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各期專題,從「性愛詩」到「情詩」,從「人體詩」到「人物詩」,不只是題材的開拓,亦是主題之探索;而「小詩」、「台語詩」與「兒童詩」等,不只是形式問題,也關涉詩之內在。當我們進一步探索「詩與宗教」、「詩與死亡」,在現代詩學領域,無疑已進入思想層面,這一期「禪與詩的對話」當然也是,但顯然又在另一層面產生意義,那就是現代詩學與古典詩學的匯通問題。
詩禪關係肇端於禪師的以詩寓禪,則有所謂「示法詩」、「開悟詩」、「頌古詩」以及「禪機詩」;然後文人以禪入詩,則詩中有禪理、禪典、禪跡與禪趣;論者更引禪以論詩,使禪學與詩學相結合,成為中國古典詩學中妙悟一派。(以上詳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
就中國古典文學來說,由於有大量的禪詩(含禪家的詩作、一般詩人受禪學影響所寫的禪詩),詩禪關係的討論也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不過,在台灣現代詩歌領域,這樣的討論並不多,最主要的恐怕是現代禪詩並不普遍,詩評論者大多不習禪學之故吧。
蕭蕭策畫了「禪與詩的對話」專題,想來是有感於這是一塊值得開發的領域,他一方面約請詩人創作禪詩,一方面約請詩評論家論禪詩,也評析作品,總計有十四位詩人發表了四十一首詩,及六篇評論文章。我另外請我在中大的研究生嘗試選些禪詩加以賞析,特在下期連同其他兩三篇重要評論一起刊出,希望能豐富台灣現代詩學。
我的學生陳茂霖為了這個專輯特編了一張書單,謹提供有興趣的詩友參考。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27期_禪與詩的對話專題-上_1999.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