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上在《岩上八行詩》集的序文中說:「缺乏組織的語言,將無詩的存在;沒有形式的詩,也將無詩的內容。」這是非常辯證觀點。它突出地強調了詩的結構形式的重要性。的確,詩存在於詩人個性化了的藝術語言之中;內容存在於和它相適應的結構形式之中。因而作為一個優秀的詩人,既要有自己獨創性的詩的語言,也要有得心應手的裝載詩的藝術形式。台灣鄉土詩人向陽於八○年代創造了獨特的「十行詩」的形式,並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岩上又推出了「八行詩」詩集。這兩位詩人都是非常富於開創和探索精神的詩人,又是十分有才華的詩人。他們擅於在如森林般的詩人世界中。高高地舉起自己的旗幟;他們敢於在滔滔的世紀的詩洪流中,堅穩地豎起自己詩的中流砥柱,令人敬佩。
詩界有「放鳥」和「捉鳥」之說。所謂「放鳥」就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不拘形式地讓詩自由飛翔。而「捉鳥」是提著籠子捉鳥。就是用獨特的形式,走捉一樣大小的鳥。「八行詩」是岩上用來捉鳥的籠子,多一行不要,少一行不取。這種結構的特點,不僅僅是詩的行數和語言的限制,而且是一種固定的形式裝載一種活的,可以膨脹可以收縮的內容。就詩的特點來說,它要求形式的有限和內容的無限性。即以最凝煉、最精省的形式,容納盡可能多的內涵。八行體在新詩中,是一種比較小的形式。不過,詩畢竟不是瓦罐和陶盆,雖然只有八行,但在詩人巧妙的運作下,有對它的容積可以超過二十行、三十行、四十行。反之,有的詩雖然寫了三十行五十行,但是讀起來卻空空洞洞,無甚東西,詩,是詩人對生活素材、情感、哲理和語言等的採擷、融匯、消化、吸收,轉化,再用語言外殼表達出來的複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詩人如果用料精省、剪裁得當,濃縮嚴緊,其成品就會小而大,即體體小,內涵大;反之可能大而小,即體積大、內涵小。相同的題材在不同詩人筆下,其成品會差異極大;相同的詩體,在不同詩人的運作下,其結果也大不一樣。所以,歸根到底不是題材、體裁決定詩,而是詩人的素質、思想、技巧和創作功力決定詩。
「八行體」雖然並非岩上的獨創,但是有了《岩上八行詩》詩集的問世。「八行體」便打上了「岩記」的印章。正像「十行體」雖然別人也寫過,但一經向陽專門經營,便自然地有了「向記」標幟。岩上的「八行體」形式和內涵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形式上的特點:1.所有作品均為詠物詩;2.所有詩的標題都是用一個字;3.所有的詩都是分為兩行一節兩行一節,一首詩由四節組成;4.而每一首詩都配有一幅單頁畫。詩畫相映。
岩上的「八行詩」雖然外在結構形式,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它的內在結構式都是異常活躍,隨時變化的。我們講的詩的內在結構,是比外在結構,如整首詩的結構方式,詩句排列,詩語言的運用等,更貼近內容的東西。即詩人對事物的描寫角度,對事物質的判斷形式及深層內涵的挖掘使用的藝術技巧等。例如詩人寫《河》是這樣的:
從那裡來的
就往那裡去
而我從高山來
卻往海底去
日日夜夜
奔流不息
你們說我唱歌
還是哭泣?
第一節寫的不是河,而是事物的一般規律。從第二節起才是寫河。一般事物是從那裡來,就往那裡去,而河卻與一般事物不同,它是從高山來,往海底去。這裡不用海裡,而用海底,增加悲哀和沉重感。突出了河的特色的個性。雖然去往海底,但還要日日夜夜奔流不息,這是一種無奈的隨波逐流,不能生宰命運的悲劇:「你們說我唱歌/還是哭泣?」充分地表達了無奈者內心裡的一種苦澀感。這種對河的概括和描寫,角度非常新穎,內涵非常深刻。人格化的河,將所有被時代洪流催迫,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無奈者的內心苦悶,都表露無遺。這首詩的內在結構是,從一般著筆,來顯現個別,在敘述了河的獨特經歷後,再進行質的判斷,並以問句暗示出隱含的答案。而另一首詩《椅》與《河》不同。該詩如下:
對著人類屁股和脊椎的妥協
不斷扼殺自己的性格
從木質的強硬派
變成墊海棉的軟弱者
而什麼樣的人
坐什麼樣的椅
椅子的活存
難道只有接納的姿態
這首詩開門見山,第一節就進入椅子的視景。詩人以批判的目光將椅子刻畫成一個由強硬派變成軟骨頭,專門委屈求全的去承接人類的屁股和脊椎,還要把自己變成海棉那樣柔軟去討好人類。人類還要在椅子上顯出身份和等級,什麼樣的人坐什麼樣的椅子。該詩一樣以問句作結,但問句中表達的不是無奈的自嘲,而是一種不平和義憤。
從上述兩首詩可以看出,詩人以詩的不同的內在結構,即對事物不同的描寫方式和切入角度,以及對事物的質的判斷形式,來突現詩的主題思想。《河》一詩,可以有多種寫法,對河的質也可以有多種判斷形式。最常見的判斷形式是將河口判斷為光陰,即滔滔東流去,一去一復回;逝者如斯夫,不舍畫夜。或將河判斷為赤子,克服千難萬險,也要投向大海母親的懷抱。岩上獨出心裁,將河判斷為悲劇形式,表現出無奈般的沮喪和自嘲心境。《椅》子一詩最常見的判斷形式,是爭奪的寶座,如頭把、二把交椅,即權力的象徵。岩上該詩也推陳出新,將椅子的質判斷為逆來順受的軟弱。詩人利用判斷形式的變化,展現出事物內在的不同風采,突現出詩的深邃主題。這可謂岩上「八行體」詩開掘主題的一種特色。
詠物詩的表現方法,一般都不以純抒情的方式處理。基本上都是從客體的特徵中,去挖掘出它內含的哲理,因而深邃的哲理既是詠物詩呈現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詠物詩展現的主題內涵。詩的哲理開挖得愈深,詩就愈精粹,愈凝煉愈感人。岩上「八行體」詩的最大特色是,亦詩亦哲。即一首詩表現出一種令人深思的哲理。哲理是對生活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它包含了使許多人產生共鳴的道理。因而詩中不但少不了哲理,而且常常要靠哲理來作筋骨和靈魂。詠物詩尤其如此。有許多詩,本來沒有什麼特色,甚至是失敗之作,但是往往由於詩人巧妙地,畫龍點睛式地寓入了某種哲理,頓時令人眼睛一亮,整首詩光芒四射。
岩上的《岩上八行詩》詩集中的作品,其感人之處,就在於生活哲理的開掘和運用。也可以這樣說,哲理是這部詩集的筋骨和靈魂。岩上詩中的哲理的內涵和表達方式,也是豐富多彩的。
1.哲理的現實性。岩上是一位關注現實的詩人,他的許多詩,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哲理詩和詠物詩在許多詩人筆下是遠離現實的,但在岩上筆下,它卻和現實息息相關。請看《屋》:
你想進來
他想出去
進進出出
世間百樣的人
屋內的人喊:囚犯
屋外的人叫,流浪者
台北的天空
讓屋內屋外的都不是人
詩人明寫「屋」,實寫社會。屋是一個小社會,社會是一個大屋。有的人想進來,有的人想出去。進進出出,什麼樣的人都有。在裡面的人沒有自由,形同囚犯,在外邊的人沒有定所,成為流浪者。詩的最後兩句落實到台北的現實「讓屋內屋外的都不是人」。讀完這首詩,應該再從結尾回復到詩的開頭。雖然屋內屋外都不是人,但仍然要進進出出。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憤怒和無奈、無聲地表示了哲學的批判和批判的哲學。
2.哲理的辯證性。許多事物必須用辯證的觀點去看,而不能用機械的觀點去看。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用機械的觀點看問題,本來是活扣也會變成死結。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活的哲理,自身就具有很強的辯證性。
讀《門》一詩:
為了要通過,才造門
用來推開和關閉
為了要關閉,才造門
用鎖把自己和別人鎖起來
如果沒有門就不用開關
如果不用開關,就不必鎖起來
為了要通過,才造門
偏偏門禁森嚴不能通過
作者雖然表面寫的是門,實際上寫的卻是各種社會和人際關係。為了要通過才造門,門的功能是通過,但造了門卻反而通不過,因為門還有另一面,即閉鎖。因而人們辦理公事都必須考慮它的利、害;得、失兩個方面。如果僅僅考慮到門可以通過,那麼就可能反被鎖入自己造的門中。反之,如果僅僅考慮到門會關閉,而不敢去造門,自己就走不出去。該詩不僅表現了門的辯證性,而且特別地點出了「門禁森嚴」的內涵。「門禁」是人為的,強加的手段,是一種控制和剝奪性的行為。它和「權」字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是對強權和專制的一種指控。
3.哲理的啟育性。哲理是人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凝煉。因而凡是人生哲理,對人生都有啟迪和教育作用。人們千方百計要從生活中概括哲理,目的就是為了鑑往開來。岩上「八行體」詩中的許多哲理,對多數人都有啟育意義。請看《弦》:
把自拉緊
才能發出鏗鏘的律動
把自己放鬆
悠然自得不再有音樂
拉緊容易繃斷
放鬆則懈弛慵懶
弦如繩索架在生死的兩頭
自己則是走索的人
詩人將人生比作一根弦,一頭連著生,一頭連著死。而每個人都是走在人生的弦索之上。人的兩只腳時時刻刻都在弦上彈奏著。由於人們的努力程度和天資的差別,各人彈出的音樂是不一樣的。這裡詩人告訴人們一個彈奏的密訣。即:將人生的弦索拉緊一些,彈奏出的音樂便鏗鏘入耳,美妙動人。而將人生的弦索放鬆,那人生的弦索上便彈奏不出什麼音樂,其人生將是一片空白。這裡「緊」和「鬆」象徵著兩種人生觀:代表著人生的兩種態度。「緊」代表著奮鬥和進取,「鬆」代表著庸碌和懶惰。不過,能夠在人生的弦索上彈奏出好音樂者,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弦繃緊了之後,就容易斷裂。詩人將事物的兩面性都擺了出來,讓人們自己去選擇。不過,我想多數人還是珍惜那極為寶貴的人生的,還是願意付出一定代價,在自己人生的弦索上彈奏美妙動人,鏗鏘有力的音樂的。
岩上是一位十分勤奮,而又擅於思索的詩人。許多事物自身似乎並無太多詩意,表象上又看不出什麼哲理,但經過岩上藝術的思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開掘之後,便頓時詩意盎然,哲思動人。比如他寫「碗」,把碗口朝天預示一個期待,而碗口下扣埋伏著可怕的賭注,將碗寫得有聲有色。請看這樣的詩句:「碗的搖動牽引著生命的賭注/掀碗的籌碼大家虎視耽耽」。再如他寫「磚」,突出了群體性的凝聚力量「高樓大廈是意象的凝聚/萬里長城是聯想的張力/但請不要各個分開來讀/那會碰壁,鬆散互解」。
哲理,是詩中的精髓和寶石,它能使詩變得厚重而深邃;它能使詩變得精巧而凝聚;它能使詩變得輝煌而燦爛;它能使詩變得含蓄而有味。但是,越是好的東西,便越來之不易。像金子埋在沙中,像玉藏在石中,哲理深藏於大量的生活的碎片和雜質之中,需要勤奮的詩人去開掘,需要有才華的詩人去發現,誰付出的腦汁和汗水最多,它便在誰的作品中閃耀。
一九九八年元月十日
於北京西郊萬壽寺
文章出處:
笠詩社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