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陳鴻森

陳鴻森

陳鴻森

性別:男
籍貫:臺灣
出生地:高雄
出生日期:1950年1月8日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居臺北。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合聘教授、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兼任教授,從事清代學術史及中國經學史研究工作。

  • 簡介

  •   陳鴻森,男,高雄縣鳳山人,1950年1月8日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居臺北。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合聘教授、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兼任教授,從事清代學術史及中國經學史研究工作。
      1968年,與沙穗創辦盤古詩社,發行《盤古》詩頁,任主編,共出刊八期。1969年末加入笠詩社,翌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期嚮》。1970-74年間,開始在《笠詩刊》和當時一些文學刊物大量發表詩作,這個階段的作品,以1973年所寫〈魘〉一詩為代表;74年又以敘事詩的形式,寫了一首長詩〈幻〉,這些詩作主要在書寫臺灣的殖民地傷痕。七○年代的臺灣,在國共對抗極右的時代氛圍裡,這種殖民地傷痕完全被國家機器所掩蓋,臺灣人民喪失自己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悲愴的感受力。這類題材內容當時較為少見,最近開始有研究者正視到這些作品的「反殖」意義。1976年出版第二詩集《雕塑家的兒子》。
      1982-84年為個人詩創作的顛峰期,這個階段的作品,一般論者比較矚目的有二,一是〈生肖詩集〉,另一個是〈天下篇〉。前者藉由十二生肖動物形象去書寫臺灣的「時代意象」;後者主要是政治批判,藉由先秦名家〈狗非犬〉、〈雞三足〉等辨題,對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和名實問題等,提出批判。1985年以〈比目魚〉一詩獲吳濁流新詩獎。這個階段的作品結集為第三詩集《子不語》,但因內容過於敏感,當時並未出版。
      1985年以後,由於個人專力在學術研究上,詩作較少。九○年代作了幾項工作,一是編纂《笠詩刊三十年總目:1964-1994》;其次是將《笠詩刊》前120期重印出版,其三是籌畫召開「笠詩社學術研討會」。目下正在進行的,為編纂《笠詩社年表》。2003-2006,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5年,《陳鴻森詩存》由臺北縣文化局出版。作品曾被迻譯為英、德、日、韓文。

■ 創作風格

陳鴻森的創作文類以論述及詩為主。他認為寫詩就是從「人」的諸多現象裡,去尋找一個較為完整的「我」的作為。他也藉詩寓意,批判體制;而多首論及終戰賠償的新詩,充份流露詩人關懷庶民之情。近年來,除編纂《笠詩社三十年總目》、《笠詩社年表》外,1999年重印《笠詩刊》前二十年共120期,及出版《笠詩社研究論文集》,期使臺灣現代詩史的研究更為深化。

■ 作家成就

  • 1967年 進入軍校並開始接觸當時通行的藝文刊物。同時開始向《青年戰士報》投稿,發表詩作。
  • 1968年 創辦《盤古詩頁》月刊,共出刊九期,後因軍方政戰單位干預而停刊同年結識陳千武、李魁賢等笠詩社前輩詩人。
  • 1969年 加入《笠》詩社。
  • 1970年 出版詩集《期嚮》,並發表大量作品在《笠》詩刊。
  • 1976年 出版第二本詩集《雕塑家的兒子》。
  • 1982年 4月,返國進入中研院任職,擔任助理員。
  • 1984年 〈比目魚〉一詩獲吳濁流文學獎。
  • 1985年 8月,升任助理研究員。
  • 1991年 7月,升副研究員。
  • 1992年 至1995年曾於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講授「中國經學史」、「經學史專題討論」等課程,指導博、碩士生多人。
  • 2000年 6月,升為正研究員。
  • 2003年 8月至2005年7月,任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合聘教授。
  • 2005年 出版《陳鴻森詩存》。8月,任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合聘教授。10月出任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 作家書目

  • 陳鴻森(1970):《期嚮》,台北:笠詩社。
  • 陳鴻森(1976):《雕塑家的兒子》,台北:笠詩社。
  • 陳鴻森、吳政上編(1995):《笠詩刊三十年總目:1964-1994》,台北:笠詩社。
  • 陳鴻森編(2000):《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 陳鴻森(2005):《陳鴻森詩存》,台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莫渝(1997):〈空虛的吠聲〉,《閱讀台灣散文詩》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213-215。
  • 陳明台(2000):〈殘酷的落日――陳鴻森的詩『日落』〉,《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頁86-88。

期刊論文

  • 郭亞夫(1972):〈陳鴻森的遼闊〉,《笠》48期,頁49-55。
  • 傅敏(1972):〈小論陳鴻森詩集『期嚮』〉,《笠》48期,頁50-52。
  • 陳明台(1972):〈拜燈之蛾――試析論陳鴻森的詩〉,《笠》48期,頁53-55。
  • 趙迺定(1977):〈陳鴻森的『幻』〉,《笠》77期,頁42-43。
  • 郭成義(1982):〈死的考察――論陳鴻森『靨』〉,《笠》111期,頁50-53。
  • 李魁賢(1982):〈論陳鴻森的詩〉,《詩人坊》1期,頁28-38。
  • 郭成義(1982):〈傷痛的岩層――論陳鴻森〉,《詩人坊》1期,頁29-43。
  • 陳槃(1999):〈與陳鴻森論「伊」字書〉,《書目季刊》32:4期,頁7-8。
  • 蔡秀菊(2001):〈自我毀滅的『雕塑家的兒子』〉,《笠》225期,頁12-16。
  • 利玉芳(2002):〈狗非犬――陳鴻森的詩〉,《笠》231期,頁12-14。
  • 盧建榮(2003):〈陳鴻森筆下死後無家/國可歸的原日本臺灣兵――陳鴻森詩作的殖民論述〉,《笠》236期,頁114-128。
  • 李貞瑩紀錄(2003):〈傷痕民族誌――陳鴻森現代詩作品座談會記錄〉,《笠》237期,頁12-84。
  • 葉笛(2005):〈生命在時間裡的回音――『陳鴻森詩存』的光和影〉,《臺灣詩學學刊》5期,頁275-290。
  • 阮美慧(2006):〈『陳鴻森詩存』評介〉,《臺灣詩學學刊》7期,頁241-246。

報上評論

  • 李敏勇(2005):〈詩的見證〉,《自由時報》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