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建設者
信心
關於新文學(如現代詩)領域的開拓和新文學流派的建立,所須經歷的過程,真是複雜萬分!這和在一個困難多端的石礦場採掘建築材料,並用以建造一幢大廈的情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彼此間又有重大的差別。首先,此種建築材料本身的可能性就特別多,又是埋藏在毫無用途的碎石和雜物之中。此種發掘新的語言和表現方式之類工作的進行,是屬於勘查和探索的性質,而非單純的開礦和採掘。其次,進行所有這些工作,均毫無組織可言,且非來自建築師或是礦場主管的直接指揮。相反地,祇是若干個分別子和小組人員任意的在工作,相互影響,但不受管制。他們隨心所欲的開採,然後將其採掘的材料,用來建造這幢大廈。
在這種情形下,一般工人有時以一種不正常的方式來操作,實在不足為奇。有些人祇運用一些工具,將各種的石塊,從地下掘出,在其伙伴目睹下堆集起來,便已感到滿足,但對於這些石塊的是否適用,顯然並不重視;不幸地,有些人僅在旁邊關切的凝視著,直至有些勤勞的工人發掘出一塊特別具有裝飾價值的石塊,他們才以一種欣然自得的心情,將其安裝於最適當的所在,而顯耀於人前。有些小組工人,始終不肯動手挖掘,而將全部的時間消磨於一個屋簷或一根支柱究應如何安裝的爭論上。有些人則鎮日擾攘不休地,試圖推倒一根或兩根,他人已經豎起的石柱。有些人既不勞動,也不爭辯,但卻隨著人群,輕描淡寫的,東
挖挖西掘掘,乘便飽覽四周的景色。有些則坐在一邊,頻頻提供意見,指導別人,另有些人僅在拱手呆坐而已。
在另一方面,一般具有真知灼見的人,對這幢大廈建築所需材料的情形瞭如指掌,他們知道用什麼形狀和尺寸的材料,可以使這幢大廈某一部分的建造,更為美觀。他們獨具慧眼的能指出這些石塊在哪裡可以找到,他們具有一種清除雜物,將適用的石塊發掘出來的真實技巧,這些人是真具有高超技術的老師傅。老師傅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工人,他們的技術雖然趕不上老師傅,但是肯辛勤挖掘琢磨,不過對工作的價值何在,則不甚了解,雖然如此,這項偉大方工程,卻從此於焉已成。
有些人能夠說出這種建築結構的意義,從早期追溯其演變,並且描繪出這座建築未來的壯觀與光輝,讓那些建築工人和欣賞這種建築的人們得到鼓舞而心嚮往之,他們為人們帶來一種啟示,這座建築物並非是單調的牆垣的堆砌,而實在具有建築的美學哲理。雖然,我們並未見到建築指導和發令。
但就事論事,這幢文學大廈的建成,並不單純地歸功於那些石工和泥水匠,那些在旁打雜的人,亦屬功不可沒。譬如,在他們勞動時為其置備食物的廚師,在炎熱時節送冷飲給他們的小工,以及唱歌給他們聽的和在牆垣上種植花草的人們,所有他們對這幢大廈的貢獻,均不能等閒視之。尤其時絕大多數的欣賞者,他們的讚美與反應往往直接左右了後來大廈的形式和風格。
還有一些年老的工人,雖然,他們在建造方面已不復能擔負沈重的工作。他們的眼睛也已昏花,對拱門的精細構造和基石應具的形式,亦不復能見。但是,他們曾長時期的為這座大廈辛勞過,他們已經在大廈中住了很久,他們眷戀它,甚或對其深遠的意義,也有了深邃的了解。他們靜坐在樹蔭下,向那年青一代的工人提供意見或傳授知識。這些人也功不可沒。
文章出處:
曼陀羅詩刊03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