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沈奇
空間、地點和主體意識在幾位女詩人的詩中
愛默生宣稱詩人「乃唯美之人」,他說詩人在「不完整的人中代表完整的人」。這裡的「人」字,他當然用man或men來指稱。人類的一半女人,及女人中的詩歌與作者──女詩人,都被愛默生關在他的詩人城堡之外了。真的,如果我們尋問女詩人在詩歌傳統王國中的位置,就兩千年中國詩歌輝煌的宮殿而言,女詩人的位置,似乎一目了然地理所當然,閣樓上。女詩人被稱之為「閨閣詩人」,閨閣詩人乃女詩人的委婉詩,這個例證沒有疑義吧。
我曾經使勁想找出一個例子證明某個男詩人或許也以空間定位,譬如說「莊園詩人」或「大殿詩人」。然而,一時半會兒我只見男詩人們堂而皇之地擁有整個空間,只有詩人是女性時才被鎖進閣樓,或自願躲進閣樓中。人在樓中是離天空和白雲近一點的,至少比在詩歌城堡中正襟危坐的男詩人們近於天空。仰望上空,閣樓中的女性啊就成了想家的源泉或蔑視的對象。一方面是愛倫坡式的:愛倫坡甚至說女人之死是「世界上最詩意的題目」。中國歷代士大夫因憐香惜玉而保留下來的才女之詩或許也該算做此類。一方面則是章學誠式的:如果女人學詩,則「殆忘其身之雌矣。」似乎女人作詩乃乞雞晨,不祥而恐怖,非蔑視不足以壯膽。
女詩人就是在這種傳統中拿筆寫作的。雖說當代中國女詩人寫作的環境要不惡劣得多了。至少女詩人寫作,大多數男詩人們雖是不太屑一顧,但不至於視之反常。他們頂多是以一種恩寵姿態說:「讓女人去表達她們的情緒,讓男人去表達他們的智慧。」我一方面感激「他們」讓我們表達情緒了,終於,我們「讓」表達自己的感受,假如不讓,我們會怎樣呢?如果把筆從我們手中奪走,趕進閨房,纏起小腳,我們是否還能哭天搶地的表達情緒麼?
伊蕾是這樣描述和表達女性寫作之刻對自己所處空間、地點的感覺情緒的:
我被圍困
就要瘋狂地死去
這兩行詩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標題:「主題意識」。它似乎只是情緒,一種因壓迫,因被圍困因走投無路而產生的死之衝動,瘋狂情緒。然而,它的標題又清清楚楚地表明這是何等清醒的意識,主體既明了自己的險惡環境,又清楚似乎是必然的結局死去和決不甘心而掙扎鬥爭而幾近瘋狂的努力。有多少女性在主體意識覺醒之刻沒有這種覺醒的絕望呢?
伊蕾接著把她的詩歌主體從圍困中釋放到街上。然而更大的困惑迎面而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是一次逃亡者的旅行
走下火車我茫然四顧
我要到哪裡去?
陌生的街道不寬不窄
路面枯燥無味
路的名字似乎很有來歷
而我從哪裡來?
那個熟悉的城市曾經沒有我
我從那裡來?
我為什麼而來?
這首詩引人注目的是主體所在的空間和地點。當女性詩歌主體拼力掙扎又哭又喊地從鎖著閣樓中偷偷跑出,她不知目的地在何方。茫然四顧,這是個陌生而惡意涵涵的城市。這城市的歷史悠久而又意義非凡,從那有來歷的街名上可以看出,這城市似乎很熟悉,但這城市又徹底而絕對地滿懷敵意,女性主體在這個環境中孤獨,茫然、悲懼、不解,從心底裡喊出:「我要到哪裡去?」
這種心路歷程決非僅僅情緒。它是認知,是經驗教會的智慧,它不獨為孤獨而無望的伊蕾的女性詩歌主體所體驗,崔衛平的詩歌中的主體也有同樣的感受:
「一趟趟徒勞的旅程,一次更行更遠的流放。沒有契據,沒有海上日誌。甚至無風。但這不是我的過錯。不是我準備的禮服不夠厚重。」
(P39)
請注意兩首詩中語匯的相近:旅程與旅行,流放與流亡,女性詩歌主體一旦覺醒,馬上進入尋找、尋求的精神歷程。這似乎是無盡的流放和流亡,家園何在?當戈女性詩歌幾乎是在沒有傳統中創建,在沒有家園中尋找可建的家園。古往今來,中國古代女性詩歌殘留下來的幾乎都是被男性認可的作品或主題一閨怨與思春,那可讓鬚眉男子感覺好上加好的弱者的戀歌。現代女性不同了。她們逃出圍困,她們走向遠方,她們去陌生的城市,去更遠的海上。沒有海上日誌幫助她們辦別方向,甚至沒有風為她們助行,從狹小的閣樓月窗中走向從未去過的城市,乘火車乘船去旅行去航行。明知徒勞也一次次啟程。在這個更遠更行的尋求中女性詩歌主體建構自己,她更有信心了,她也更沈著更無長,甚至冷靜與堅決,猶如陸憶敏詩中:
從此窗望去
你知道,應有盡有
無花的樹下,你看看
那群生動的人(P19)
這首詩中的詩歌主體站在觀看者的位置上去看外面的世界。她的目光平淡之中有冷靜,她似乎不動聲色地把千年來女人乃被看者的地位顛了一個千兒。從被看者到看者是從客體到主體的飛躍。這位成熟的詩歌主體在這場革命性的轉變中冷靜、平靜,注視著一群群似她又不是她的人在死亡與死亡之間匆匆忙忙。先驅者早倒下了,她還認得出誰不是她嗎?
陳憶敏詩中的主體顯然是她的空間支配者,在這間「自己的房間裡」她才可能不被看而去看,但在女性詩歌主體建構之中,並非人人都如此自信。童蔚的詩中主體也是在房間中,但那是一個不安的、猶豫的、期待交流與理解的:
我點亮燈
整夜有人走進樓道
鈴聲響徹
「你到這裡來嗎?」
聲音沈默
失眠中
徘徊的梯子,震顫
……
我從屋裡向外敲敲門(P66)
顯然這是在深夜的房間中,詩歌主體傾聽著門外的腳步,期待看來者,然而,整夜有人來來往往,卻沒有人為她打開門,她只好從屋裡往外敲門,期待回應。
幾年前童蔚把這首詩給我看時,我很感動。今日讀起來,我似乎明白了更多。她似乎從另一個側面寫出了女性詩歌主體的處境:她們至今沒形成交流,互相支持、扶持的情形,男性詩人們有團體,有志同道合者,好事者辦刊物,女詩人們散兵游勇,在「厭女症」的社會氛圍中,她們顯得孑然影吊,常常不得不在男詩人作品占主體的詩歌刊物中擠在邊角上。
談及女性詩歌主體的空間與地點,不能不提及震驚了許多人,震大了許多男人張開嘴巴的《獨身女人臥室》。在女人的臥室裡有多少隱秘的慾望啊,這首長詩值得寫另一篇長文或多少本書來細讀,來發掘。僅從表面上,從一個獨身女人的臨室裡,伊蕾詩中的「我」正視自己身為女性的性意識,寫出了以女性角度對性意識和性本身的思考與感受,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第一次吧。
空間與地點在女性詩歌中的意義,不在於描述的是怎樣的空間與地點,而在於主體在某個特定的空間中怎樣看外界和建構自己,讀當代台灣女詩人作品時,我驚異於兩岸女詩人所處空間與地點的相似。零雨的詩《籠子》寫「我」把窗帘拉上,在陰暗的房間中:
我坐下來
在陌生的市中心陌生的四壁
人群常中我坐下來
發現自己──與許多不認識的別人
一樣,在重重閘門的籠子內
彼此驚慌四顧
零雨詩歌的語匯與大陸女詩人的語匯似乎不謀而合。這裡我又看到伊蕾詩中的「陌生」的城市、陳憶敏詩中的「群人」。為什麼女性詩歌主體總處在人群中而加倍陌生,無論是與外界還是與她自己。零雨詩中的女性主體力圖認識自己,甘脆描述說「用一只箱子的空間呼吸」,閉悶得把自己都認作一只釘得死死的箱子
我是箱子,那就
用箱子的空間呼吸
箱子,四方的,讓人聯想起棺材的箱子在「箱子系列」組詩中隱寓多重含義。詩歌主體與箱子的關係時而分離,時而認同,時而鬥爭,時而渴求,顯示出主體認知自己的複雜性。在箱子與主體複雜的距離與關係中,主體更變化多端,表現主體本身多面性。
夏宇詩中的空間意象與地點也常常是在「黑色房間裡」(〈降靈會〉),或是注視「衣櫃後的牆,牆上的洞,洞的深處」(〈時間如水銀落地〉)。「黑夜意識」彌漫在夏宇的詩歌中,即使從比較遼闊的空間寫起,她也會寫著寫著:
而我迂迴地倒退著走
回到了謹慎開始的那一個房間
(〈在另一個可能的過去〉)
這個房間讓人想起我剛才已經讀過的許多詩。最根本之一的是,一間自己的房間,一個可以覺醒主體意識建構主體的空間。弗吉尼□.吳彌芙說得好,莎士比亞的妹妹就因為沒有自己的房間而死在一間小旅館,因為生產。正是因為這種對空間的自覺意識,正是因為從閣樓中跳出,沒有女性文字傳統的中國女性寫作者,開始建構著女性文字的廣廈。期待著更多優秀詩人詩作的出現,絕不是夢想:
我策馬揚鞭,在有勁的黑夜裡
雕花馬鞍 在我坐騎下
四處滾滾而來的白蹄
……
我要縱橫弛騁
穿過瘦削森林
近處雷電交加
(翟永明,P198)
這是不同於任何時代的女性主體。
注釋
- 文中所引用的大陸詩人的詩(除翟永明外)均選於崔衛平編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蘋果上的豹》女性詩卷,1994年。
- 翟永明,《翟永明詩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
- 台灣女詩人的詩,感謝楊小濱先生幫助提供。很遺憾我至今似乎還沒見到一本台灣當代女詩人作品選集,要是有人做這件事多好啊!
文章出處:現代詩復刊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