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兒童寫詩」擺明了就是大人的作品。「為」字充滿目的性︰寫給兒童閱讀,並且希望他們從中獲得一些薰發。換句話說,這裏面有教育的作用,但是不同於課堂上夫子的角色功能,也相異於家中嚴父手訂的那一套家法家規,或者一室普照的慈暉。而是用「詩」這樣的文學形式,去感動、去體悟,因此,「寫」的工夫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它當然必須是「詩」,要有「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詩學內涵,得用最少的文字宛轉表達最多的情思。更進一步說,從語言到意義,要口語、要流暢、要可解;這還不夠,要譬喻得體、要趣味橫生、要親切自然。也就是說,對象是兒童,想要告訴兒童什麼?用什麼樣的表現方式他們才喜歡讀,而且讀得懂?寫詩的「大人」,必須有清楚的掌握。
以本輯前三首來說,張曉風〈全世界都在滑滑梯〉以一般兒童滑滑梯時「人」與「梯」的關係為基礎,從形象著手,無限放大,則桃花瓣兒/風裡、小魚兒/浪上、小星星/夏夜的天空、小水滴/荷葉的關係,乃至於音符/鍵盤、小妹妹夢裏的笑意/搖籃裏,從自然到人文,提供一種思考,一種觀物的角度,甚至是一種情趣,沒有說理與教條,卻詩意遙深。
向明的〈爆竹〉,以物第一身說話,以「一群胖嘟嘟的小兵兵」喻成串爆竹,形象與內質雙寫,有童趣,也有教化,「別惹火」、「不要欺侮」有反諷之意存焉;至於蘇紹連的〈這支鑰匙給你,孩子〉,由於抽象,閱讀的難度較高,「虛擬」也者竟然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根源,孩子可能比較不易了解。
詩人為兒童寫詩,亦如散文家、小說家為兒童說故事,戲劇家們為兒童演戲,是兒童藝文教育的一環,值得大家一起來行動。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26期_為兒童寫詩_1999‧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