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為學久矣,「言志」之說早見於《尚書》,其後孔門論詩,即已體用兼備。而畫論初興則在六朝,然而言「法」說「境」,乃至「氣韻」等等,皆與詩藝相通矣。至唐宋而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則二者雖表現媒介不同,其同源而異流,蓋可確信。
現代詩學每有繪畫性,建築性之說,其所重者乃在空間感之呈現,文字以形聲示義,自可在「形」上著力以彰顯其「義」,這在現代式的編印的條件下,乃有以詩行排列為主訴求的圖象詩(或稱「具體詩」)之形成,台灣現代詩在這方面曾經有所表現,亦引起學界的關注,詩壇和畫家也曾協力舉辦視覺詩展,頗為可觀。
然而當最新的電腦科技出現,且被詩人所發現、運用,這就是詩與網路的結合,動態的、多元媒介的表現方式,以及傳播上與受眾可能的立即性互動,使得網路圖象詩更接近一種新的造型藝術。
但這並不表示文字成了遊戲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詩質的掌握、詩境的探求仍是創作的首務。整體來看,除去重複的部分,圖象詩使用的文字更精簡濃縮,密度和張力更大,否則就失去以這種方式表現的本意。
《台灣詩學季刊》的同仁之一蘇紹連以「米羅‧卡索」筆名活躍於網路,白靈和游喚也能充分利用網路,鄭慧如似也有意往詩的資料庫方向努力,他們對於網路圖象詩皆有深度體會,所以大家決定面對這個新型文類。當然,純從詩的角度來看,這個詩類值得開發及探索。
我們期待有新的理論層次的思考來呼應本期這個專題。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31期_圖像詩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