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詩是大地火炬,凝聚著心中神明,維持人間僅存的溫暖。冬寒,油菜田卻黃 花連天,虛無中,大地如寄,燃燒著的又是誰的傳奇,滴露如啼淚。在暗夜的峰 頂,只有詩人為人類,滴淚到天明。詩性存有燃燒著存有的詩,思如詩,以此傾 聽。 海德格:「我們不曾思想,思想降臨我們」。 「思,立定在唯一之思中,直到有一天,像一顆堅定的星,在世界 中,靜靜放光芒」。 「對諸神的降臨而言,我們已來的太晚;對存有而言,我們卻到的 太早。存有的詩正剛剛開始,那是人。」 貳 《雪蕉》,希望這是一本融合生命、哲學與宗教本懷的詩集, 愛彼秋水, 生在美中,以詩的喚醒,撫平人世永遠的傷痛。 生命如詩,詩即希望,以生命的秋水,生在美中,在盼望的默契中,接彼天 光,在寥天一的高處,人間也會在寂光中,化為萬般雪蕉的裊裊風姿,雪蕉的銀 翼翻飛吉光,在詩意的點醒中,無常的大化,頓現永恆法相。 參 神聖,隱密在虛無中。這是神聖暗夜。唯有詩,如燭,暗地裡,為人類垂淚 到天明。密契寂光,詩人與燭,用心,為世界燃滴感恩的清淚。 神聖者以其隱匿,暗示其存在。存有的詩,詩的存有,在虛無中擴清界域, 為神聖者的臨現佈置好場景。詩作,是存有的存在活動。人間如傷,天地垂淚, 於此,詩性存有藉人傾聽,傾聽聖言。 肆 愛護衛生命的傷口,聖愛卻護衛愛,獨步於生死無常。詩人以生命的詩,迎 來無染聖愛,般若經:「菩薩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薩婆若是不作不起法,為 眾生故,發大莊嚴」。菩薩平撫生命的傷痛,以覺情覺有情,詩人復以詩意的無 限芳菲加冕充滿覺情之莊嚴世間。 伍 詩人以命名來進入永恆,詩人嘗試為聖界命名,努力進入神聖者的遺跡,但 是,神聖者的跡化與延異,聖言,卻超越名字。 傾聽聖言,是詩人被召呼的使命。詩人在此傾聽中,被命名為詩人。 1994.5月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台北 出生日期:1962年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現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