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岩上

岩上

岩上

性別:男
籍貫:台灣
出生地:嘉義縣
出生日期:1938年9月2日

學經歷

台中師範、逢甲學院畢業。曾任中小學教師,現已退休,從事寫作及堪輿學與命理研究。

  • 簡介

  •   岩上,本名嚴振興。1938年9月2日出生,台灣嘉義縣人。台中師範、逢甲學院畢業。曾任中小學教師,現已退休,從事寫作及堪輿學與命理研究。岩上自幼即對文學藝術展現濃厚的興趣,喜愛閱讀與繪畫。1955年開始接觸現代詩,由一名讀者,到親身參與創作,數十年來對於詩的愛好不曾稍減。1965年參加「笠」詩社。1973年獲第一屆吳濁流文學新詩獎,日後又獲中興文藝獎章、中國語文獎章、中國文協新詩創作獎,並擔任吳濁流新詩獎及榮後台灣詩獎等評審。
      岩上的作品選入國內外重要選集數十種,並譯成多種語文。1976年與王灝等人創辦「詩脈社」。著有詩集《激流》、《冬盡》、《台灣瓦》、《愛染篇》。《岩上八行詩》編印中即將出版。詩評論集:《詩的存在》。1996年起擔任《笠詩刊》主編至今。
      早期作品以自我為中心,多為個人年少抒情與感懷之作,後來詩的領域擴展到對於生活環境、土地社會、政治教育等議題的關注,詩由個人性趨向社會性的關懷與批評。近期作品除仍具社會批判性之外,多為人生感悟哲思之作,作品內容呈現多樣性的風格變化。 岩上的詩作不僅探討生命哲理,也包含鄉土關懷與社會批評,他曾說:「詩的可恨在於無法完全掙脫現實的枷鎖」,而生命不得不投擲在現實生活裡,詩乃成為一種救贖,亦是一種自證。

■ 創作風格

早期作品以自我為中心,多為個人年少抒情與感懷之作,漸漸詩的領域擴展到生活空間環境、土地及社會、政治、教育等等的關注,詩由個人性趨向社會性的關懷與批評,近期作品除仍具社會批判性之外多為人生感悟哲思之作,作品風格內容成多樣性的變化。

■ 作家成就

1973年獲第一屆吳濁流文學新詩獎,日後又獲中興文藝獎章、中國語文獎章、中國文協新詩創作獎,並擔任吳濁流新詩獎及榮後台灣詩獎等評審。

■ 作家書目

  • 岩上(1972):《激流》,台北:《笠》詩刊。
  • 岩上(1980):《冬盡:岩上詩集》,台北:明光。
  • 岩上(1991):《愛染篇》,台北:台笠。
  • 岩上(1993):《岩上詩選》,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 岩上(1996):《詩的存在:現代詩評論集》,台北:派色文化。
  • 岩上(1997):《岩上八行詩》,台北:派色。
  • 岩上(2002):《岩上短詩選》,台北:銀河。
  • 岩上(2003):《針孔世界》,南投:南投縣文化局。
  • 岩上(2006):《忙碌的布袋嘴:岩上兒童詩集》,台北:富春。

■ 評論彙集

期刊論文

  • 王常新(1997):〈現實主義的大眾化詩學――評岩上的「詩的存在」〉,《笠》198期,頁123-128。
  • 陳千武主持,蔡秀菊紀錄(1998):〈岩上八行詩作品研討會記錄〉,《笠》203期,頁151-180。
  • 古繼堂(1998):〈充滿生活哲理的詩篇――評岩上詩集「岩上八行詩」〉,《笠》204期,頁90-95。
  • 古遠清(1998):〈對人生哲思的感悟――評「岩上八行詩」〉,《笠》204期,頁96-98。
  • 潘煊(1999):〈訪岩上〉,《普門》233期,頁64。
  • 周華斌(1999):〈賞析岩上的「寂滅的山坡」〉,《笠》209期,頁128-130。
  • 謝輝煌(1999):〈疑問號裡醒眼――岩上「岩上八行詩」〉,《笠》212期,頁131-133。
  • 黃明峰(1999):〈觀物取象的智慧――論「岩上八行詩」〉,《笠》213期,頁99-111。
  • 民風(2000):〈從「易經」觀點來讀「岩上八行詩」〉,《書評》47期,頁12-19。
  • 林亨泰著,林巾力譯(2000):〈岩上的「舞」〉,《笠》220期,頁81-83。
  • 李魁賢(2000):〈詩的衝突〉,《笠》220期,頁84-86。
  • 丁威仁(2000):〈岩上「冬盡」詩集裡「血」的意象研究――兼論此詩集的位置與價值〉,《笠》220期,頁87-96。
  • 黃明峰(2000):〈曉岩之上的劍客――論岩上詩藝的變化〉,《笠》220期,頁97-103。
  • 蔡秀菊(2000):〈八0年代的臺灣社會縮影――論岩上現代詩中的現實性格〉,《笠》220期,頁104-125。
  • 王灝(2000):〈試說岩上八行詩中的形式意義〉,《笠》220期,頁126-132。
  • 柳易冰(2001):〈晦澀迷宮讓人憂――讀岩上詩「一夜不眠」〉,《笠》222期,頁134-136。
  • 謝輝煌(2001):〈黏死在牆壁,活在世上的詩行――岩上「更換的年代」The Rolling Age讀後〉,《文訊》186期,頁26-27。
  • 林政華(2001):〈詩衝突的相對面――讀岩上「更換的年代」詩集〉,《笠》223期,頁108-109。
  • 蔡秀菊(2001):〈時代之聲˙歷史之眼――我讀岩上「更換的年代」〉,《笠》223期,頁110-111。
  • 王灝(2002):〈從激流到更換的年代――岩上的詩路小探〉,《臺灣詩學季刊》38期,頁140-144。
  • 丁威仁(2002):〈初論岩上詩裡「燃燒」類意象傳達的生命思維――以「太陽」與「火」為例〉,《臺灣詩學季刊》38期,頁145-160。
  • 丁旭輝(2002):〈試論岩上詩作的語言風格及其變化(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2期,頁87-97。
  • 陳康芬(2002):〈臺灣現代鄉土的詩眼與詩心――試論「岩上八行詩」與「更換的年代」的書寫意義〉,《臺灣詩學季刊》39期,頁144-152。
  • 丁旭輝(2002):〈論「岩上八行詩」的內在結構〉,《臺灣詩學季刊》39期,頁153-158。
  • 丁旭輝(2002):〈試論岩上詩作的語言風格及其變化(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3期,頁108-123。
  • 郁馥馨(2003):〈對整體生命的探問和思考――訪問岩上先生〉,《文訊》215期,頁75-78。
  • 王宗仁(2004):〈「笠詩社與臺灣現代詩發展」專訪岩上〉,《笠》241期,頁53-58。
  • 簡政珍(2004):〈去除裝飾性的抒情――評岩上的詩集「針孔世界」〉,《文訊》226期,頁24-26。
  • 林政華(2005):〈對土地的摯愛――岩上詩集「針孔世界」的重要主題〉,《笠》245期,頁63-67。
  • 陳去非(2005):〈站在草地上生活的人――讀「岩上詩選」〉,《笠》245期,頁72-93。
  • 陳康芬(2005):〈詩的現實與超越――試從「笠」的文學精神與歷史軌跡評論岩上詩的實踐意義〉,《笠》245期,頁94-111。
  • 蔡依伶(2005):〈家在草屯,岩上〉,《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3期,頁138-144。
  • 陳瀅州(2006):〈孤吟岩上與獨行郭楓的另類交響〉,《文訊》246期,頁72-77。
  • 報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