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三

杜十三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臺灣
出生日期:一九五0年十二月
學經歷
1968年 高二,在中央日報發表第一篇散文。 1969年 在台中一中校刊發表四萬餘字哲學論述「論人類存在與本質的來去」。 1970年 劇本創作「偉大的樹」獲復興文藝營劇本創作比賽首獎。 1972年 出版文集《偉大的樹》。劇本《偉大的樹》在清華大學演出。 1976年 三百行長詩〈黃花魂之歌〉獲國軍文藝金獅獎首獎。 1981年 散文詩〈室內〉獲第四屆時報文學獎。 1982年 出版《杜十三藝術探討展》複數型作品集與《媒體Ⅱ》。 1984年 出版詩畫集《人間筆記》。 1986年 出版有聲多媒體詩集《地球筆記》。 1988年 出版現代詩行動紀錄文集《行動筆記》。《地球筆記》無聲版出版。《杜十三詩選集》簽由北京文藝出版社出版。《人間筆記》英文版簽由美國奧勒岡地區出版公司出版。
簡介
-
杜十三,一九五0年十二月生於臺灣,2010年9月中旬,到北京演講新書《杜十三主義》,途中證件出現問題,因而單獨留在天津處理,於當地旅館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六十歲原為濁水村杜家排行第十三之么兒,後過繼給竹山鎮黃姓人家為嗣,取名黃人和。台中一中、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主修化學,輔修藝術,曾任地磅工人、軍中藝工隊編導、高中理科教師、廣告公司設計師、企劃師、化妝品公司藝術指導、經理,電腦公司管理師,雜誌社總編輯。一九八二年開始,嘗試結合文學、繪畫、音樂和設計的創作經驗和對現代媒介的實際工作體驗,以寫作、繪畫、作曲、展覽、舞台演出和印刷出版的多種方式發表藝術與創作。
重要作品有:「杜十三郵遞觀念藝術探討展」,以詩歌、散文創作為主,旁及繪畫、造形藝術、小說、劇本、設計與歌曲創作。其作品形式包括出版、展覽、演出與設計,為臺灣第一個舉行觀念藝術個展、第一個出版有聲詩集、第一個將現代詩搬上舞台(和白靈等人)、第一個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創作、第一個寫作千行詩……,前衛色彩頗濃的詩人藝術家。杜十三的著作計有:《人間筆記》(詩畫集)、《地球筆記》(有聲詩集)、《行動筆記》(行動紀錄與論評)、《嘆息筆記》(詩選集)、《愛情筆記》(散文詩選)、《雞鳴、人語、馬嘯》(散文集)、《火的語言》(千行詩集)、《四個寓言》(小說、劇本集)、《新世界的零件》(散文詩集)、《愛撫》(手工詩集)、《台灣的二十四小時》、《杜十三藝術探討展》、《偉大的樹》、《媒體Ⅱ》、《黃花魂之歌》……等不同版本共十八種,分別在台灣、大陸與美國等地出版發行。
曾獲88年度「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新詩創作獎、作品〈室內〉獲70年度「時報文學獎」佳作。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為臺灣第一個舉行觀念藝術個展、第一個出版有聲詩集、第一個將現代詩搬上舞台(和白靈等人)、第一個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創作、第一個寫作千行詩……,前衛色彩頗濃的詩人藝術家。
曾獲88年度「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新詩創作獎、作品〈室內〉獲70年度「時報文學獎」佳作。
■ 作家書目
- 杜十三(1990): 《嘆息筆記–杜十三詩選》台北:時報。
- 杜十三(1992): 《雞鳴、人語、馬嘯:和生命閒談的三種方式》台北:業強。
- 杜十三(1998): 《新世界的零件》台北:台明文化。
- 杜十三(1976): 《黃花魂之歌》台北:陸軍。
- 杜十三(1990): 《愛情筆記–杜十三散文選》台北:時報。
- 杜十三(1982): 《媒體Ⅱ》台北:中華語言視聽中心。
- 杜十三(1982): 《杜十三藝術探討展》台北:時報。
- 杜十三(1972): 《偉大的樹》台北:陽明。
- 杜十三(1988): 《行動筆記》台北:漢光。
- 杜十三(1986): 《地球筆記》台北:時報。
- 杜十三(1995): 《四個寓言》南投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 杜十三(1992): 《台灣的二十四小時》台北:人合物力流通公司。
- 杜十三(1994): 《火的語言》台北:時報。
- 杜十三(1984): 《人間筆記》台北:時報。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王慈憶(2006):〈行動越界與身分演繹(義) / 藝 — 論杜十三跨媒的詩學表現〉《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頁199-223。
- 瘂弦(1989):〈大眾傳播時代的詩:有聲詩集〈地球筆記〉的聯想〉《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頁1140-1145。
- 莫渝(1997):〈關愛砍坷人間–杜十三小論〉《閱讀台灣散文詩》,頁116-119。
期刊論文
- 天宜(1982):〈靈魂的整合:評介「杜十三藝術探討展」〉《聯合月刊》10期。
- 洪淑苓(2000):〈黑色的火燄在跳動 — 《石頭悲傷而成為玉》〉《文訊》176期,頁24-25。
- 章亞昕(1995):〈第三波詩人─杜十三論〉《創世紀》105期,頁79-83。
- 周瑟瑟(1993):〈捧起一聲歷史的哀嚎:評杜十三的《髮膚篇》〉《創世紀》92期,頁119-120。
- 張春榮(1998):〈石頭因為悲傷而成為玉–讀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文訊》512期,頁20-21。
- 季紅(1984):〈「人間筆記」讀後〉《新書月刊》15期,頁40-41。
- 白靈(1985):〈詩的複數化:讀杜十三詩集「人間筆記」〉《藍星詩刊》2期。
- 李玉(1982):〈在暗淡的舞台上:看杜十三創作展〉《時報雜誌》133期。
報上評論
- 余光中(1990):〈務本與逐末〉《聯合報》29版,6月2日。
- 陳文芬(1998):〈杜十三出新書邀詩人坐馬桶〉《中國時報》26版,3月20日。
- 顏忠賢(2000):〈石頭悲傷而成為玉〉《中國時報》42版,2月24日。
- 白靈(2000):〈文壇異彩杜十三〉《中央日報》22版,5月1日。
- 羅青(1985):〈人間情多詩畫傳〉《自立晚報》10版,1月12日。
- 林燿德(2000):〈旋轉的惑星─讀杜十三「地球筆記」〉《大華晚報》10版,8月29日。
- 林燿德(1988):〈杜十三的冷筆熱心〉《中國時報》23版,11月15日。
- 洛夫(1990):〈映像與詩的婚媾論杜十三的散文藝術〉《中央日報》16版,11月13日。
- 宋晶宜(1995):〈杜十三「藝術探討展」引起各界不同的回響〉《民生報》7版,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