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夏大
有關「詩的星期五」
在市場經濟全面干預著文化格局和價值取向的今天,一項高品質的文字活動在毫無經濟支援之下能持續舉辦了三年之久,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蹟,這項文字活動就是聲譽卓著的「詩的星期五」。
「詩的星期五」這一活動是由名詩人,創世紀詩雜誌總編輯洛夫先生所創辦,並負責整個活動的策劃與執行。這項活動定性為全民詩歌活動,設定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晚七時至九時,固定假臺北市最具格調的誠品書店舉行一迄今重未間斷地辦了三十二場(次),共有六十四位國內知名詩人參加了演出。第一次活動是在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七日晚間,由洛夫與辛鬱二位作示範性的演出,方式是二人輪流朗詠自己的作品(誠品書店事先將影印的詩稿分發聽眾),隨即進行作品的解讀和說明創作的理念與背景,最後由聽眾提問題,作者與讀者作雙向的溝通。
「詩的星期五」首場實驗行的演出即獲得相當熱烈的反應,原先估計聽眾頂多百餘人,不料當晚來了兩百五十多人,安排的座位不夠,一半聽眾只好在光潔的地板上席地而坐。名詩人向明曾就當晚的情況評析說:「聽眾能看到平日深藏不露的詩人當場現身說法,詩由平面的文字透過聲音的傳真和特意的講解詮釋,無疑地更加深了詩的傳達效果。全聽聽眾先市靜寂無聲地接受詩的洗禮,接著爆發出熱烈的討論,當初希望藉此以實驗詩的存在這一小小願望,現已擴大到使詩走向人間,使大眾更接近詩的意外效果。」
當然,長期以來,「詩的星期五」的轟動效應不可能一直保持,聽眾確有漸減的趨勢,但通常都為持在六十至一百人之間。除了愛詩的青年朋友外(以大專生為多),許多知名詩人也經常參加,如管管、向明、梅新、張默、辛鬱、朵思、周夢蝶、蕭蕭、杜十三等,都成了會場上被詢問、請簽名的對象。
詩人洛夫先生發起這項活動時,原先的構想有三項原則:(一)小眾化:由於一開始就定性這是一項精緻的高品質的文化活動,參預者應該都是真誠的愛詩者,所以最理想的聽眾人數是五十人到八十人。(二)精緻化:這個活動並不以詩的朗詠為主,換言之,它不太重視個人的朗詠技巧,更不需要那種誇張的表演式的朗詠形式,重視的是詩的詮釋與傳達,故所選的詩不一定是明朗可詠的,也不必避諱那些意象精緻但較為難懂的詩。那份更希望詩人講解內容能提升到學術的水準。(三)長期性:「詩的星期五」已辦了將近三年,由於聽眾和各媒體的反應良好,去年《文訊》雜誌舉辦票選「九十年代前期臺灣十大詩事」時,「詩的星期五」還榮登榜首,因此只要客觀條件允許(如誠品書店繼續免費提供場地),這個活動便將一直舉辦下去。
「詩的星期五」辦公地址是:臺北市莊敬路一九七巷十號五樓,電話:七二○二六九八。
文章出處:
植物園-02期_1995‧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