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徘徊、逗留在記憶最荒涼的地帶
安靜的冬日上午 眼神
遲滯 冷水湖的霧氣徐徐划開
一些些斷續而破碎的句子
企圖越/界 逃亡
和遠方流浪的自已相遇嗎?
和疲倦的行李分手嗎?
夢如囈語
等待與不安深埋的那棵白楊木
沉默地將自己高舉成旗杆
沒有飄揚的口號
迎向八方的風
而眼神遲滯
仍在記憶最荒涼的地帶逗留
徘徊 掘開怔忡的自已
一些枯朽的聲音等待復活
將隨著雨的腳步
那棵白楊木 悄悄
抽芽 當春天來臨時
【評介】「那棵白楊木」大概便是另一個「自己」,則這首詩書寫的重點在於一種精神狀態。「那顆白楊木」正式出現在第三段,既稱那棵而非那排,孤獨之意已明。根則「深埋」,葉則「高舉」,詩人賦予此樹的形象乃是「等待」、「不安」、「沉默」。回頭看第一段,省略掉的主詞,既可以是白楊木也可以是「我」。安靜的冬日、起霧的冷水湖,一派寒意充份描述「記憶的荒涼地帶」,白楊木根植於此,「我」亦執著於此。穿插在兩段之間的詩行:「和遠方流浪的自已相遇嗎?/和疲倦的行李分手嗎?」乃是重要的「插曲」,具有指點的功能。兩句措辭簡潔卻含意卻頗為豐富。若能將此詩的四、五段割愛,並在結尾處重覆或變奏第二段,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唐捐)
文章出處:
詩路2000年度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