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集》除了〈淳美〉一卷是寫給內人孫淳美之外,其他各卷的詩包含了我寫地方風土、高行健、劉紹爐光環舞集、海德格、李燕蕙的詩。可以說,「對話和交流」是此一詩稿最大的特色,是我與內人、其他藝術家、哲學家的對話。 《淳美集》的詩是在對話溝通之中創生的,跨界合作是我長久以來從事者,因此,我期待自己的詩風能夠融合藝術、哲理與宗教本懷三者於一體,進行東方與西方的跨文化的藝術溝通,傳達生命、宇宙的深遠玄微意境。尤其是我近年來嘗試了一些藝術創作的跨界合作,我曾與我詩中提及的劉紹爐、詹金水、徐畢華等舞者和畫家合作,嘗試開展藝術創作與藝術美學理論的對話,這樣的精神是我的詩所追求的境界,在未來的幾年,希望我能繼續推展這樣的跨界合作,探討新詩在當代脈絡中開展的可能性,探討當代詩學在東西跨文化溝通之中的理論創造。 《淳美集》 是我的第四本詩稿。淳美是內人的名字,《淳美集》之中不僅有一卷詩是寫給她的,我也將這本詩集獻給她。我和淳美相交於台南藝術學院 (南藝),初識於在我到南藝的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兼任教授美學專題一課的時候。記得那是2002年二月以後,南台灣慢慢渲染初春的顏色,南藝史評所邀請我南下講一學期的西方美學,我南下台南,有些辛苦,但是我身兼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理事一職,對推動美學美學抱有熱情和使命感,所以仍然把握磨練自己的機會南下講學。可能是我的美學熱情感動了淳美,所以我們也開始有一些來往。我很快就喜歡上南藝所在的珊瑚潭和烏山頭,更喜歡淳美這樣善良又聰明的女生,而我的情況據她說是超過她的預期,在判準之外。這真是我和淳美人生中天外飛來一筆,卻又是貼切懇至的一筆,我們結婚在2002年十月,台北和珊瑚潭的婚宴的請柬是由淳美設計,就用了我寫於珊瑚潭的定情之詩。婚後,淳美常暱稱我是「文學院的男生」,也有笑我學哲學不夠實際的意思,大約是以為我是過於理想,抽象思辨,而脫略於生活細節的實際。其實,淳美自己的專業是美術,在巴黎攻讀的是藝術,這樣沉潛在藝術創作的世界中,比起我的哲學是更為不立文字,感性的很,不是嗎?淳美其實常是一派天真,純任自然,比起文學院的女生還要文學院。或許這是我們彼此欣賞的原因吧。不過,淳美確實在藝術才情之外,有很好的人生現實之實際能力,這大約與天性有關吧。而我的學術研究其實是很入世的。詩性與天性,藝術與現實,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這就是我與淳美、淳美與我的情緣人生的真際吧。在此祈願每個人皆能情理融合,藝術與哲學的真實生命,能夠豐富一切有情的現實。 賴賢宗 寫於 2004年四月十五日 台北 玄微堂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台北 出生日期:1962年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現任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