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聽蕭士塔歌維契
第一樂章
春雨的夜落在我的鐵皮頭頂
我的蕭士塔歌維奇奮力搏戰
我的雨從天花板樂章直接瀉入
地板。他照著鏡子,五日
又五夜,大火仍焚燒著記憶
之城,四雙手澆不熄的絕望
以跳弓,以擦絃,以撥指
以痙攣的腕,我緊揪著巷口
不肯回家的貓,以搖晃的拳
撞擊著撞擊著我,深空的門
第二樂章
這裡的法西斯已被肅清
惟一的黨羽是自己的影子
縮寫字母刻在臉上,時間
的罪罰如此恆久,而岸立
的溝渠卻流去了路燈,流去
伸手不可見的和可見的
笑聲裡流淌著淚,我看見我
是大寫,是無神者,是穿越
眉心的彈孔,我是背叛者
背叛自己與神的縱聲大笑
第三樂章
但我們的靈魂披衣而起
騎上中音提琴的鞍部,再
從頸部滑落,追逐一匹
急馳過天花板的脫韁之馬
和夢一般驚惶奔竄的小狐
追逐著槍聲認定的罪名
追逐一滴追不到的淚,妳聽
那不是天空的笑聲,不是
定音鼓的咆哮,不是
自由,不是我們所能
第四樂章
但我仍要請妳請妳諦聽
那渾圓的形式,墜地即碎
嘆息四溢至極輕之境仍
不肯魄散,不肯輕易地
在花莖之下枯萎變成泥塵
或漸漸稀薄如我們未曾
相遇時的冷寂。妳終會了解
一種空氣急需一種形體像
一張臉需要一面鏡子,再見
需要一道戒備森嚴的邊界
終曲
今夜是一堵穿不透的雨牆
它將折疊成一只七色紙盒
裝載我的軀殼或準備流放
一只瓶子和它帶來的信息
妳記得春天曾經走過河岸
教堂曾經敲響黃昏的門環
但沒有人回答上帝的問題
沒有人選擇回答或是不答
沒有人再觸撥琴絃沒有人
再想起故事的結構沒有人
03.08.2000
附註:
前蘇聯作曲家蕭士塔哥維契一生創作驚人,包括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絃樂四重奏、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數部歌劇等。他大半生都在與共黨意識型態統治者週旋,多數交響曲都是為因應黨國之社會主義寫實路線需求而作,政治性及敘事性濃厚,但其絃樂四重奏則是個人的秘密日紀,個人風格強烈,後期作品常流露出時光流逝、死亡、壓抑、追憶及無可奈何的意味,許多地方都有以笑為哭的嘲弄,也有不少輓歌的悲傷,有些部分則幾乎是在追求一種形式之美。但那種美絕不同於古典或浪漫時期音樂的和諧感,而是在一種更廣闊的結構中以衝突、抗衡以及巧妙的聲部轉換與對話所營造出音響上的美感。這些技術上的安排再加上他對於靈魂追求救贖的意念,使他的曲子往往兼具哲學的宏偉與詩篇的細膩。我聽的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團的錄音即充分展示了這種特質,雖然只有四支絃樂器,但音響裡聽出來的,卻像是一支大型樂團在演奏。我想這不應只歸功於演奏者的技巧,而是蕭士塔哥維契特殊的造境效果。
我所寫的四重奏基本上是在連續聆聽其第八至第十首四重奏三遍後的感懷。第八首四重奏是他在德國德勒斯登為電影【五天五夜】編寫配樂回國之後的作品。表面上是獻給在法西斯暴政之下的犧牲者,但卻大膽採用自己姓名的德文字母D-S-C-H(Dmitri Schostakovich)為調性(D、降E、C、B),其作用有人說是暗諷史達林的個人崇拜,也有人說是模仿巴哈等前輩作曲家的作法,來從事細密的自我觀照。我以為兩種情形恐怕都有,但更覺得那是一種以反復的蓋印簽名對壓迫的環境所採取的私密宣示:「我存在!我存在!我就是我!」
德勒斯登在二戰末期慘遭美軍轟炸焚城,SONY引進的顧爾德(Glenn Gould)電影音樂唱片,也是以顧爾德坐在火焚的、倒立的德勒斯登城的版畫圖片為唱片封面。唱片收錄了包括顧爾德親自為馮內果的小說改編電影【第五號屠宰場】所選的以巴哈為主的配樂。顧爾德首先以巴哈F小調第五號協奏曲的慢板做為男主角畢勒主題。在故事裡,美軍戰俘被運送到不設防的德勒斯登,當車廂門打開,門廊框出這群美國人所見過最美的城市;畢勒格林領著戰俘行軍進入,但由於他從星際回來,他「預知」這美麗的城市將全燬於美軍的空襲,有十三萬人將死於大火,而他誰也不能拯救,他只能領著戰俘進入深入地下的第五號屠宰場,把戰爭的荒謬留給即將降臨地面的高爆彈和燒夷彈。顧爾德為這一段配樂選用了D大調協奏曲的快板末樂章和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急板樂章,讓絕美的樂音對映出歷史的最大恐怖。我想,蕭士塔哥維契從德勒斯登看到的無非也是一面一再重複悲劇的鏡子。因此我想,在一個法西斯的宿命底下,他的自我呼喚並非只是杞人憂天或是顧影自憐而已。
我以為在蕭士塔哥維契、巴哈、顧爾德、和馮內果之間也許有某種精神上的巧合與對應。在蕭士塔哥維契的四重奏中,我聽到某種跨時空的神契與回音,同時也想起詩人艾略特的四重奏,想起他散步行經被火焚燬的諾頓村和他在廢墟中對時間終始的思維。我無艾略特的如椽巨筆去營建一所意義與救贖的教堂,只能在春雨裏隱隱表達思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