雨順的世界
上帝也抹黑臉
在詩人的眼中,報紙上的「是是非非」,都被扭曲成了一張臉,是黑?是白,攤開一看,竟是一頁「腐敗的近代史」!報紙報導新聞,「腐敗的」應是「現代史」啊,為什麼作者要說是「近代史」呢?這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明明寫的是唐玄宗寵幸楊貴妃的事,卻偏偏要說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個世界,風不調雨不順,所以連上帝也不免會被抹成黑臉呢。
王詔觀諷評社會的詩不少,像<卡拉OK>、<圖書館>、<上班族>等,都寫得極為出色。
* * *
王詔觀也有幾首極富情趣的作品。如<丈夫的鬍子>:
之一
茂林修竹
圍著一口
濃情密意的井
七夕夜
汲滿
春天的詩篇
之二
違章建築林立
雖是僥倖生存
終究難逃
被拆除的命運
以兩種不同的手法,表現兩種不同的感受。之一,明寫鬍子,實寫口。以「茂林修竹」比喻鬍子之美;更美的是,它「圍著一口濃情蜜意的井」。那井,在情人相命的「七夕夜,汲滿春天的詩篇」。那「春天的詩篇」意味著什麼?不言可喻。之二,則是真正著筆於鬍子,寫違章建築終被拆除的喜悅之情,深一層想,亦有其暗示的地方。這在<五官素描>的<嘴>中,可以找到一線證據。詩人說:
戰爭與和平的
分界線
中間是敏感地帶
何以嘴的「中間是敏感地帶」?聰明的讀者,還需要說穿嗎?詩的情趣,就在那忽隱忽現之間。
* * *
冷眼旁觀,想像寬闊,是王詔觀詩作的另一特色。以<眼睛>為例:
白天的窗口
黑夜的港灣
歲月風景線上的
瞭望台
守候著時間的岸岩
歷經滄桑田
之後
圓
寂
這首詩的主詞(眼睛)和喻詞(像、是),均已省略。而是直接以喻體「白天的窗口」、「黑夜的港灣」,暗喻眼睛的作用,句與句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冷靜、客觀,層疊而進,直到「歷經滄海桑田/之後/圓/寂」。以「圓」「寂」替代圓滿結束和寂滅,亦頗耐人尋味。<現在>和<逝>,均屬此類作品。
* * *
詩人王詔觀,亦有溫馨的一面,這從<花燭>、<歌>、<肩膀>,寫愛的誓約,結婚紀念,和父女之情中,可以窺見。
最後,願借<小木屋>結尾的幾句:「只想卸下戀戀風塵/在森林中沐浴/讓疲憊的心/靜靜打坐」,來結束這一幢幢詩的小屋的巡禮。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二日深夜寫於中和半山居
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