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藍菱
關於藍菱
本名陳婉芬,民國35年生,福建省晉江縣人。畢業於菲律賓遠東大學,赴美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藍星詩社與「創世紀」詩社同仁,詩作見《現代詩》、《創世紀》、《藍星》、《聯合報》等。
1961出版《第十四的星光》、1964出版《露路》、1973出版《對答的枝椏》,詩作入選七○年代以降各種詩選集。她的詩評價不弱,早在由余光中、亞弦、朱西甯、梅新、洛夫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就選入她的作品。她的詩,雖已有明顯的轉變,但變化不是很大,只是比過去更穩健,更能感覺到中年人特具的渾厚之美。
詩的和聲
──林泠詩集讀後感
《林泠詩集》初版出版於八二年,距她第一首詩〈流浪人〉的發表為三十年。林泠崛起且飲譽於五十年代的詩壇。正值現代主義在臺灣興起期,她的詩藝正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詩風。楊牧在書的序言中說:「內心的探索,意象化的有機結構,和自然流動的聲調節奏是林泠詩的擅長……」(《林泠詩集》序,4)準確地道出了要點。楊牧於林泠的詩風、技巧等方面並曾作過一套完整的評析,此處乃不再贅述。
林泠詩無論在結構、意象、形式、節奏、語調、象徵手法方面均保有其一貫的特色,並能以成熟的詩觀,呈現真實與想像的事物融匯孕育出的感情世界,以高度的手法轉化為藝術精品,證明詩想可以廣大題材的層面,只要詩的本質恆在。在此一連串自我精神經驗的探討下,展示生命動人的主題,其中,對自然外界和人之間的關係給予肯定,體認感情的歸附即在那莊嚴的真實和想像的物事中間。本文欲就這方面探尋林泠於自然意象組合上展示的各個精神層面,以及在風格上的刻畫入微。
林泠善於利用外界物體在詩中建立一組組新關係、新秩序,於其交融無間時,放進她的故事,這裡,先舉〈雪地上〉一詩為例:
我靜靜仰臥著,在雪地上。雪地上那皚皚的銀色是戀的白骨。
你悠悠地踱蹀,踱蹀;
我已熟睡了。我以為
南半球的風信子還在流浪。
首先,我們看出林泠在文句安排上所運作的慣有的特色。先是開篇「靜靜仰臥」的一人,然後是二段裡「悠悠踱蹀」的另一人,此進行過程中,一切是含蓄、充滿暗示的,詩中的「你」踱蹀的地方正是「我」置身的雪地,兩人的關係至此明朗化,而及時出現的「戀的白骨」一意象剛好發揮了作用。
林泠用「戀的白骨」暗喻久遠深刻的感情和往事,戀雖然和骨一樣被悄悄地埋藏了,但在這極大空間的雪地,三者交疊在一起形成連綿不息的情景,勾劃出詩的主題。
在結構上,她也作了妥善的安排她讓感覺的抒發和故事的發展分線進行。也就是說,有一組文字傾向散文化敘述:「夜晚/你打這兒回家/你愛吹噓輕輕的哨音/你會在路旁坐下來……」,但敘述中仍充滿抒情的成份。另一組文字卻是內含和暗示的,發自「我」的內心:
啊!
多麼久遠的埋藏,
一些冰封的激情和冷洌--一
些
戀的白骨。
凝鍊的文字和自然的語氣充塞全詩,為情詩體開創一個新鮮動人的局面。三段裡如此開頭:
你喜愛踐踏嗎?哦,是的
想起在高處,因你滑過而留下
水痕。
我有毀傷的愉悅,
倘使你帶著長銹的冰刀來到。
心裡學家楊格(Carl Jung)在其〈心理學和文學〉一文中說:「藝術的創造有兩個模式,一為心理上的,另一為想像的;前者所處理的素材來自人類意識的領域,譬如生命的經歷、感情的強烈震撼、激情,為了避開約定俗成的直敘功能,的體驗等,後者則為一原型經驗,超過人類所能瞭解的範圍。」像以上這般句子,唯有以前一種模式(即心理學上的)來分析,始能見其意蘊內涵。末段裡她說:
我是什麼啊--
我是泥土,我是熔化的水珠。
至此,一開始即出現的「雪地」又多了一層新的含意。「我」,即是那雪地的一部份,一個熾熱的個性包裹在冷冽的外在形象中。「雪地」包含的內外象徵在此呈現出最完整的詩經驗。
〈雪地上〉凝鍊自然的抒情詩風是林泠大部份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她於意象的經營上,融洽準確,優美的音色配合著內在的節奏,錯落有致,掌握住一份極為流暢、富於感覺、輕柔但穩固的語言效果,因此,即使在她詩中的幾個主題反覆出現,卻因能熟練地把持以上諸優點的同時,拓展透視的角度使之變化為一組組鮮活生動的生命體系,而林泠對自然物體的寄懷和間接觀照進一步說明了內外世界關係的多面化,在〈夜營〉中,她這樣寫道:
被燈的昏黃催熟的
是我的早眠,帳外
銀樅木的營火已近尾聲
畢竟是陳年的採伐
殊而耐燃
………
而子時,當夢的無傾線越過
而留駐;我的兩極
(那恆久相拒而又相惜的)
將藉聽不見的更聲而覆合
詩人面對宇宙歷史光暗交融的一剎,無限感慨,於是有時空虛實的影射,竟疑身置秦嶺,繼之她纖細敏銳的心靈以最具實感的物象出發:大自然中的樅木、山谷靜夜的回音、營地上的燈光,全於瞬間轉化為思維感情的根源,由「自我發現」引申出客觀現實世界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但是此完整和獨立祇有存在於一片純淨的經驗裡,這使我們想起華瑞士.史蒂文斯的一首名作〈雪人〉,嚴寒的冬日,一個雪人的介入象徵著純淨的風景本身,但大地風的呼號無可避免地滲入了人的感覺和言語,宇宙的秩序因而有所變動,只有以雪人為代表的冬日大地對此漠然無視。
〈夜營〉裡的「無傾線越過」、「更聲覆合」,隱隱然有微妙的時間意識,其實,人與外界的關係多經由時間密切聯繫,在林泠的詩裡,時間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力(〈三月夜〉、〈故事〉),使命運有了新的詮釋(〈一張明信片.一九五五年〉、〈造訪〉),讓一支不復記憶的歌再回來一次(〈故事〉)。在〈南行過大草原〉一詩裡,她寫「無意於歸隱的」百難河,從「芻蒿木萋萋的滿原/秋收後的空莖」而直入「旅人的迷離」,更有:
當暗藍的脈,在離心
或向心的爭議中迴旋
她詠歎的正是一個敏感心靈在時間的流逝下的無定感。這裡,百難河的意義不止是她拿來自喻的物體,它自身所包含的意志力和個性才是這關係裡的新定義。
在《林泠詩集》裡,以時間為基準進而闡明純粹經驗的複雜性,也就是說個別物體往往因另一個物體或一個觀望者的剎那介入而呈現新秩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像〈常夜燈〉裡「芯蕊被一隻凡塵的手點燃了」,帶來「那永夜的照明」,喚醒「青磬紅魚頻頻的回音」;又如〈六月的樹〉,愛情既是容納憂鬱又是驅散憂鬱的「六月的小樹」;〈清晨的訪客〉裡,一多年不明下落的少年的出現促使「遲退的月在謝幕」,清新的意象親托出淨化的精神世界,延伸至〈不繫之舟〉:
沒有什麼使我停留 --除
了目的
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
寧靜的港灣
我是不繫之舟
詩人的心靈沒有羈絆,甚且可以去到極遠的地方:「太空的遨遊」;這裡,不繫之舟含有一個雙重意義:它可以是作者所欲表現的「自我」,一個不被操縱、悠遊自在、意志力強的「自我」的象徵,它同時也可能象徵想像力,馳騁於太空:
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林泠採用這強烈暗示性的意象,延伸詩的含意即在那自由的聯想中,像燃著火焰的黃昏,有顏色、有氣息和生命的芒亮,這種種特徵的互相激盪,實則就是詩人不同層面的精神內貌。
在內容上,林泠涉獵的題材不一定如某些詩人多方試驗的廣泛,但是她能擇其所愛,並深入事物的生命本質,一面運用冷靜的思考,一面使用詩的感性筆法,交溶運轉,舒放自娜,完成一個中心意象,達到整體上的藝術效果。我們且看她在〈紫色與紫色的〉一詩裡的自剖:
淺淺的憂鬱
淺淺的激動與寧靜
如同我,在五月,五月的一個
清晨
將楓葉的紅與海洋的藍聯想
你曾見過它的形體嗎?
那延伸於牆外的牽牛花
像我的詩篇一樣,野生而不羈
而你,你曾聽過它的聲音嗎?
在氾濫的無定河邊,水流泠泠
……
充滿自覺的優柔語氣間是一種情緒的反映,是詩人於捕捉到那微妙的詩的本質的一剎,內心最集中的投注。憂鬱、激動和寧靜直指感覺,詩之胚胎因之逐漸成形,然後林泠一轉語氣,把兩個不相關的物體組合一處:
將楓葉的紅與海洋的藍聯想
顏色合而為一,孕育出另一個全新的色彩;一切藝術創造的意義如此,詩作品裡憑藉一份聯想力重賦出生命的現象,其意義亦如此。
輪到林泠來問我們了:「你曾見過它的形體嗎?」「你曾聽過它的聲音嗎?」美國詩人羅遜塔(M.L.Rosenthal)在他的《詩人的藝術》(The Poet,S Art)一書裡討論到形體時,認為它即是詩體的音樂體質,他說:「重音、斷句、音響和對比的放置,以及諸如此類廣泛範圍內相似的效果,盡可能地表現了出來,自極端的模擬到最精細的迴響;言語終究是一種有形的操作,即使在表達抽象觀念或最細膩的感覺;這種重要性讓我們體會到詩是隨有機形體一類的東西而誕生。
她詩的形體「野生而不羈」,像「延伸於牆外的牽牛花」;又「水流冷冷」於「氾濫的無定河邊」,正吻合這一形體論。
對於一個有長久創作經驗的詩人來說,藝術創造最美的時刻卻是在「那麼一瞬」,林泠早在三十年前就以成熟的心靈捕捉到這一層美感和詩境,並以高超的藝術造詣化「一瞬」於永恆。維簾.卡羅士.維簾士認為「追尋即美的震撼力」,林泠透過成熟內涵的詩風把追尋的經驗轉化為藝術的信念:藝術的最終目標就是一個自我人生的追尋,而自我、現實、自然與美感經驗大致就是詩所組合的精神世界,正如林泠在〈非現代的抒情〉一詩裡所說,是:
一切適于和聲
或不適宜的
收斂與放縱
文章出處:
現代詩復刊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