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悄然生姿》是我留歐的詩創作之輯錄。寂靜中,天地之大美如空中玄花敞開 了,宣洩玄音,詩也在虛無中,獨自飄邈,因此,我以「悄然生姿」命名我的第二 本詩集。 我於1994年6月5日以教育部公費生的身份赴德深造,主修哲學,輔修宗教學、 日本文化,1998年7月27日學成歸國,獲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4年抵德後 ,我先在南德弗萊堡(Freiburg)停留約四個月,隨即於同年九月,就讀於南德的 另一個邦(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Universität München ,LMU)就讀。南德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俱優,思之神往,尤其是慕尼黑不僅是國 際文化都會,具有豐富的多元的人文與宗教傳統,更擁有數不清的自然美景,令人低 迴不已。我選擇慕尼黑為留學地點,有學術專業和整體文化環境的考慮,也與自己的 神祕夢境和靈感有關。留德期間亦走訪其他歐洲名都,歷覽名勝。我在歐四年多,成 詩六十餘首,皆是心血化成者,難以自棄,而足以誌寫生命之來路,今特在台編輯成 集。 我常以為﹕詩比哲學更為簡鍊精純,能直抒本懷。我的詩雖亦不乏傷懷痛心之作 ,然亦足以暢敘生命之幽情,而不失本心之真。我二十年來不廢詩之創作,是因為自 己雖在困學與顛沛中,總還能以一份不容已的懷抱與幽情來自我勉勵。 我對詩歌藝術的未來發展,素所關心,我是較從本體詩學的角度來想此中的課題 ,深思後現代情境中的詩的繼起創造,在不久的將來,希望我自己和其他朋友能在此 一方向上有所創造,將詩和哲學做一個具體的結合,為人間摧放空花玄音。 貳 這是我的第二本詩集。德國是我長久以來嚮往的求學深造的地方,我在德國這幾 年的生活,美好而充實。歐洲這塊土地,有時候用靈性的聲音直接向我說話,悄然生 姿,啟我以靈明的大象,我在聆聽和啟明之餘,留下了我的感動,這便是這詩集所收 錄的詩了。 詩在我的生命當中是極端重要的。雖然我基本上是個哲學家,極力追求概念世界 的清晰表達,探索社會正義的可能性條件。但是,詩產生自人類實存的根源,產生自 非根源的根源,對我而言,有時候它更直接表達了人類之間與宇宙深處的奧祕。 我是一個情感豐富敏銳的人,嚮往生命如春花的燦爛;我又是一個對人類之間與 宇宙深處的奧祕有著極大的好奇的人,希望能多聆聽它的玄音。詩同時滿足了我在這 兩方面的渴求,由此我感到內心極大的歡喜,我在歡喜的同時,希望能透過詩的創作 把這份喜悅傳遞給別人。春華以她的歡顏,用喜悅把我們包裹在她的整體性當中,在 她的整體性當中,她有些東西顯示給我們、有些東西卻不顯示給我們,但是所顯示和 所不顯示的卻是同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在她擁我們入懷之時,發生將我們擺盪 於有與無之間之時。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現實世界仍然一直只是碎裂的破片,只是如果我們從這些碎 片中,也看到精神反射的散錯之光,那麼,就真正聆聽到了春花玄音。生命之花是空 中之花、花中之花,消散在精神碎片的散列中,並在消散中延宕,延宕其無限光能。 這個理解,使我們對人類的愛,在後現代情境的破碎之中,重新得到了鼓舞。 收集這些精神的碎片的散錯之光,收集音的光能在消散中的延宕,便是詩,這本 詩集便在此一散錯之光中誕生了。 這本詩集收錄了我在歐洲所寫的詩作六十餘首,我同時也寫了一些詩論和詩美學 的綱要短論。透過我的詩論和詩美學綱要,可以更為瞭解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東西。 詩和歌自古相合,可惜我並無譜曲的才華,希望有一天能藉著音樂更加摧動我的詩歌 中包含的力量。我的詩作包含了對於空間和藝術真理的新的看法,希望有一天能將之 結合到相應的其他藝術媒體,從事跨界創作。 後記﹕以上「貳」寫於德國慕尼黑,於1997年8月2日寫成,回台後略加修改。「壹」寫於台北,於1998年10月18日寫成。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台北 出生日期:1962年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現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