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深戲》是我的第三本詩集,裡面的八十多首詩,寫自1998年7月由德國回台 灣之後一直到2001年六月為止,歷時將近三年。「深戲」為Deep Play 之中譯,是一 個心理學與心靈治療的概念,指的是沉醉於遊戲之時的心靈深度專注的自由狀態,當代 人尤其需要心靈與自然、人文的深戲。「深戲」的觀念首先是徐畢華向我介紹,而我覺 得「深戲」一詞的意義內涵和所呈顯的詩境和我這本詩集頗為一致,所以命名這本詩集 為「心靈深戲」。我在 《心靈深戲》 的詩作融會古典和當代,合會東方與西方,深探 當代心靈所能呈現的古典意境,渾成詩情畫意,詩之真情真意生於意念之所不能不止的 景外之景,帶有抽象畫作的意趣,而更嘗試直契向上一機,透過象外之象,呈顯渾然的 本體力動之意境,藉此,我期盼詩作的創作與鑑賞能對人生的實相有所啟悟,頓悟生命 的本地風光。對於這種意境和實悟及其心靈治療的功能,我也期許我的詩作能朝這方面 努力。因此,以「心靈深戲」一詞為我的詩集之集名,也是紀念我關於禪宗心靈治療學 的研究。 《心靈深戲》的部分詩作是在書寫生命之挫敗、苦痛、無奈與悲淒,而在極度苦痛 的虛無中,壓碎了的生命仍能透顯希望之光。壓碎而散落的靈魂碎片仍映射最後的奇彩 ,殘存最後和黑暗一體的光,如我的「散落」組詩和其他詩所示的。這樣的詩如同「尋 找月光的歌聲」一詩所說的﹕「歌聲/穿過林間/尋找月光/遺留人間的/玉帶」,我 的詩是尋求我的生命理想的歌聲,尋求它遺留人間的玉帶,有如愛慕心中的戀人;而天 往往不從人願,則只有將自己的「靈魂化成歌聲」,創作詩篇,讓詩的玉帶「將散落八 方的蓮華輕繫/宇宙再度合苞/將靈魂歌聲在空中重新孕育/孕育人間的明月亮」,覺 悟到絕望的不可避免,這種對生命的充滿種種莫可奈何的覺悟,這個覺悟本身就已經具 備蘇醒的力量,可以帶來生命的新天新地。這個新天新地,不是白璧無瑕的天堂,也不 是什麼離世獨立的洞天福地,而是用和最後的黑暗一體的終極之光去搏鬥、去努力,而 九死一生才掙來的充滿洪荒生命力的人間處女地。 《心靈深戲》寫作的這段時間中,我也創作了許多書法和繪畫作品,例如在此詩集 中收錄「夢魂山林」 就是我為我的繪畫創作所作的詩,在此一詩畫系列中,我先畫畫, 再就所畫進而創作詩作,使之相得益彰,印證我的創作的多元而相通的特質。我這裡的 繪畫的抽象表現畫風和其中的狂草的書法意趣也和這一系列及前後時期的詩作的詩風相 映成趣,詩畫一致,也印證了我的意境美學,這是十分美好的創作經驗。 寫作這本詩集的時候,我專任於華梵大學哲學系的教席,也兼任於華梵大學美術系 和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西方哲學、佛學、藝術批評與美學。華梵大學,位於台北 縣石碇鄉,沐浴於深林蕙風之中,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它也是台灣佛教界開創辦大學開 風氣之先所創辦的學校,創辦人為國際知名的佛教教育家而兼為畫家中的女傑之曉雲法 師,她以人文思想和覺之教育為創校理念,超乎流俗。我有幸在此從事教學工作,並和 曉雲法師及其他朋友多次交換藝術美學之體驗,使我更為感悟禪心流泉,洗滌於禪藝合 一的自性靈感。體驗禪藝合一的自性靈感,知道那是有情生命得以順遂上適,使心靈得 以甦醒開拓的源頭活水。在此詩情煥發的境教之中,所以也當常有詩的靈感。為了紀念 此一因緣,我為華梵大學創作了「禪心流泉組詩」。這些當代禪詩的創作也是紀念我曾 與聖嚴法師、惟覺法師、明復法師、慕尼黑布魯克教授(Michael von Brück)習禪 及我自己在各地教禪及禪宗哲學的因緣,是對於詩禪一致的禪意境美學的一個印證。又 ,我從王來靜(王正志)師父學習了全真龍門的丹道之丹鼎派修煉,此一性命之學開啟 了我許多關於人生宇宙的靈感,實為我的詩作之主要精神泉源之一。 這本詩集的完成要感謝許多藝術界的朋友:詩人楊平長久以來的相知和鼓勵,使我 得以更加深入於詩創作之三昧;也藉由楊平認識了許多詩友,這使我這位台灣詩壇的獨 行俠,不致太過於孤單。國際著名的中國大陸之自由詩人黃翔1999 年12 月底至2000 年1月初由美來台,那時我們曾有印象極為深刻的交流。現在(2001年6月上旬),黃翔 再度來台,我也曾經兩度在他的文學交流會上闡述他的詩藝術,我自己在講述的過程之 中也獲得很多啟發。 我二十年來在哲學與宗教方面的學習用力頗深,曾先後攻下台大及慕尼黑大學兩個 哲學博士學位,有幸得到許多解悟和體悟,而我也將之一一匯入我的生命,嘗試生長為 藝術創作、宗教本懷與玄微哲理的三位一體的意境,走出我自己多元融合的詩風。又, 除了詩創作之外,我自己也從事於草書書法、繪畫創作及藝術評論多年,特別懷念感謝 下面這些師友﹕ 我的畫家朋友詹金水、潘璠、徐畢華、華梵美術系的李蕭錕教授、我的 畫畫的啟蒙老師國中老師李美惠畫家,以及笠詩刊主編林盛彬教授、佛教藝術史家明復 法師、烏鐵茶道周仁智、佛光人文與社會學院龔鵬程校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唐光華、 藝評家潘柏世、古琴家莊秀珍老師、德籍的中國藝術家何乏筆(Fabian Heubel)、文 化評論家杜文仁,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和文化界的朋友都給我在藝術上的及文化觀 念上的啟迪與互相勉勵, 我在這種多元的交往活動之中而成長我自己的藝術生命。最後 ,我的許多華梵大學美術系的學生,如林文貞、楊侖、鄧昌苓、吳姿盈、邱尹儒、管秋 菊、林英娟等人,他們的努力學習也給了我很多藝術方面的美好回憶。以上這些藝術生 活的生命情景常在我心,這是這本詩集得以呈現更為豐富的藝術精神血脈的原因。 我的詩和畫、書法等方面的創作都是我的「意境美學」的實踐,關於我對「意境美 學」的體系性理解,及如何運用意境美學到繪畫美學與畫評、詩學與詩評、茶藝及音樂 美學,以及如何由此開展東西方比較美學,我預計在這兩年將分別出版美學以及藝術評 論專書來呈顯我的見解。 賴賢宗 2001年6月13日 寫於玄微堂(台北)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台北 出生日期:1962年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現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