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禪關係及現代禪詩,在上一期的專題中已多所討論。從引例看來,台灣現代禪詩的表現平平。本期續推出一篇論文及七篇評析性文字,論及的詩人仍不外周夢蝶、洛夫、余光中等人,羅青、蕭蕭、許悔之、林建隆算是意外收穫。
台灣佛教盛行,南星雲、北聖嚴、東慈濟,皆德高望重,其教派之管理皆已現代化,與傳統佛教絕不相類,從他們辦學,經營傳媒以及所舉行的法會可以看出,我們相信有高深佛學造詣的高僧大德不少,但一般信眾其實皆一般性感悟,比較上是經驗式的,文學界呢?除了把現代佛教當作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來看待,可能不可能從經典教義中感受到可與生活或創作接軌之處。
我們正在尋找,也正在開發,在理論的層面,文學可與佛理匯通,相互證成;在實際的創作和批評行為上,如何相互匯通而不礙,這是我們努力之所在。
這期提供論文稿件的周慶華先生,現任教於台東師院語教系,研究文學,也深通佛學,著有專書,他前此在《雙子星詩刊》亦撰有詩禪關係的論文,這一次再論,從根本的話語著手,可說直探本源;林淑媛是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於文學與佛學關係有長期的觀察、思考與體會,論夢蝶先生禪詩有獨到之見解。此外數篇禪詩的賞析文字,作者皆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班研究生,和上期編書目的茂霖是同學,他們各以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閱讀心得,皆有可觀者焉。江文瑜教授從鐵窗詩而金剛經的論述,也值得深思。
我們以兩期刊出詩禪關係的專題,從學者專論、詩人創作經驗,以至於年輕的研究生用不是非常專業的閱讀經驗來賞讀,整體呈現台灣現代禪詩的存在狀況,以及和讀者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們嘗試探索現代詩及現代詩學的諸多可能,希望以後能有進一步的開展。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28期_禪與詩的對話專題-下_1999.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