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聯播

【現代詩學】瘦谷

 

燈下夜靜 筆談楊詩

--台灣青年詩人楊維晨幾首詩歌的讀后感  

在到達詩之天國的路上,那無數的路口都徘徊著詩人們的聲音,等待著讚美和鼓掌。但也有許許多多的詩人在無聲地向著峰頂攀登,心靈平和,樸素如常。那在風中偶爾落下的葉子擦亮他們的眼睛,他們記下了這寧靜的體驗。這些聲音就像白隱禪師的《隻掌之聲》,只有心明如鏡、靜若處子的智者才可聽見,才可感覺這聲音的妙不可言。

  我曾再三吟誦過這樣一首詩,美國詩人沃淪寫下的《世事論桑話鳴鳥》《趙毅衡譯》。

  那只是一隻鳥在晚上鳴叫,認不出是什麼鳥,當我從泉邊取水回眾,走過滿是石頭的牧場,我站得那麼靜,頭上的天空和水桶裡的天空一樣靜。多少年過去,多少地方多少臉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謝世,而我站在遠方,夜那麼靜,我終于肯定我最懷念的,不是那些終將消逝的東西,而是鳥鳴時那種寧靜。

  我敢肯定地說,如果沃淪沒有東方人所說的那種「平常心」的靜觀,那種智者的緘默方式,他是難以感覺到這種寧靜和幽美的,其生成和展開成詩,就更難了。不管什麼時候,想起那隻鳥的羽毛,那隻鳥的叫聲,都會使我心靈澄靜。從這首詩,我想到了台灣青年詩人楊維晨的詩。至今,他所著的四部詩集之名都與聲音有關,《麥管中的音樂》(1981)、《室內樂》(1986)、《無聲之聲》(1987)、《無言歌》(1990)(此集為《室內樂》和《無聲之聲》之精選),這些詩的露珠長大的聲音,是他生命中心靈的純粹默吟,而我們卻常常因喧囂嘈雜失去聽覺。

  我讀到了維晨君《寂靜》之題下的兩首詩,《引爆寂靜》和《早春之晨》。《引爆寂靜》的第一節是這樣的:

入夜
月光和群鳥般飛落下來
圍守著
一座被精靈們稱之為孤獨的
曠野

像一首小夜曲的第一個樂段,又象音樂之父巴哈(Bach)那些賦格(Fugue)作品,用音樂(器樂)的聲音顯示寧靜幽遠的意境。只不過,維晨君是用詩的聲音,語言的聲音,月光的聲音罷了。《早春之晨》的開首和結尾如下:

到處充滿了寂靜

沉睡時 群樹已長滿了溫柔的葉子
枝丫間寄居著風
那是早晨
風擁著裸熱的寒意
……
那時
天穹越過了雲層
雲層越過了群樹
在群樹圍守的曠野邊緣 我輕輕醒來

到處充滿了寂靜

讀過這首詩,我更加承認語言的奇妙。在這首詩中,我看寂靜像霧,像山中的嵐氣,像空谷之風充滿了所辭的空間,包括人的心靈。《寂靜》在這裡不再是一個修飾情景的形容詞,而是被情景修飾,被情景表達,成為三維的存在(Existence)。在這個「早春之晨」詩人因那些「太深的記憶」,「太深的過去」而無法醒來,詩人的心靈在「記憶的甬道」裡奔跑,這種心躁氣浮的情緒當然難以消受寂靜美,所以只有「裸熱的寒意」,但一當「過去」那些喧噪、紛攘在早春之晨被稀釋、過濾,像「逐漸退散的霧」走遠,詩人便「輕輕醒來」。這時,語言也把我我們推遠,我們不儘看見了「天空」,還看見了「雲層」「群樹」以及那漫長的地平線(曠野的邊緣)。所以,其最後的「到處充滿了寂靜」己不復是開首同字同詞同結構的句子,而是平靜的寂靜,沒有了霧的隱藏和「冒險」的敘述。毫無疑問,這種寂靜才是真正的寂靜,讓我們的心情中庸,光芒內斂,心身皆靜若處子。

  維晨君的《草原以及鳥的夢》也是一首深入寂靜,有著靜美意境的詩。

午后 遠處沉睡的雲影
不經意地
就悄悄襲佔了一大片草原

許多驚寤的鳥
紛紛撲翅飛起
不斷逃離
巨大灰暗的草原
彷彿
你驚寤的心
不斷逃離
巨大灰暗的夢境
午后
你輕輕翻了個身
不經意地
就越過了灰暗的雲影
然而你夢言
那些跌撞的鳥
卻怎麼也飛不出
雲影下巨大灰暗
的草原

從這首詩,以及許多首詩,我都看不到維晨君筆下日晷的影子,時間的影子。這些詩大多《置身》于無人之景,世外之景,但又不是純然的景致,而是情景交融,表達出詩人嚮往安靜的自然,從充滿工業的喧嘩和社會的市聲中返身林間山水,草原鄉野的夢想。所以,在詩中,我就聽見了那《驚寤的鳥》在雲影中跌撞的聲音。從《草原以及鳥的夢》這首詩中,不難看出詩人對那種《聚緣內搖,趣外奔逸》之精神兩向分離所出的矛盾。

  王摩詰有《老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之句。維晨君與我同庚,一九六三年出生,所以我注意到了他那首《巨免》(一九六三年生者肖屬兔)。維晨君才二十多歲,他沒有王右丞那種《萬事不關心》的淡雅閉適之情,當然不足為怪。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維晨君如果沒有那種遠離浮躁的自覺,沒有那種冷眼旁視紅塵世界繁奢的靜觀,他是不可能反映這種嚮往寧靜之美好,而又被煩燥的現世生活夾擊所困擾的心境的。

  我和楊維晨相距萬里,又因政治的海峽所阻,我不知道我對楊詩的解讀是不是恰切了然。但願我這燈下木訥的走筆,不致讓維晨在海峽那邊再朗誦一遍他的《隱士居謝客聯》之詩。

1990.8.20夜

文章出處:
曼陀羅詩刊第10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