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
性別:男
籍貫:福建汀州府寧化縣
出生地:中國樂山市
出生日期:1892 年 11 月 16 日
學經歷
簡介
-
郭沫若,本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易坎人等,四川樂山人。一八九二年生,一九七八年辭世。一九一四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一九一八年考上福崗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院,開始詩創作,次年,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詩作。一九二一年「創造社」成立,郭沫若成為社中主幹。一九二八年之後流亡日本十年,潛心研究甲骨文及中國上古文。一九四九年以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文聯主席。著有詩集《女神》(一九二一年)、《星空》(一九二三年)、《瓶》、《前茅》、《戰聲集》、《蜩螗集》、《恢復》、《百花齊放》、《郭沫若詩詞選》等多種。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 1914年 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 1921年 發表第一本詩集《女神》,,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 1923年 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週報》和《創造日》。1924年 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 1926年 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 1927年 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安慶“三二三慘案”,蔣介石清黨。郭沫若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隨後參加了南昌起義。
- 1930年 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
- 1930年 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1937年 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
- 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要求蔣原諒從前的事情。
- 1938年 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
- 1947年 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78年 3月作《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起草),號召知識份子鑽研學術。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郭沫若(1921): 《女神》上海:上海泰東。
- 郭沫若(1920): 《三葉集》上海:亞東。
- 郭沫若(1923):《星空》上海:上海泰東。
- 郭沫若(1925): 《聶瑩》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25): 《文藝論集》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26):《塔》上海:商務。
- 郭沫若(1926): 《落葉》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72): 《三個叛逆的女性》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26): 《西洋美術史》上海:商務。
- 郭沫若(1926): 《橄欖》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27): 《瓶》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28): 《前茅》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28): 《恢復》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28): 《水平線下》上海:創造社。
- 郭沫若(1929): 《我的幼年》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29): 《漂流三部曲》青島:新興書店。
- 郭沫若(1929): 《山中雜記及其他》青島:新興書店。
- 郭沫若(1931): 《黑貓與塔》上海:仙島書店。
- 郭沫若(1930): 《後悔》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31): 《文藝論集續集》北京:光華。
- 郭沫若(1933): 《沫若書信集》上海:泰東。
- 郭沫若(1938): 《戰聲》北京:戰士出版社。
- 郭沫若(1938): 《創造十年續編》北京:北新。
- 郭沫若(1941): 《羽書集》香港:盂廈書店。
- 郭沫若(1942): 《屈原》重慶:文林出版社。
- 郭沫若(1942): 《蒲劍集》重慶:文學書店。
- 郭沫若(1942): 《棠棣之花》安徽:作家書屋。
- 郭沫若(1942): 《虎符》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3): 《屈原研究》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3): 《今昔集》河北:東方書社。
- 郭沫若(1946): 《築》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6): 《蘇聯紀行》上海:上海中外出版社。
- 郭沫若(1945): 《波》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5): 《十批判書》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5): 《先秦學說述林》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 郭沫若(1945): 《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
- 郭沫若(1943): 《孔雀膽》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4): 《南冠草》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6): 《南京印象》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7): 《少年時代》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7): 《革命春秋》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7): 《盲腸炎》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47): 《今昔浦劍》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7): 《歷史人物》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7): 《沸羹集》台北:大孚出版社。
- 郭沫若(1947): 《天地玄黃》台北:大孚出版社。
- 郭沫若(1947): 《地下的笑聲》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8): 《抱箭集》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48): 《蜩螗集》上海:上海群益。
- 郭沫若(1951): 《海濤》上海:上海新文藝。
- 郭沫若(1952): 《奴隸制時代》上海:上海新文藝。
- 郭沫若(1959): 《雄雞集》北京:北京。
- 郭沫若(1959): 《洪波曲》鄭州:鄭州海燕。
- 郭沫若(1959): 《蔡文姬》北京:北京。
- 郭沫若(1959): 《潮汐集》北京:北京。
- 郭沫若(1959): 《駱駝集》北京:北京。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劉夢溪(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v.5],郭沫若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 邢小群(2005):《才子郭沫若》,北京:同心出版社。
- 蔡震(2005):《文化越境的行旅: 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北京:文化藝術。
- 吳定宇(2004):《抉擇與揚棄: 郭沫若與中外文化》廣州:中山大學。
- 梁滿倉(1990):《郭沫若》北京:新華。
- 鄭舍農(1995):《郭沫若、安娜》北京:中國青年。
- 章亞昕(1992):〈郭沫若的文化宿命〉《郭沫若研究》第九集,河北:花山文藝。
- 章亞昕(1988):〈評郭沫若《詩的一元論》〉《郭沫若研究》第五集,河北:花山文藝。
- 王駿驥(1995):《魯迅郭沫若與中國傳統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 李曉虹(1999):〈 郭沫若與焦菊隱〉 《文壇史林風雨路》,浙江:人民出版社。
- 王錦厚(1996):《郭沫若學術論辯》四川:文藝出版社,第87頁。
- 蔡震(1995):〈在歷史、現實與理想關係中的文化構想〉《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 蔡震、李曉虹(2001):〈 解讀《女神》〉 《文壇史林風雨路》,浙江:京華出版社。
-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編(2002):《郭沫若與20世紀中國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 蔡震(2002):〈理想激情與英雄夢想——關於郭沫若浪漫精神的思考〉 《《郭
- 沫若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期刊論文
- 錢玉趾(2004):〈評郭沫若的《九歌》譯注〉
- 彭放(2001):〈一個人和一個時代 –評《郭沫若研究論稿》〉《學習與探索 》第4期。
- 翟清福(1992):《無法迴避的爭詫—一評(郭沫若總論)》,《郭沫若學刊》第1 期。
- 李興陽 (2004):〈精神浮蕩下的心靈鏡像—郭沫若小說中自我形象的人格特徵與隱喻意義論析〉《 江蘇社會科學》3期。
- 馮憲光 (2005):〈捍衛中華美學的疆土–評《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人民日報》10月13日, 第九版。
- 蔡震(1994):〈歷史演繹中的文化個性——論郭沫若的思想轉換〉《郭沫若學刊》第1期。
- 蔡震(1994):〈關於抗戰時期歷史劇的思考〉《郭沫若學刊》第4期。
- 王駿驥(1995):〈 魯迅郭沫若歷史小說的文化底蘊〉《魯迅研究月刊》。
- 王駿驥(1995):〈 魯迅郭沫若俠義觀比較論〉《魯迅研究月刊》。
- 鐘作英(1995):《 文化偉人郭沫若》,浙江:少兒出版社。
- 郭平英(1996):〈 陳明遠與郭沫若書信往來質疑〉《文藝報》5月10日。
- 李曉虹(1996):〈 當代散文的讀者閱讀與審美期待〉《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
- 王駿驥(1997):〈論“五四”時期郭沫若對中國傳統形上哲學的體認和追求〉《郭沫若學刊》。
- 李曉虹(1997):〈 郭沫若與王陽明——兼談郭沫若對儒家思想的詩性解讀〉《郭沫若學刊》第1期。
- 蔡震(1995):〈 一個關於女性的神話〉《郭沫若學刊》第3期。
- 葉桂生(1998):〈 評郭沫若的老子考——兼駁“抄襲”之說〉《郭沫若學刊》第1期。
- 李曉虹(1995):〈 郭沫若早期人格詩論及其形成的內在原因〉《郭沫若學刊》第4期。
- 王駿驥(1995):〈 郭沫若與秦始皇〉《郭沫若學刊》。
- 王駿驥(2002):〈 郭沫若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突變”的文化根據〉《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
- 謝保成(2001):〈 論郭沫若的李杜研究〉 《郭沫若學刊》第2期。
報上評論
- 張蔭麟(1932):《評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大公報•文學副刊》208期,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