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柏樺
關於柏樺
1956年1月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英語繫。先後在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重慶分所、西南農業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工作過。1986年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繫十九、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思潮專業研究生,1987年自動退學。1988年8月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英文。1992年自願辭職。現居成都,從事自由寫作。著有詩集《望氣的人》,自傳《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
柏樺氣質溫潤精神大度,詩篇的抒情特性和審美理 想獨具古典氣質。柏樺的詩風溫雅莊重,有人說柏樺生錯了時代!當然不是這樣。在一個文字被解構 得破碎囂嚷得虛無的時代,柏樺內斂的整體性抒情更見其生命質地之堅貞。柏樺初期的詩緣起象徵主義詩學,但逐漸轉型,抒情主體從表層的激揚聲色 向內移動,完成了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抒情特性,抒情自我滑入漢語本性的深淵,清音靜吐發自文化、歷史底層的冥漠氣象與無窮情韻,映現了漢語詩歌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在《演春與種梨》裡,柏樺塑造了一個可以安置性命,但如今荒涼的園庭CD傳統,它才是最後的依憑。柏樺或許要說:寫作,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文化歸建的過程;寫作,同時也是歌唱(吟詠情性)一一人格錘練的過程。文化懷抱與人格形塑的內外翻騰正是中國文學藝術史的精神中樞,也正是在文化體性的認同上確立審美理想,使柏樺詩歌意義非凡。(出自:黃粱〈九種反旋的歌聲-大陸先鋒詩人與詩歌簡評〉一文)
談詩歌中的事件
九十年代大陸地下詩刊作品選輯
中國古代詩學中有一條廣泛的原則,即「情景交融」。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來翻譯一下,就是一首詩包涵著一個故事,這故事的組成就是事件(事件等於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任意的,它可以是一段生活經歷、一個愛情插曲、一隻心愛的圓珠筆由於損壞而用膠布纏起來,一副新眼鏡所帶來的喜悅,等等。總之,事件可以是大的,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道德的,可以是引發道德的,可以是情感的,也可以是荒誕的。這些由事件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詩歌之流,也是一首詩的核心,一首詩成功的秘密。就我而言,我每一首詩都是由感受而發的,而這感受又必頁落到一個實處,這實處就是每一具體的詩都有一具體的事件。這事件本可以成為一部長篇小說,或一個長長的故事(如果口述,或許是兩個小時的故事),但情況相反,它是一首詩,一首二十或三十行的詩。而詩歌中的事件之於我往往是在記憶中形成的。在面對一個事件時,它觸動我,接著推動我追憶相關的過去的一個事件,並使之連成一片,相互印證、說明、肯定,從中找出自己成長的軌跡,命運的必然。換句話說,這些經年歷月在內心深處培養出來的一個一個的故事,它們已各就各位,躍躍欲試,一吐為快。它們通過詩歌講述給讀者聽,也講述給自己聽。為此,它們試圖解釋了生活,解釋了某種人格類型,也解釋了時光流逝的特定意義。勿庸懷疑,我所有的詩都是從此出發的。下面,我先舉一首自己的詩為例來具體說明事件在詩歌中的重要性。
《往事》是我1988年8月到南京後寫的第一首詩。這首詩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它不僅是我生活的寫照(形式上對讀者來說是熟悉的),其中還瀰漫著南京的氣味,樹木、草地、落日的氣味,江南遊子、身世飄零,其間又夾著一點洋味。是我如此。還是南京如此,彷彿有某種命運的契合吧。就在那一年,我經歷了無數熱烈的生活風波後,我稍事休息,得以床暇,遠離鬥爭,寫出《往事》,略表我在休息中對往事的一聲嘆息。如果要從內容上概括這首詩,要指出它究竟說明了什麼?我想讀者們都讀過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吧。點明這部小說,就點明了此詩的主題。這首詩,其實質就是對這部小說的壓縮,它是一個漫長的耐人尋味的故事,同時又是以一個精練的事件突出出來的。全詩並非複雜(形式),由兩個主角在一個中午碰面(時間),在一間平凡的陳舊的房間(地點),一個少年,一個老年(人物)。在層層注視,對話,形象與細節描寫之後,在詩的最後一節把故事推向一個幽會場面。詩中的形象非常鮮明,這少年,歷盡滄桑,但天真純潔,這純潔中有著狡猾,也有著極端的熱烈。這老年充滿不輕易的愛情,以渾身禮貌加以掩飾。但誰更純真,更「經歷太少」,少年或老年,顯然不是少年而是老年,但作者為了某種詩意的考慮,把「純真」,「經歷太少」給了少年。究竟誰更狂熱、巧妙,顯然是少年,他天真的表演贏得了老年的愛
情。我無法用散文語言來描述這個動人的故事。詩歌本身已足夠讓讀者感到了。而這感到的核心是基於對一個準確無誤的事件的敘述。而這事件又上升為人類生活中某種普遍的事件,如這事件不具普遍性,就不會為讀者所接受,就無意義。就不能成為詩歌中的事件。就是廢話。當然這事件是必具戲劇性的。
就我個人寫詩多年經驗,一首詩的成敗全在於事件的運用,在於情景交融是否天然,故事是否完整,敘述的角度是否巧妙。一首失敗的詩往往是場景混亂的詩,一篇有頭無尾的故事,一個不知所云的事件。失敗的詩往往是每一行都是一個斷句,彼此毫無聯繫。而一首好詩從頭至尾彷彿就是一句話,而一句話已說清了整個事情。
文章出處:
現代詩復刊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