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李豐楙
詩人簡介
李豐楙,又名李弦、李泠,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靜宜大學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員。曾與友人創辦「大地詩社」。長期從事文學教學與研究,重點放在古典詩論、現代詩學及道教文學諸領域,對臺灣七0年代詩史曾有不少論文發表。創作文類有詩及散文。
著作有《大地之歌:李弦詩集》、《李弦散文集》、《八十五年金湖港文化祭:舊金湖港萬善一百五十週年祀典紀念專輯》、《下午,寂寞的空廊:李弦詩集(二)》、《山海經:神話的故鄉》、《不死的探求:抱朴子》、《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索引》、《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六朝隋唐仙道小說研究》、《文英館藏台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作文原理講話》、《你覺得你富有嗎?人生貧富自我評估》、《東港王船祭》、《東港東隆宮醮志:丁丑年九朝慶成謝恩水火祈安清醮》、《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點》、《索引》、《翁方綱及其詩論》、《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探求不死》、《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雪盡馬蹄輕》、《創世之神–看神話學作文》、《當代臺灣俠客誌》、《過節日–臺灣的傳統節慶》、《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蝶翼:李弦散文集》、《養生》、《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等。
曾獲中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獎、敘事詩優等獎,作品〈大地之歌〉獲69年度「時報文學獎」優等,〈小巷之歌〉獲68年度「時報文學獎」優等獎。
山水‧逍遙‧夢(一)
葉維廉後期詩及其詩學
一、
在臺灣屬於前行代一代的詩人中,葉維廉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一位。他的特色是能詩能文,同時又是比較文學學者。基於他的興趣與事業,有機會出入於古典與現代、中國與西洋,因此一個有的問題是:他的創作與理論到底具有什麼關係?固然他有時也會善意提示詩評家:不要完全從他的詩學理論衡量他的作品!但熟悉他三十年詩的發展,又對中西美學、詩學有興趣的人,一定會深深感覺,其間聲息相通,血脈相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於這樣長期涵泳於詩的世界的現代詩人,他的創作勢必也隨著生命的軌跡(人生的、學問的)成長、成熟,逐漸臻於個人較高深的境界。不過從較近期的一次評選活動中,他從七十年代的『十大詩人』退出,屈居新十大之外(註一)。其實這只是臺灣詩壇兩代之間的不同評斷,並無足訝異。但從期間趣味的變化,適可刺激有心之士思索一些較深刻的問題:就是葉維廉所營構的美感世界,是否仍可落實於當代社會?這種純粹經驗是否逐漸從新生代的詩人中失落。諸如此類問題的深入思考,終會激發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現代詩、現代中國詩能否建立一個既現代又中國的詩觀?其中關聯到現代中國詩人的審美意識,他們的觀物方式及語言問題,這是討論葉氏詩學及其創作的根本,也是由此中論當代中國詩學的主要課題。
二、
葉維廉在當代有成就的詩人中,是有意且有能力建立其一己的詩觀的。從早期他基於實際創作的經驗,並經由中西詩學的比較,沈思所得,發而為文,既已能精闢點出中國古典詩的特質,並以此創獲己見綜合檢討那階段的中國現代詩,也確為處於『一種澎湃的激盪狀態』中的現代詩,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力。(註二)這時他正在師大英語研究所深造,並與創世紀詩社亞弦、洛夫等人認識,發表詩作;這時期的詩論,重要的約有『論現階段中國現代詩』(一九五九)、『靜止的中國花瓶』(一九六○)、『詩的再認』(一九六一)其中第三篇是發表於《創世紀詩刊》十七期、並被創世紀集團,認為『該文之觀點大多能代表今日我國詩人對詩之認識』,而被一九六七年編選的《七十年代詩選》選作序言。由此可看出他的論點深受創世紀詩社倚重的情況。
後來葉氏赴美繼續深造,除了他對現代詩的創作活動外,並譯介現代中國詩,及以比較的觀點介紹中國詩,這些研究、教學經驗,表現在融匯詩學的成績,其代表為英文中國現代詩選(ModernChinese Poetry)的緒言『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及其補述『視境與表現』。在這些日漸精當的論文中,經由中國古典詩譯介,發現中國人使用文言的語法習慣,進而探索其背後的美學特質,在此一理解下,他為當時尚缺乏反省其美學觀的現代詩人,提供一些足資思索的觀點。這些論點或許對當時、以至當今的詩壇,仍有不同的見解;但重要的是他的宏觀視角,為激盪、且有所困惑的詩人,詩評家,提供建議是否需要虛心檢討較根本的問題;語言、視境與表現。
其實討論葉氏的詩學與美學,就可以發現他具有『一以貫之』的態度,他認為自己尋獲的中國人的美學觀後,就以此觀照其他文類或藝術,可以論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即為其成果;也可以論『中國繪畫』--莊吉吉的畫;甚而及於其他舞、劇等,都自有創見。其次就是他所具的孤心苦詣的精神,將原本的論點不斷思索、整備,因而深化、體系化,歷經二十年,《飲之太和》的出版,更全面而深入地建立其『比較詩學』,其中較有關的七、八篇專論,均嘗試『語言學的匯通』,確是中國詩學的溯源探本之論。(註三)其中較細緻地說明中國詩人的觀物方式,中國詩所表現的視境;它在語言風格上的諸般特色;包括自身具足的意象而無主詞、時態;羅列句式而少跨句,它不是分析性、指導性、知性;而偏於視覺性、並置性。葉氏採用電影的鏡頭原理,解說中國詩的小銀燈效果。然後他追溯這種自然演出的美學,原本就是中國詩學史上,自皎然、司空圖以下,歷經嚴羽、王漁洋等人的闡發,成為詩評的主流;而其思想依據則是道家、禪宗。這是研究中國詩學、美學者共通的進路,而葉氏是基於創作的實踐、譯介的體驗,因而從比較的觀點,重新闡釋中國的傳統詩學,清晰而有力地顯明中國詩的特質,而這正是現代中國詩人需要深思之處。
葉氏的好學深思,使他對於現代詩人的創作活動提昇到哲學的高度,並將這一問題放在當今世界性的鉅觀視野中,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科技掛帥的現代社會,西洋文明高度澎漲其文化本質,諸如征服慾的錯誤運用,對於生物環境造成過度破壞,而最根本的則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於近年來生態學的崛起,使得一些『文明人』要向自然、要尊崇自然的『落後』民族學習,也就這一精神的引導下,葉氏再次強調中國詩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應關係,而且對老、莊道家及禪宗的智慧,賦予一種現代的評價。在《無言獨化》中,他綜述道家美學的旨趣,提出道家的宇宙觀,是否定了用人為的概念和結構形式來表現宇宙現象全部演化生成的過程;由此可以對比西洋哲學中,採用歸納、類分宇宙現象的方法,使得詩人與自然間不易達到完全不隔的境界。在當代詩人中,從創作與理論聯結的關係,這樣深刻地溯源探本之論,應以葉氏為第一。隨著其年齡、體驗,以及學術生命的深化,可以感覺他作為詩人的性格外,另外一種哲人式的生命深度。
將道家哲學、道家美學落實在文學,葉氏將早期既已注意的詩的語言問題,放置在兩種情況下:不道、不名、不言的『無語界』,這是道家認識語言的限制性,所以採用否定的敘述方式,以更澄徹地造顯事物的本然。但文學又勢需運用『語言』作符號,無法完全停留在無言之境,因此就要在儘量減低人為的有為的原則下,以物觀物,目擊道存,由此他體悟及中國山水詩的美感意識--讓景物自然演出,詩人在出神狀態下,獲致一種神秘經驗、純粹經驗,這是他在『中國古典和英美詩中山水美感意識的演變』中的中心旨趣。
對於傳統詩學中的精粹,葉氏從史的立場作過不同的詮釋,司空圖的韻外味外的旨趣說,嚴羽續予發揮的興趣說,下至王士禎偏嗜王維一派詩,以禪喻詩說唐詩的三昧、神韻,乃至近人王國維的拈出境界二字。其中又對嚴羽的論詩之譚寫過專論,由此可見葉維廉因受過西洋詩的洗禮,反而更熱切而準確地把握中國古典詩的審美特質,這是他與純中文系所出身者不同之處;又因他所具的哲學、詩人氣質,使他不斷省視其實踐所得的經驗,以其他藝術媒體諸如電影蒙太奇理論,重新詮解中國傳統詩及詩學,並溯源探本於道家、禪宗的宇宙觀,及落實於語言時的美學表現,他長期思索的這些詩學成就,對研究中國詩評史者應是新的啟發。
葉氏自己定位的是:『我基本上是詩人,而非純學者』(秩序的成長序),不過隨著學術生命的成長,數十年來,他以傳授其論詩見解活躍於美、中學界,其對詩學、美學所賦予的新意,也多為當代詩評家所接受。而現今生態學的崛起,使得有識之士覺醒,需要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則作家的觀物方式也需有所超越,一些美國新一代詩人有些既已體悟及此,葉氏在與人作心靈的對話時,他所熱愛的創作生命是如何因應?這是有趣的事。
山水‧逍遙‧夢(二)
葉維廉後期詩及其詩學
三、
葉維廉詩學是否可作為他的詩集的註腳?提出這一根本的問題,不但作者本人要先縷敘其創作歷程,然後巧妙作答;就是旁觀者的詩評家也要沈思之後,才可回答這一弔詭的問題,按照莊子的哲學式答法,正處於是與不是之間:說是不是、不是亦是。因為詩的生命是與作家的生命軌跡息息相關,而非完全屬於理念的產物。葉氏詩前後期的風格,從繁音複旨轉趨於清淡細緻,剛好顯示他走出憂時憂國的鬱結愁結,由非個人性到個人的,因而呈現藝術手法,也由偏於因語造境到因境造語,且逐漸朝向一個美學高境『境語合一』探索,這就是《三十年詩》的脈絡。
在中國古典詩中,李白、杜甫與王維、孟浩然各有不同的意境,這是熟識唐詩者所共有的審美經驗。不過葉氏的讀法自有其視角,因此李,杜,尤其杜甫成功之作,他認為都能達到,將『個人的感受和內心的掙扎溶入外在事物的弧線裡;外在的氣象(或氣候)成為內在的氣象(氣候)的映照』,維廉詩話的這段論詩之譚,移以解讀他前期--從《降臨》到《愁渡》中的成功之作,就可感覺詩中的沈鬱韻味,何嘗不是演出青年葉維廉『他個人內心的戲劇』(詩話),這是當時創世紀詩社認同其『降臨』一詩的主因,也剛好表現前行代詩人,尤其離鄉入軍旅的大兵詩人的共同感受,面對大陸的挫敗、流亡,臺灣政局的低壓、禁忌,他們用寫詩對付殘酷的命運(洛夫語),因而以晦澀的意象包裝『逃亡的天空』,這是葉氏及當時創世紀同仁所折射的歷史現實。
不過葉氏論詩最為得力的仍是王維詩一路,屬於自現象中擇其『純』者而出之的(詩話);到後期有關王維詩,尤以輞川集所顯示的美感意識,諸如物各自然、依存實有、即物即真,均能表現人與山水間的純綷經驗,他坦白承認這些純詩啟發,走出鬱結而呈現另一種風貌。其中道家哲學引導他面對山林、皋壤時,在出神狀態有一種謙虛,那是面對大美所不能言的失語感、無語感,類似宗教體驗裡,發覺人類所發明的語言符號,無以言傳其悟道的經驗--大道不言而又不能不言,所以近期的詩常會出現『教我如何』,或『我如何』的設問、自問句,宇宙與我,冥然合一,靜觀之際,但覺眼前只是山山水水何從說起,在『吐露港前』,詩人既自覺有股詩情噴薄而出,但又覺察擬似一物即是不是,因而逼拶詩人當下直說『你叫我如何說/你叫我如何說啊』(註四)
『我如何』句型的出現,不是一位從少年時代就寫詩者無以駕御其文字,而是當下瞬間對於大美的失語症式的真實感,這是直覺的美,就如至情、至理的感動與感悟,為至美的接觸經驗,東方哲人以此譚禪論道,而詩人也以此一超直入妙悟,唐詩中寫山水田園的五絕,或日本的俳句,就有些詩人詩境通禪境,達到以最少的字數捕住瞬間、當下之美。葉氏頗為熟悉的日本俳句詩人紅葉芭蕉就有首作品:
古池也蛙飛過去水之音
這是無法完全翻譯的,只是自身具足的豐盛的美感。王維所作的辛夷塢、鳥鳴澗,無論是花開花落,鳥鳴鳥逝,屬於同一出神狀態下寫成的。葉氏就有同一觀物方式,在特別安靜狀態下,他靜對早梅:
好一株 早梅 雲 湧動著 暗香 溫暖
這是遊太平山日記裡,沈思中回味的瞬間湧動的美,是圓滿具足的一首詩--梅意,它與芭蕉的俳句相近,甚至連俳句所要遵守的格式俱無,而為完全自由演出的自然。
葉氏傾向『短句和簡單的意象』(三十年詩序),(註五)從理論言之,正是接近絕句之美,這種美感經驗並非完全只能得諸名山勝水,而是『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司空圖‧詩品)正是道家道在瓦礫的藝術精神,他寫『無名的農舍』:
奮發的夏木裡
苔綠的瓦塊間
腐蝕的木門上
夢
是暴風雨
醒
是暴風雨
瓦塊、木門的苔綠、腐蝕,對照夏木的奮發,只是羅列意象,而境界全出矣,這是他所嚮往的王維詩境。
司空圖的詩學提出『思與境偕』,外在的境轉化為內境,因此他論及不同的境就會興發不同的詩情,這是證驗有得的話。葉維廉為蒐集寫作素材,常旅遊世界各地,也都有散文或詩記其事,但他綜合這些天涯遊蹤後,發現臺灣的農村與山水,是更接近傳統山水畫的美,易於引起詩興;(驚馳序)與之相較,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日本,所激起的東方詩情,也會有同一意境,但可能會夾纏一些複雜情緒:酸楚、傷悲,甚或是壘壘傷痕,因而寫出的詩也就多些變徵、變羽之音,他覺得與在臺灣以『愛與關懷』看山看水,具有不同的情懷,《驚馳》中『江南江北』詩輯,就常在斑駁與古意的意象中,顯露一些淡淡的悲懷。
情隨境遷,他遊蹤所及,以中國人而接遇異國的山山水水,就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相俱的作品,『松鳥的傳說』中,在寫作策略上固然仍以短句,簡單意象為主,卻發展成氣脈綿長的調子,那種感覺就如同他所擬的詩題,就是『沛然運行』內氣充實之美,它富於動態、氣勢,卻出之以悠、遠的語調,屬於調整前、後期的另一種表現,葉氏對於這類較長的詩作,是採用不隔的態度,純任意象的自然演出、傾出,它是視境的,也是聲感的,由於語句簡短、意象單純。讀者隨順讀下,那感覺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是集中的精品。
葉維廉綜理他的寫作,特別題為『三十年詩』,其中詩的轉化、成長,也映照出他的生命歷程,可拈出二字以論之:一為憂類,憂時憂國、憂文化命脈,為反映歷史現實的沈鬱表現;一為遊類,遊山遊水,遊自然大化,為心境的優遊不迫。其實或憂或遊,俱是士人的生命情調,從陽剛到陰柔,從鬱苦到舒放,這是現代中國詩人的一種生命進境。
四、
葉維廉創作現代詩,並且建立自己的詩學、美學,持續三十年,尤其近十餘年,轉變他的寫作風格後,較能實踐有本有源的美學觀念。但對於這一轉變,卻引發不同的評選,香港有詩人覺得太淡,『失去了以前的磅礡和濃厚』(三十年詩序);而臺灣新生代詩人也嚴苛地批評為『遲滯不前』(新十大的評語)。對於這些批評的原因,牽涉到多種複雜因素,在此只從一個觀點解釋,就是葉氏美學、詩學中的視境表現與語言表現,通過他的實踐後,所造成的傳釋問題,為何新一代對這種美感意識會有所質疑?
中國古典詩中屬於山水田園之作的,表現人與自然間的無為、獨化,故能以平常心觀物,就像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王維在鹿柴中,但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為出神狀態的美感。惟此類逸品,詩人中也僅得此數家而已,尤其是精神層次的悟境、化境,惟其近於純粹狀態,因而古人既已不易企及,何況現代社會山水田園的嚴重失落,詩人走出農村,走出土地,與都市生活形成一種鎖鍊的關係,因而對於這類優遊不迫之作有『隔』,不知如何感悟其中的純美,這是現代人的一種悲哀,山水、田園之夢的失落。其實正因整個自然生態的破壞,臺灣固然享受科技成長的成果,卻也付出重大代價,甚至是預付--臺灣的山河大地,葉氏詩及詩學中關心生態,提醒現代人--尤其受西洋思潮影響的現代人,要向大自然學習謙虛的美德,這是有其時代意義的。此地曾出現保護自然生態的抗議詩,從另一角度言,葉氏的自然詩是正宗的維護生態、自然的作品,值得重新評價。
對於葉氏詩的語言、短句、跳脫語法等,也是新一代較少接受的,臺灣前行代詩多少都具有影響,有所謂愁予風、楊牧風,但殊少維廉風,這與他的語言風格有關,前期的繁複意象不易索解、不易模仿;而後期的輕淡,簡單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更不易學。其中牽涉到文言與白話,中文與洋文的調適問題,葉氏嘗試過新鮮而自然的口語,卻出之以自身自足、羅列句式,其中簡略至於有所欠缺,並不全符合口語,白話與洋式組詞的現代習慣,因而造成閱讀習慣的『隔』。讀者需參與其作品,填補其中的想像空間(空白);但一般而言,現代人已較習於解脫的明白的表達,葉氏所要提醒,卻是新生代反抗與反省晦澀詩之後,特意是口語化一路;且又對古典詩的羅列的鐘頭式語法較少接觸,因而不覺得後期詩作在語言上的獨創性,本能給予較高的評價。
陽光小集詩社在票選十大詩人時,對葉氏的評選是較少使命感、影響力,兩項俱與當時詩壇形成的『關切現實』的風尚有關,這是時代趣味的轉變。前行代所關懷的歷史現實,不管是葉氏或創世紀等,是以民國三十八年的大事件為分水嶺,探索其中的何去何從?由於是僑生或軍人等身分,對臺灣此時此地的感覺就有些隔,所以創作時顯然就留下一片空白。新生代則是在現實關懷的氣氛中,發覺前行代無法啟迪他們,葉氏前期所關懷的,後期則是另一清淡路數,自然不符新生代中部份詩人的品味:他們不易體會葉氏並非常住此地,縱使回臺也是學者生活的方式,他所關心的臺灣生態就不易引起注意,至於對大陸的悲情,更是戰後出生的一代難以體會,這是葉氏在前行代中持續力強,卻反而未受重視的委屈之處。
其實在詩人葉維廉的生命史上,時至今日,他仍是對自己有所批判與反省,《三十年詩》的出版足以證明其持續努力的成果,並非他對既成風格『遲滯不前』,只是他的詩與詩學走在大家之前,其中提醒現代人重新回歸人與自然的原初狀態,喚醒現代人無機心地步入純綷美的世界,在此時此地大家正視現實;以文學介入社會行動的時期,顯得太高蹈、太純粹,而有空疏、空靈之感。也許有一天,此時此地已獲得現實界應有的:政治的真民主、自由,生活的高度改善;大家想回頭找那片失落的山水、污染的土地;就會發現詩人的大音希聲中,透露出一些古哲人的智慧。
注釋:
註一:《陽光小集》同仁推出票選新十大,發問卷有分創作經驗、
光復後出生的詩人選出,十大是余光中、白萩、楊牧、鄭愁
予、洛夫、弦、周夢蝶、商禽、羅門、覃子豪、羊令野,
而紀弦、葉維廉居其後,見該刊十集、一九八二,秋季號。
註二:『詩的再認』後記,收於《秩序的成長》頁一三一‧臺北‧
志文‧一九七一。
註三:這些論文先收於《飲之太和》(臺北‧時報文化‧一九八○
);後又收大部份於《比較詩學》(臺北‧三民‧一九八三)
註四:筆者先已發表『葉維廉近期詩的風格及其轉變』,為淡江大
學主辦『當代中國文學:一九四九以後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九八八‧十一‧十九∣十一、二。
註五:《三十年詩》為葉氏詩集的整理合集,由臺北、東大,於一
九八七年出版,頗為方便研究葉氏的作品。
文章出處:創世紀-107期-葉維廉專號-1996.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