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同的視界
和意識型態
比目魚終於宣告分裂
成為左右各別的兩個個體
牠們各自拖著半邊的虛幻
踉蹌地
向著自己視界裡的海域
游去
左邊的
永遠看不到
牠的右方還有海原的存在
右邊的鰈
也同樣的否定了
牠左方的現實
牠們互相指控著
對方的背反
三十多年來
一直共有著同一名字的
左 右鰈
由於異向的游程
牠們之間
終於形成了
一個寂寥的海峽
由於日日迎衝著
橫逆的潮
的右眼因又逐漸右移
回到牠身軀的右側
鰈的左眼亦逐漸地左移
而回到牠身軀的左側
如今,這已不再比目而行的 與鰈
除了牠們先後移動過的眼
略覺木然外
牠們的形態
則日益相──似
《爾雅‧釋地》云:「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惟比目魚之名,舊說不一。今按:比目魚屬硬骨魚類。動物學上,以兩眼均在左面者為「鮃」(Poralichthys olivaceus),其兩眼均在右者為「鰈」(Pleuronectes sp.);「鮃」常以右面貼沙而臥,「鰈」則反之。其幼時,「鮃」、「鰈」之兩眼,本各分列於其體之兩面;及其漸長,「鮃」之兩眼乃並在左,「鰈」則均在右面。
——1983.12.16
——《笠詩刊》119期,1984.02
——收錄於苦苓主編《1984年臺灣詩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85.02
——獲吳濁流文學獎74年度新詩創作獎正獎,1985.02
——收錄於陳千武、北原政吉編集《続.臺灣現代詩集》,日本熊本市:書房,1989.05
——收錄於李魁賢等編《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09
——收入李敏勇編選《綻放語言的玫瑰──二十位臺灣詩人的政治情境》,臺北:玉山社,1997.01
——收錄於德國Bochum魯爾大學編譯《Phönixbaum : Moderne taiwanesische Lyrik》〔《鳳凰木:現代臺灣詩選》〕,德國Bochum: projekt verlag出版,2000
——收錄於「臺灣詩人影音保存計畫」DVD〈陳鴻森卷〉,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4
——收錄於林瑞明選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Ⅲ》,臺北:玉山社,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