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聯播

【現代詩學】周炎錚

 

簡介

  周炎錚,本名周翠卿,又名韻茹、朵思,一九三九年八月出生,台灣省嘉義市人,嘉義女中畢業,現為《創世紀》詩雜誌社同仁。十六歲發表第一首詩<路燈>於《野風》月刊,和詩刊的正接觸,則是在一九六○年十一月《現代詩》第廿七─卅二期合刊,發表<虹>和<雨季>,一九六五年<山之巔>一詩獲《新文藝》詩獎,其后轉向小說和散文創作,詩筆中輟多年,迄至一九七九始再回到詩壇,重新出發的主題取向,則一反前期的風花雪月和探索女性寫實心理,此時,轉變成哲思與對人性挖掘的精神空間。

  詩集共有五本:《側影》(1963,創世紀)、《窗的感覺》(1990,自印)、《心痕索驥》(1994,創世紀)、《飛翔咖啡屋》(1997,爾雅出版社)、《曦日》(2004,爾雅)、和即將由三民書局出版的童詩《集夢音樂會》。詩作廣為諸多重要詩選,大系所收錄,如《中國現代詩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抒情傳統》(聯副卅年文學大系詩卷)、《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亞洲現代詩集》、新詩三百首等,約為卅種,並曾被翻譯成英、日、韓三種文字。並著有小說《一盤暮色》(1982,鳳凰城圖書) 、《不是荒徑》(1997,皇冠)、《紫沙中和花》(1967,皇冠)、散文集《斜月遲遲》(1982,黎明)、《驚悟》(1987,敦理)。

 

異象唯美─讀古月的詩

  詩從五四以來,自白話而超現實、而鄉土、而后現代,不管爭論點在於朦朧或艱深難懂,這些似乎都與古月一向從事新詩創作的理念無關。讀現代詩,有時真是絞盡腦汁,全心投入,也未必能抓住神髓,而古月詩筆下的詩情,卻全無如是顧慮,它一味走動的是屬於她個人纏綿唯美的私秘旋律,讓人能夠一目了然。

  在兩岸女詩人創作風格殊顯迥異的情境下,無疑的,古月更突顯了此岸跳脫不出女性書寫的侷限性,詩如其人,顯然,古月傾心於自己的詩創作,略遜於她對畫家丈夫李錫奇和女兒的關愛,在為當代藝術家側寫的《誘惑者》一書,處處皆見從詩性出發展露的詩語言和詩意象,比如她寫楚戈,故鄉像是午夜走過的一條石板路,在夢中歌唱起來,有時是牛蹄的節奏,有時是寂然的跫音;她寫洪救國,則有以下的描述:他以立體派的分割手法,用水彩透過哲學般深邃的冥想,將耶穌的受難圖極其成功的顯現出一件情緒的躍昇。

  由此可見,古月對文學的駕馭能力,在《誘惑者》一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的是,她未能應用到她自己的詩創作上。

  《追隨太陽步伐的人》,是她寫詩三年後出版的處女詩集,其中顯現的自然以少女情懷為多,《我愛》在封面、裝楨和序的安排上,顯得非常搶眼,但詩作卻遠不如想像中一般,有什麼大躍進。

  在〈秋之旅〉之二的末段:

  遠方有急迫的呼喚
  源自我的血液
  只是視覺已經醉
  耽於一種美 依舊 依舊

  佇立在燈火闌柵處

  這樣具有感性、張力和節奏都能鼓擊到讀者心靈的詩句,卻敗筆於前面一些淺顯表象的描述,古月的詩不若一般詩評家罵人的言詞,說十年前或十年後毫無差別,只是她的進步卻為自己未能開拓更廣大的視野,而且在題材的取捨上,有重複過多的毛病,因而僵住了自己。

  其實,古月自一九九五年夏季開始,雖仍跳不出窄隘的空間,卻另有一番思想比較成熟的表現。

  例如登在《創世紀詩雜誌》一○三期的〈唇語〉,便有比較深入的思緒洋溢其間:

  你之飲酒 不也是
  掩飾失眠的眼神

  還有,在《創世紀詩雜詩》一○七期〈畫夢的人〉,則有令人欣喜的哲思蘊含其間:

  那個恣意在紙上
  繪風繪雨的人
  竟在雲上畫夢
  承受的痛是必然的
  ………
  ………
  煙灰缸愈來愈滿
  心 越來越空

  在《創世紀詩雜誌》一一一期,〈花事之一:花的心情〉,古月以另一種排列方式,企圖突破即有的詩行分段,近乎散文詩,卻又不完全留下散文詩令人回味再三的餘韻。

  輕撫著花瓣,鮮血從感覺中滴出,青春是一場繽紛的煙火,一如圖中的簇錦,像要出席一場歌舞盛宴,但:她的裝扮卻似在等一個通告,只為下一次的劇情

  這一段最成功之處,在於:鮮血從感覺中滴出。大約手裡的花瓣不盡然是帶刺的玫瑰之類吧,但靠感覺,一樣能把內心的劇情化做虛擬的情境,詩人本來就是想像的高手,可化有於無,亦可化無於有。

  但總體而言,古月的詩還可以表達得更深入、更廣闊些,她一路行來的坦途中,雖沒體嚐貧苦和痛澈心扉的感受,但她會曾承基督徒的誠意去佈道,當然也就能接觸到很多無可奈何的心情,而她只要把這種感覺注入於詩作中,再加上她不時和畫壇人士的接觸,她的作品理應更堅實些豐繁些。

  生命本來就不是空乏的,跳脫心靈的風花雪月,再讓作品的重覆性減至最低程度,古月的潛力當然可以寫出更燦爛的作品。

文章出處:創世紀-112期-古月專號-1997.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