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學】王鎮庚
關於王鎮庚
王鎮庚,1927年生,師範學校普通科畢業。曾任小學教師三十年,現已退休。從事繪畫、寫作工作,舉辦通過多次畫展,創立《文化世紀》季刊,並擔任主編。
王鎮庚寫詩、散文及文化評論,對於當代文化議題有高度興趣。著有詩集《山水山水》。
小詩十頌
小詩之為詩也,字數之少為其要件,但語言簡練、文約意賅、情深而意遠,其為詩之要素者乃完備焉。
小詩之相,如女子之扇墬兒,扇搖則墬兒款擺,有流蘇抖撒清香,詩也詩不?小詩只合女子的玉手一握
小詩之相,有時仍如大山之峭崖,直削而下者千仞,「直削而下者千仞」七字焉,詩雖小而氣勢凜然而巍峨。
小詩展開翅膀表示要起飛的模樣兒,恰似欲言又止,你逮不到她的意向,她的意向是
莫非
莫非──
小詩漂搖在清流之上,急速而華貴,我在陽明山花季的後山公園的曲水流觴之溪畔見過──花瓣兒唱彩色之歌。
我讀過的小詩只有四個字的,曰:不識不知。
我也看過一個字的小詩──那──那什麼?你去想去吧,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總要想像的飛翔才行的。
有次看到妳幾百隻麻雀兒,唧唧喳喳,在台北植物園的花架之路旁,喙食花磚間的榖物,喳喳唧唧,喳唧唧喳,好一片淺咖啡色的動態錦繡,確有一首小詩在寫,我找了半天
唧唧
喳喳
飛
落
三月廿二日午后,爾雅出版社,台灣詩學季刊在台北的六福客棧二樓,辦一場新詩三書發表會,也有小詩在張默與白靈之間飄蕩,白靈曰:
山老了,樹仍然年輕 (張默曰
張默老了,白靈仍然年輕)曰:
老了的不老,年輕的永遠年輕
有雲朵在會場的空間停駐
傾聽,並
鼓掌
新詩三書
1.可愛小詩選 定價160元
向明、白靈編。「搜括」了海內外八十五著名詩人的一○七首小詩。小巧如珠玉,閃亮如珍貝,值得珍藏。
2.新詩五十問 定價160元
一本新詩入門的最佳課外讀物,同時也是一本最佳教學參考書,值得國文老師和同學一起研讀。
3.新詩的智慧 定價160元
名詩賞析導讀,與您一起悠遊詩國天地。
前二書已選刊上網,網址為:WWW.VOXEL.COM.TW/STAR-ART/向明/Index‧HTM
爾雅出版社 TEL:02-3652555
郵撥帳號:0104925-1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18期_小詩運動_1997‧3月號
再說現代詩學有困惑嗎?
十九期《台灣詩學季刊》的<現代詩學的確存在困惑>(蔣登科)大文,細讀之下乃是十二期的<詩學的困惑>(石天河)大文的衍延之作;相較之下石文則更有根源性和撼動人心的力量,故我仍藉石文以答覆蔣文,想也是順理成章事,文曰︰
「隨著東西文化交流的進程,西方的後現代精神風習與解構主義思潮,已超前地滲入我們的文化生活與理論思維領域,我們前此所確認與習慣了的許多觀念,推理方法與思維模式,都受到了根本性的質疑。」(石文,131頁)
這一段話應該說是石君所以發而為文的動力或動機,這固可謂先見、洞見。可是現在台灣文壇、文化圈,幾乎已沒有人再談「後現代主義」或「解構主義」(大陸方面也已退潮),原因是後現代主義也吧,解構主義也吧,它們都是西方文化現代化的枝末,且是一異衍之言︰
「在《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一書中,傅柯將現代時期西方人認知架構(epis te ★me)比喻為『有機體』,在這個時期內,知識分類是建立在有機體各成分的分化而得,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語言被切割、解析及檢驗,以致於到支離破碎的地步。」(《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帝門版,10頁)
以上的話屬於哲學性質,很抽象不好懂,但如果舉個實際的例子也是很容易明白的。他們把語言(包括文字、符號、詞句)當作有生產能力的「有機體」;譬如作者寫一本書(text文本)無非是文字、語言之變化創造而已,當然這也即是所謂的有機體的生產或生產過程,所以說「語言被切割」(實際上是驅遣文字、運作語言)解剖及檢驗(文字本身的分解、重構而致造出僻字或新字來,等等),以致於到達支離破碎的地步(實際上是重新組構、創造),而再組合、形成新的結構(文本),當然人們也可把這種情境稱之為事物的秩序。然而,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語言文字之所以能產生「有機」,它仍是人的意識、意志在起作用,不是文字、語言的本身,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接下來︰
「但在今日後現代時期,知識的分類或生產已不再由有機體分割而得,而是一種『結構』內的排比與連結而成。從本世紀中葉開始,一種我們今日可以察知的『新認識架構』正在形成中,這種認知架構,我們姑且以『結構』名之,雖然此結構概念是源自結構主義的結構(Structure)一詞,但這只是個前提。」(同書10頁)
這便是西方的現代與後現代、解構主義的衍變了,如果說現代詩時期事物的秩序是由「有機體中的各成分分化而成」,那麼,後現代時期則是「一種結構內的排比與連結而成」(所謂排比與連結豈非即是文字、語言、詞句的切割、重組創生而何),後現代與現代的文化生產名詞雖有不同,但實際的狀態,實質上是不是一個樣子,只是換了個詞語之包裝而已。這樣的「西方的後現代風習精神與解構主義思潮,已超前地滲入我們的文化生活與理論思維領域」,它對「我們前此所確認與習慣了的許多觀念,推理的方法與思維模式,都受到了根本性的質疑」了?未必吧。不知蔣君對以上界說的話作何感想?同時,由解構、後現代主義所衍生的詩學,是「文字遊戲」之說,這樣的觀念能接受否?至於說到「真理」「形而上學的虛設」「在場不在場」等等的問題,這也是有來由的︰
「……德希達舉出海德格存在being的概念是西方傳統哲學上的一大誤謬。海德格從形而上學解釋人是存在being的實體,也唯有人可以打開通向神being的道路。但德希達認為海德格形而上學的立論本身只是超越的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之應用,而這種方法自康德以來即是一種理想主義者思辨上的假設,它無法接受檢驗。這個道理與神being的實存無法在科學、理性下客觀的驗證(道理是一樣的)。」(同書11頁)
這也說的明白易懂,不過這要從哲學上去理解;文學、詩學的創作如果沒有哲學那也無妨,可是那便會如蔣君之文章乃成了詩學的衍生,那就「的確存在困惑」了。這還不能叫困惑,正確的說,這乃是藝術理解的差異鏈所造成的文學詞語的生衍現象,這也不能說全是壞事。但如果想弄明白詩學理論的始末,就無能為力了。再如這樣的情況︰
王文指出︰「真理在某些人來說總是絕對的存在。文化是多元的,所以真理也可以是多元的。」我倒以為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值得商榷。真理是對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因此,在同一課題上,真理只有一個,並不存在多樣的問題。(115頁)
這就「的確」存在「困惑」了吧,而蔣君之所以產生困惑的原因大致都如是,現在再來解說︰
如基督教的真理當然只有一個,但如果相對於佛教、回教呢?佛,因他們不是也有他們的真理,在這種世界文化多元的情況下,他們的真理都是應該被平等地對待,這樣一來,真理只有一個?不是了吧!同時在文中我也說到「絕對的真理也是有的,這要另外一個題目來說」(110頁末),這意思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而蔣君卻說「後半部份值得商榷」,這樣的態度是不是他之所以「產生」困惑的原因。至於說到「文字遊戲」說,現代至後現代及解構主義(如前所引述),其本身即是一文字之遊戲(文字語詞包裝轉換),由此理論而衍生出的文字詞語豈不更是文字遊戲!只要想想是不難明白的,所以也不必再解說。
文章出處:台灣詩學-21期_人物詩專輯_1997‧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