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謝輝煌
關於謝輝煌
謝輝煌,江西省安福縣人,一九三一年生。初中畢業,曾任台長、幕僚、專員、編輯等職,現為中國文藝協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會員,「三月詩會」同仁。曾出席第二屆、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暨海峽兩岸詩學交流會多次。詩作散見國內各大詩刊,惟尚未結集成書,著有散文集《飛躍的晌午》。
新書發表會上的鮮花與荊棘
有人說:「作品是作家的孩子。」那麼,一個作家在新書發表會上向文友贈送新書,就如同一位母親抱著剛滿月的嬰兒,來到滿月酒席前拜見親友。這時,惠而且費的鮮花、紅包、金飾,和惠而不實的「恭喜」,必紛至沓來,喜氣洋洋,縯紛滿堂。觥籌交錯,賓主盡歡,令人羨煞。
但是,孩子不可能老是留在彌月之慶,新書也不可能老是停留在贈受之頃。孩子必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智愚、賢頑、美醜不同的新貌,新書也必然會隨著發表而呈現優劣、高下、雅俗、瑜瑕的新象。此時,母親或作家的榮耀,必會因孩子或作品的實質表現而增益減損。所以,當新書發表之後,在作家再一次所接獲的禮物中,可能就不止是只有鮮花一種而已了。
當母親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乖,心裡一定很難過。她的反應可能有兩種:一是反躬自問,然後勤管嚴教,以期孩子能改過遷善,替她爭一口氣。而對善意的批評者,敬為良師益友。一是極力為孩子護短,甚至把別人對孩子的批評聯想成「指豬罵狗」,進而找人家興師問罪,弄得彼此傷和氣。此真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作家在新書發表會上,可能也會在類似的遭遇下,作出類似的反應。
當然,「兒子是自己的好」和「文章是自己的好」,乃人之常情。惟平情而論,總不免失之主觀。畢竟,孩子的好壞,作品的良莠,另有客觀的標準。況新書發表是作家成果的展示,且有就正於讀者的積極意涵在。由於帶有以書會友的性質,讀者可能會暫時拋開世俗的顧慮,就書論書,有所褒貶。此應與「文人相捧」或「文人相輕」無絕對關係。套句時語,「這是真正的民意反映」,有錢難買,值得作家珍惜與重視。但如果作家不瞭然這點,在鬧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發言中,見揄揚而顧盼神飛,聞指瑕而氣結敗壞,則與替孩子護短的母親何異?
或說,揚善宜於公開場合,規過宜於私人場合。問題是何者為公開場合,又何者為私人場合?三、四人的場合與三、四十人的場合有何公私分際?讀者有良心的建言,不在這個場合說,難道還能下請帖約作家在某咖啡屋的小房間裡說嗎?
前文提過,作家發表新書,有就正於讀者的積極內涵在。所謂「就正」,就是希望能「就有道而正焉」。作家在開場白中,在贈書落款之下,不是一再希望能「不吝賜教」嗎?這些或隱或顯的表示,在在說明了作家是希望讀者對其新作來次「切而磋之」,以期達到「獲益匪淺」的目的。遺憾的是,當切磋的刀銼真正加之於身時,卻又叫「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難道「敬請指教」之類的話是說得好玩的?要不,就是還不瞭解「切磋」的真義。
切磋二字,說之匪艱,行之維艱。因為,切磋的工作,非動刀鋸斧銼不為功。而施者戰兢,受者痛苦。昔魏徵切磋唐太宗,冒了被砍腦袋的風險。而唐天子被魏丞相屢切屢磋,又那有不痛之在心的道理?幸唐太宗能忍此切肉磋骨之痛,終有「貞觀之治」為後世法。不幸唐玄宗自「九齡已老韓休死」之後,不能承受忠言逆耳的切磋之痛,乃有「安史之亂」為後世鑑。所以,切磋不是附庸風雅的酒幌,而是鐵下見血的針砭。作家面對讀者的指瑕,如無「刮骨療毒」的真誠與譫識,那就不是故步自封或夜郎自大的問題了。
杜甫詩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心雕龍‧指瑕》有謂:「若能檃括於一朝,可以無於千載也。」又說:「羿氏舛射,東野敗駕。雖有俊才,謬則多謝。斯言一玷,千載弗化。」后羿精射,尚有誤中之差;東野善騎,猶有失蹄之過。而我們在創作時,能否百分之百的做到「寸心知」、「檃括於一朝」及「斯言無玷」的地步?如果自信做不到,則大塊文章之中,能無閃神失蹄之處?讀者本其仁厚的宅心,掏心肺切而磋之,不正好可以攻錯?虛懷倒屐猶恐不及,豈能怨人雞蛋裡挑骨頭?
總之,鮮花雖可光彩顏面,但不一定有實質的益處;荊棘雖可刺痛人心,但不一定有實質的害處。一個作家,在新書發表會上,若能並鮮花與荊棘而得之,實乃「是福不是禍」的大喜事,何憾之有?
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
文章出處:
古往今來看小詩
詩,乃標準的精兵主義者。晚唐韋莊的〈秦婦吟〉,七言,二三八句,一六六六字,雖「從藝術上看,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周紹良《敦煌文學作品選》),但不若體型瘦小許多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之膾炙人口。而在白樂天這兩個長調中,最為人傳誦的詩句,不過十分之一二而已。另他的一些五古,也少人問津,倒是律絕小令,歷千年而不衰,〈花非花〉即是一例。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維、杜牧、陸游……等,也是律絕較為人喜愛。這應是世人對詩歌的一條欣賞的軌跡。
一般而言,大氣磅礡,熱情洋溢,詩思澎湃,內容多彩的巨製,皆為敘事述史之作,佳篇雖有,百代難得一見。蓋畢生致力做一部長篇小說的人所在多有,而畢生只專致做一兩首長詩的人,則前無古人。況主情的詩,多產於片刻的會心會意,悟景悟情。如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既不必說明尋訪的理由,也不必追問隱者何時回來。否則,不僅蛇足,更是焚琴煮鶴。又如吳明興的〈池塘〉:「殘月入雲/暗風在竹林盡處。頻回首/只是無從相見/去年繽紛的落花/而春去也/夏將半/我又來到了青蛙跳水的地方」。詩比七律少九字,而情思纏綿,有餘音嬝嬝之勝。又如燕翎的〈蜻蜓〉:「冷艷洗空的季節/借隻蘆葦/站個耶穌釘十字的姿勢」。此詩看似無邪,實則深秋人生,猶借一枝之棲的情懷,盡在淡淡的畫墨中,多言便洩「天機」。又如大陸桑恆昌的〈觀海有感〉:「網老了/魚還年輕‧船年輕/海卻老了」(詩中的「‧」為筆者所加,做為節間的分隔號)。此詩兩節兩意境。「網老」有「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的辛酸(爺爺句為《漁光曲》電影主題曲歌詞。)「船年輕」則有「風帆正舉」的壯美。將之以大陸改革開放的角度去欣賞,便很有意思了。但作者通過藝美的表達,不多放一粒芝麻,而香味四射。
與其說現在流行小詩,是為迎合工商社會的閱讀趨勢,不如說小詩是萬古常新的詩的風貌。《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語助辭,無義),雨雪霏霏。」是兩千年前的詩。清朝黎簡的〈絕句之一〉:「一度花時兩夢之,一回無語一相思。相思墳上種紅豆,豆熟打墳知不知?」是兩百年前的詩。南韓金良植的〈冬天的一封信〉:「寫了幾行的信/仍有寫不盡的/不如爬上積雪的岸上/吶喊幾聲」(此詩為許世旭譯。又,金良植曾於三月中來台,中譯本《初荑 金良植詩選》已由創世紀出版),是當今南韓詩人的詩。而前舉各例中,更有兩岸眼前人的詩。可見無論古今中外,小詩在創作、欣賞方面,實佔盡便宜。此無他,蓋其有易讀、易懂、易記及剔透晶瑩,回味無窮的特色,這不是長詩所能望其項背的。故凡詩人,尤其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犢,切忌貪多貪大,以免因力有未逮,把老虎畫成病貓。
詩如鑽石。○‧一立方m/m的鑽石,足以燦然炫目。但鑽石之形成,須經千百萬年。游泳池中,百公尺金牌得主,是千百個千里萬里鑄成的。一聲嘹喨的蟬鳴,是熬過漫長的黑夜才爆響的。小詩易討人愛而難攻,惟不宜知難而退。何妨自我戴上詩的緊箍咒,邊寫邊念,以漸進方式,步步求小求精,精到不能增減一句一字,不美如西子,也勝江東二喬了。
熾烈的火花過後
──寫在蕭蕭、古遠清、古繼堂的對陣後
有了「詩戰場」,沒人來打仗,意境荒涼。有人上陣打鎗,沒有回音,便如鄭板橋的「寂寞野花開戰場」,也十分淒涼。惟你來我往,衝鋒陷陣,最好如紙上作業,兵棋推演。若要實兵對抗,宜刀不出鞝,彈不上膛,大家點到為止,以理勝力,兵不血刃,方為上策。
話說大陸學者古繼堂、古遠清二氏,分別做了《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暨《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等兩書,台灣詩人蕭蕭讀了兩書之後,寫了一篇臁大陸學者拼貼的「台灣新詩理論批評」圖舩,發表於《台灣詩學季刊》14期。文章除批評二古「急好與毛躁」及忽略了台灣詩論的特殊背景外,並指陳二古所使用的資料「不多」與「不全」,致有將台灣詩人位列錯置的情事。另外,則指古繼堂的書「以唯物意識宰割台灣詩理論之流向」等。
文章刊出後,古遠清迎戰了一篇臁蕭蕭先生批評大陸學者的盲點舩(副標略,文見《台灣詩學季刊》15期),內容計有︰一、「台灣新詩和中國新詩」的問題︰強調「台灣新詩是中國新詩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中國新詩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二、未看完大陸學者著作妄加批評︰內容除列舉事實外,並夾注了「據說他寫『拼貼圖』一文,是在刊物發排前匆忙趕出來的。」這一情節。三、沒查原始資料憑印象亂加指摘︰內容為事實列舉。四、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大陸學者(內容略)。五、印象主義的批評(內容略)。整個來說,還算心平氣和。
過了一年多之後,古繼堂也迎戰了一篇<回答蕭蕭兼談《新詩三百首》>(見《台灣詩學季刊》20期),主要內容除駁斥蕭蕭「台灣新詩與中國新詩的不同」及「大陸學者之急好與毛躁」外,也特別強調「台灣和大陸是一個國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意識。此外,便借張默、蕭蕭合編的《新詩三百首》,一石二鳥,指張、蕭二人「霸氣」︰「他們說什麼是詩,就是詩;他們說什麼是好詩,就是好詩;他們說這是詩人,就是詩人;他們說你不是詩人,就不是詩人。……有的老詩人寫了一輩子詩,為中國新詩鞠躬盡瘁,出版了數十部詩集、詩評集,你們(指張、蕭,以下同)將他們從《新詩三百首》中剔除,而有的人寫了幾首詩,有的出版了一本小詩集,你們就將之請進《新詩三百首》中來,又是什麼道理?」等。整個來說,感情重於理智。
至於蕭蕭是否會再接再厲?不得而知。然僅就上述三篇文章的交戰,已熱鬧得有如兩岸在各自的「國慶日」晚間所施放的焰火,夠繽紛得令人目不暇給了。
就事論事,論戰總是各有己見的。若是沒有「己見」,就論不起來,也戰不起來了。像上述他們三人的「己見」,其中一部分是有其特殊歷史及現實的背景,這是值得反思的。
客觀的說,兩岸詩人雖同種同文,惟無可否認,同中有異。如台灣的原住民,便不是陸續遷台的移民族群。又如大陸將「幹部、放鬆、麵分、剩餘」寫成「干部、放松、面粉、剩余」等。既有這些差異,便不能以「同種同文」來概括承受。只有同中存異,相互涵容,才能共存共榮。
這只是兩岸現實差異的一端,其他方面的差異仍很多,僅就三篇文章中所觸及的論點,以觸類方式所得的印象,略述幾點差異如下︰
一、兩岸寫作動機的差異︰台灣的詩人或詩評家,均出自自我要求或詩友請稿而從事創作活動。大陸方面,一般而論,寫作動機較為複雜些。尤其是大陸有「台港澳文學研究」這個機構,在這個政策的導向下,一般專家學者自然有興趣去從事台灣文學的研究工作。而在該機構服務的學者,當然更應該「吃公家飯,辦公家事」。蕭蕭或許疏忽了這點,才秉筆直書︰「對於發展中的台灣詩史,(台灣的學者)尚未有專著問世,而大陸學者的《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已相繼問世,顯見大陸學者之急好與毛躁。」這就犯了「知己不知彼」的毛病了。至言二古所用資料之「不多不全」,那是必然的。蓋兩岸相隔「恨盈盈一水」,又要為「爭取時效」而出貨,只有先做了再說。而能做到這個境地,委實也不容易。
二、兩岸年代的差異︰大陸用西元紀年,台灣習慣用民國紀年,兩者之間相差了一‧一個年代。換言之,大陸的八○年代,有時是指台灣的七○年代(?)蕭蕭和二古在文章中有無考慮到這一點?有則加勉,無則改之。並希望今後兩岸在各自表述「年代」時,宜注意夾注。否則,合不了龍,徒增困擾。
三、兩岸作家處境的差異︰大陸至今,文學仍難逃避政治現實。作家在作品中,不能不先把腳步站穩。一防上,二防左右,三防下(文壇如政壇,想當然耳)。因此,當二古讀到蕭蕭的「台灣新詩與中國新詩的不同,將會如同美國詩與英國詩之殊異」時,古遠清就不得不強烈回應︰「這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台灣新詩是中國新詩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節錄)而古繼堂更不得不說︰「台灣和大陸是一個國家,而美國和英國是兩個國家。……台灣有些人把黾台獨偾和黾獨台偾當時髦,想從中撈到點什麼好處,這不僅是徒勞的,而且是違背民族利益和先人遺願的。」又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這些話在台灣絕大多數人的耳朵裡有點不習慣(可用公民投票方式驗證),但若明白這是二古的防護衣時,便泰然釋然,毌須計較了。不過,蕭蕭的話,也自發的顯露了台灣地區絕大多數人不甘「歸為臣俘」的心態,二古宜給予理解。至如說古繼堂偏向唯物意識,那是習慣使然,無可無不可。
四、兩岸對「中國」的認知差異︰「一個中國」的問題,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談了十多年,都談不出結果,可知其複雜到什麼程度了。至於「國家」的定義,二古應了然於心。故無論就天理、法律、情理來說,說「台灣和大陸是一個國家」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都相當的具爭議性。二古若明知是「那樣」,為了保護自己,而硬要說成「這樣」,便非以理服人。惟二古均為教授級的學者,恐怕也有難言之隱。畢竟,為保護自己而說而寫,是值得同情的。至於蕭蕭是否係「台獨」或「獨台」,不敢妄斷。但他不想做「階下囚」的心態,可能是有一點,這無疑也是值得同情的啊,何苦以「違背民族利益和先人遺願」的大帽子扣在他頭上?難道說,寫「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放翁,也是民族罪人不成?火氣話少說兩句吧。前人說︰「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又說︰「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設法縮小此一認知差距,應是當務之急。
綜觀三家言論,論溫和踏實,當讓古遠清。論血氣方剛,非蕭蕭莫屬。至古繼堂,則跡近老羞成怒。尤其拿《新詩三百首》來做文章,說了不少題外話,最不可取。要評論該書,可單獨行之,何必混水摸魚,把一池春水摸得更混?何況,很多話並不中肯。如說張默和蕭蕭的「霸氣」一節,就太情緒化了。試想,如果他們能掌管兩岸詩人的生殺大權,早已門庭若巿了。所以,氣在頭上時,不宜縱筆揮灑。慎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則近道矣。
世事多變化,百無一用的書生,愛莫能助。在學術的爭論上,最好是「學術歸學術」。而在爭論過程中,宜誠宜謹,理直氣和,便「文質彬彬」,「爭也君子」。對於具有爭議性的政治話題,能避就避,不能避,也宜拐個彎兒,說輕鬆些,不礙宏旨。若能留點話在酒面杯底聊聊,不亦詩情畫意哉。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凌晨
文章出處:
台灣詩學-21期_人物詩專輯_1997‧12月號
陳黎在探索什麼?
經常在《聯副》蹣躂的人,對詩人陳黎應不陌生,因為,他常有探索性的詩作在《聯副》發表。現在,檢出他近年在該刊發表的三首詩,看看他在探索些什麼?
第一首,是民國八五、十二、廿七的〈電情報〉,每行兩字或一字,共三節,茲錄首節如下︰
簡單
扼要
扣
你的
心房
達達
達達
無
政府
主義
非理
性的
連續
攻擊
這節詩,本可寫成「簡單扼要/扣你的心房/達達/達達/無政府主義/非理性的連續攻擊」,然不知是他誤以為電報聲就是「達達」、「達達」的形態,故而寫成「兩字一行」,以凸顯「形式由內容決定」的理念?還是有意要顛覆「習慣」,而作此驚人之舉,以凸顯一種「存在」?如係前者,顯然是摸錯了方向。因為,電報聲不是這節詩的「內容」,更何況電報聲也不光是「達達」而已。如係後者,則「存在」並不等於「美」(客觀的),有何顛覆,重組的必要?
將「白日依山盡」寫成「白日/依山/盡」,是否能增加原詩的美呢?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均改作「兩字一行」,其內容及意境等,與原形式所表現的並無二致。換言之,內容和意境才是美詩的要素,專講形式,便是捨本遂末。
第二首,是民國八七、三、十八的〈音樂〉,每行四言,雜以三言、五言共兩節,每節均十五行,茲錄首節如下︰
一個女兒
三十年後
回想這些︰
她的父親
開車載她
一同上學
她在後座
聽他放的
音樂(
常常是她
正在苦練
的一些)
偶而夾雜
他清喉嚨
的聲音
這節詩,又在探索什麼?這種內容,是否該用2/4或4/4拍的形式寫成「四字一行」呢?白居易在铊琵琶行铈中寫音樂的一段,該怎樣寫呢?
四字一句(行)的詩,大家耳熟能詳。但在新詩中,這可能是一種「突破」。然此突破性的「創作」,跟「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兮),雨雪霏霏。」或「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比較,便發現在語言結構上,實不可同日而語。原非四字一句的,硬砍成四字一句,何異毛澤東要全國人民穿同式同色的衣服?這種「突破」與「創造」,有何「存在」的價值?
第三首,是民國八七、四、十三的铊若且唯若铈,共兩節,第一節十七行,每行長度十四字,整節詩像一段印在書上的散文。第二節只一行,七字。又,兩節詩的首行均低一字,別是一番新樣。茲錄第一節前八行如下︰
若且唯若若(也就是你)同意
文言可以夾雜白話並且一首詩
(譬如一首情詩)可以因閱讀所
需迂迴其意,不帶典故,如暗夜
烏鵲繞樹三匝,終於棲息在,逗
點後的那個刪節號……然後又飛
起,就貴得肆志縱心無悔並且分
給每一個讀者一支想像的金羽毛
這大概是一首反諷「奴才」的詩,意象的經營費了點心思,但不合詩的「簡短」原則。而為了形式,任意將句子砍頭、斬腰、剁腳的做法,實不敢茍同。
不錯,十四字一行的詩,至少,前有徐志摩寫過,茲抄幾行如下︰
什麼無名的苦痛,悲悼的新鮮,
什麼壓迫,什麼冤曲,什麼燒燙
你體膚的傷,婦人,使你藝術家著臉
在這昏夜,在這不知名的道旁,
任憑過往人停步,訝異的看你,
你祗是不作聲,黑綿綿的坐地?
──铊在不知名的道旁铈
另外,當今的吳長耀也寫過,如︰
蝴蝶滿室。蛻變後?可能也不是彷彿一切仍在胚胎成形。
在海潮波浪洶湧翻滾,到底只是一幅畫甚至影片也不是,情節或者動作或者對話都是支離破碎未顯影。─盛夏傾斜铈
三家的詩放在一起,詩的文本已在相互打分,不必再「豐干饒舌」了。值得一說的,倒是「若且唯若」那個題目,唸起來有點像「阿彌陀佛」,且古得可作為從前鄉試的考題。而首句的「若且唯若若」,「若若」之間不斷句,另以「(也就是你)」來注釋「若,汝也。」難道詩要寫得像《說文解字》,才算「高檔」?再者,「唯若」本應作「唯諾」,但「諾」無「汝」義,而「若」有「應聲」義,就移花接木作「唯若」,使與下一個「若」字相連,造成五個字中有三個字同義不同的「若」,令家中無大部頭辭書的讀者「仰之彌高」,這恐怕也不是新詩應有的走向。
陳黎這三首詩,三種比較特殊的形式,究竟在探索什麼呢?又探索到了什麼呢?過河人,不知河水深深深幾許,丟個石頭去問路,那是智慧性的創造,是永遠的存在。然新詩已走了八十年的路,在新詩的形式上,該丟的石頭早有人丟過了,還有繼續丟的必要嗎?唯一可能是他對「存在」的堅持──近乎迷信與「莫須有」的堅持。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文章出處:
台灣詩學-26期_為兒童寫詩_1999‧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