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聯播

【現代詩學】黃明峰

 

詩人簡介

黃明峰,1975年生於屏東恆春,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曾獲倉海詩社詩獎、逢甲大學獎、鹽分地帶文學獎、乾坤詩獎。詩作、詩評散見於《台灣時報》、《民眾日報》、《笠》詩雙月刊、《台灣詩學》季刊、《葡萄園》詩刊等報章雜誌。

 

詩的震度來自《笠》詩人

—讀時月份《自由副刊》之新詩有感

一、 回顧:台灣的大地震與地震詩

  如果查看台灣發生地震的記,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從古自今,從難自北,從東到西的台灣,每一時期,每一處所幾乎都曾發生過驚人的大地震。由於地震的威力強大,又難以預測,因此在各民族中都有地震的神話故事。如台灣人地震說是「地牛翻身」認為大地之下有一隻「神牛」(禍說土)用被頂住地,祂「大睡三千年、小睏千五冬,三年一搭寤(小醒),三十年一搫耳,(搖動耳朵),三百年一翻身,其時都會造成凡間搖動不安。」這是出自華武浪的創世神話故事。然而這樣的觀念卻潛在台灣人民的意識中。所以我們有時會聽到老一輩的台灣人遇到地震時,會匍富在大地上,像匍富在牛背上,並且發出「哞!哞!」安撫牛隻的聲音。另外,如西伯里人以為負地的是一隻「豬」,祂有時靠樹摩擦去癢,所以導致地震;北美的印地安人以為地震是由於負地的「龜」轉動身子;印度人認為負地的是「象」;蔔古人說是「蛙」‥‥。不管這個「負地者」是什麼,只要祂一動,世間的人們就得小心。

  話究竟是話,經過大地震的詩人,便實際地繪當時的情形。一八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彰化大地,此次地震在《宣宗實錄》與《斯未信齋錄》等書中均有記載。其彰化城最為嚴重,城垣垛牆傾殆盡,官廳、兵舍、民房、學校、祠廟倒壞十之六七,死者兩百餘口1新竹士紳林占梅當時正在廊廡中閒步,不料「耳根彷復隱雷鳴,又似皮濤風激怒」,他感受到地震,並且寫下一首(地震歌),中詩句說:

濤聲乍過心猶疑,忽詫棟樑能移重;頃刻金甑相傾碎,霎時身體若籠篩。
廄馬嘶蹶犬狂吠,智者猝然亦愚昧。悲風慘慘日無光,霎爾晴空成豈晦;
扶老攜幼出門走,忙忙真似喪家狗。更有樓居最動搖,欲下不得心急焦;
心急勢危肝膽碎,失走一墮魂難招。蟻走熱鍋方寸亂,兩腳圈豚繩索絆;
窘逼轉愁門戶狹,攀援不覺窗櫺斷。如逢虎狼如觸蝎,形神惝稅魂飛越;
偷眼視之但溟茫,滿耳聲聞唯窸窣。千家萬家齊屏息,大兒小兒多避匿。

  誠中把當時地震時的現象,房屋倒塌、棟樑移位、家禽狂叫、百姓老老少少焦急紛亂躲避藏匿的情形真實又深刻地寫下來了。等到主震平息後的情況、他說:

  少選聲平地始平,相顧人人成土色。地平踏穩相欣告,眾口一時同喧噪。老者無策少者疑,從此夜眠心不怡。

  經過這樣的大地震,人人都是灰頭土臉,就連晚上睡覺也無法安穩了。現今的地震學者認為當時的震央在彰化附近,震災地區為彰化、鹿港、嘉義地區,震度為Ⅳ級,震規模M約為7.0 4可見當時情之嚴重。

  一八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台安平地震,台南知府唐贊袞正在明倫堂講書,忽地大震,因以詩記之:

堂皇高坐地震驚,滿堂漰湱洪濤聲。如駕海舶檣忽傾,頭目眩轉浮嚮溟。
諸生講罷相向瞪,魂搖氣慴神漸惺。須臾奠定邀神靈,險遭不測入其坑。
我於其中浩歎與,兩間無處無虧盈。世界本由缺陷成,自古斷 足脛。
扶輿畢竟誰支撐?賴有青門鼎力爭。乾坤浩蕩陂章平,敢忘此日心凌競。

  他因地震的驚嚇而想到宇宙本來就是缺陷不平,故興起扶輿世界,彌補險陂的襟懷。

  一九○六年三月十七日嘉義大震,震央在民雄附近,震源度極淺,全島均有感,規模達M7.1。災害區包括嘉義、雲林兩縣等,計死者一千二百五十八人,傷者二千一百八十五人,房屋全毀六千七百六十九戶,半毀三千六百三十三戶,破損一萬零五檔八十五戶,燒失者三戶。這是日人台後災情套嚴重的一次地震。 6嘉義律師賴雨若描述情形曰:

  壓死無棺蓆裹尸,慘同活葬哭妻兒。傷心萬灶停煙火,不及鷦鷯安一枝。 冷煙疏竹一孤村,訪問親朋半弔魂。細認眼前舊遊處,頹牆碎瓦跡猶存。

  這種慘不忍睹的景象,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我們感受到了!

二、記錄:《笠》詩人抒載世紀末的震撼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臘震,奪去了兩千多條人命,造成許多破碎的家園÷也造成了無法計數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傷害,這真是台灣百年來的大浩劫。放眼當今台灣詩壇,中部地方的《笠》詩社正遭逢這次天災,《笠》詩人對這樣的大事,也紛紛寫出了他們的心聲。

  如果以十工份自由副刊的新詩而言,幾乎都是《笠》詩人的作品。

  由此,讀者不難知道《笠》詩社在台灣詩壇上的活躍與地位,更重要的是《笠》詩人表現了對台灣本土的關懷和愛護。以《笠》的中堅世代而言,出生於戰前的詩人膀柏林(1932)、趙天儀(1935)、李魁賢「1937」、岩上(1938)四人共發表六首詩作,其中李魁賢與岩上各兩首。

  莊柏林在(地震之夜)的第二首寫出了人們無助與驚險的心情

生死在一閃之間
叫天說聽不見
地不靈也是口頭禪
烏雲密布的懸夜
緊抓人世一條險索

  律師詩人莊柏林的詩有豐富的人生觀照,語言相當節制,貝批判性,抒情性也強。 9而《笠》詩刊主編岩上在地震當天,身處南投,他的感受更是深刻:

他使我們哀嚎
他使我們流離失所
他使我們痛不欲生
他使我們悲恨難消
他使我們眼淚流乾
哭泣無聲
他奪走了我們的家園
他奪走了我們的親人
他奪走了我們的財物
他拆散了我們的家庭

  這是岩上(大地翻臉—九二一大地震記感)的三、四兩段。詩人以最質樸的語言來說「他」(地震)對台人的傷害。這不是一場夢魘,而是一場真實的震撼。然而對「他」而言,他什麼也沒帶走,只是翻臉而已。詩中帶有諷刺人類因隨便揮難而導致大的懲罰之寓意。而李魁賢在他的詩中更表現出嚴厲的批判精神。他在(代罪的祭壇)的第二段說:「出其不意/對眾生反噬凌虐的/大地之母/因為厭煩了人的懦弱—/貪婪而不自制矛榨取自然而不自省/這是地性11」。也因此,集集成為代罪的祭壇,勇者為弱者受過。詩人另一首作品(山在哭),更對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條然的行做出最嚴厲的控訴:

山在哭,你聽得見鳴
沒有人在傾聽
沒有人襠道山的哭聲

現代人不認識山
不知道山會口渴,山會流淚
不知道山會痛,山會癢,山會酸
以為溪澗是山在低
瀑布是山在高歌
但你聽得見山的哭聲嗎
只會肆意蹧蹋的山鼠
善於偽裝圓謊的假獵人
誰都不耐煩傾聽

  人總是自私的,人總是從自已的利益出發,以為萬物皆為我而設。自有又驕縱的圓顱方趾終究抵抗不了大地的一點點蠕動。

  學者詩人趙天儀(餘震)一詩,正可以呼應林占梅(地震歌)中「從此夜眠心不怡」之感受:

疲倦的躺下來
但餘鯠還在進行
在床上
感覺在不斷地轉

無力的坐下來
但餘震還在搖晃
在椅子上
看天花板的吊燈還震動

餘震
握有威力的恐怖
在我身上環繞
一波又一波
讓我一直在搖晃的游渦裡13

  餘震的威力的確不容忽視,許多人都因為這次的大震而夜夜輾轉難眠,露宿公園或廣場上。戰後出生的《笠》新生代詩人陳明克「1956」也在(徘徊生死界)14一詩中,描寫了劫後餘生的災民對此次的大地震以及多次的餘震所產生的共同噩夢,也暗示了生命之脆弱與不定。

  以往,許多人都說十月份是光輝的、閃耀的,而,自從地震襲台,中秋就開始黯淡,而十工份的台灣更是在愁雲慘霧中努力的重建家園。利玉
芳(1952)在(月亮也繫上黃絲帶)15一詩中就說:「中秋工本分明/群山本多情/奈偌怪獸一夜咆哮後/青山變黃土/工亮也繫上祭絲帶」。

  災害已經發生,詩人呼「咱福爾摩莎的兄弟姊妹們/撿起工娘飄下的手巾/拭去島嶼受盡蹂躪的溪水/重建綠色的願景」。

三、展望:從廢墟裡開出希望的花朵

  一九八九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一九九五年日本叛神大地震都曾經是一片哀鴻遍野的景象,如今舊金山市場名牌商店的櫥窗已經恢復往日光彩;叛神的百貨公司也人聲鼎沸。我們由衷期粉不久的將來,台灣也能化煉獄為天堂,並且,在物質高漲、資訊便利的環境中能夠更加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更懂得感謝。詩人岩上(如果你心中有愛)末段說: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大家一起來
伸出援的手
伸向受難的同胞
伸向破滅的家園
從哪裡倒下
就從哪裡站起來16

  是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之後,震出了我們的危機意識,也朝野各界體認「生命共同體」的團結力之重要。雖然,我們多年的建設垮了,長年居住的家塴了,辛苦的耕耘沒了,但是,我們永遠相信「危機就是轉機」,我們有信心,有愛心,有動力,並且在一片廢墟中締造奇蹟,種植希望,開花結果。

—寫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卄七日

  1. 參見徐同:(台灣之大地震—1644至現在),《氣象學報》第26卷第3期,1980.9,頁33。
  2. 參見陳漢光編:《台灣詩錄》中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6),頁761-762。
  3. 同注2。
  4. 參見徐明同:(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氣象學報》第29第4期,1984.12,頁11。
  5. 參見林文龍:《台灣詩錄拾遺》(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12),頁188。
  6. 同注3,頁139。
  7. 同注5,頁209。
  8. 見自由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7日。
  9. 參見陳明台:(綿延不絕的詩脈—笠詩人的精神與風貌),《混聲合唱》(高雄:春暈版社,1992.9),頁948。
  10.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11日。
  11.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5日。
  12.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16日。
  13.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23日。
  14.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20日。
  15.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14日。
  16. 參見自時報第39版,1999年10月21日。

文章出處:
笠詩社2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