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詩最基本的質素,因為「愛」是人性良善的一面,而詩是從這善性的基
礎出發的。詩人常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這就是愛心的表現。詩人以愛為至高的倫
理,才能使讀者感受那溫馨。
當然,愛是多面體,外在的態度上,有一味呵護,也有嚴予苛責。然而要追
究詩人的愛心,應追尋其出發的源頭,亦即內在的意義。
詩人陳秀喜在詩藝上造詣日深,但在詩的精神上一直以愛來貫串,從詩集《
覆葉》到《樹的哀樂》,很多讀者都深切感受那股愛的暖流。
陳秀喜對愛的取向上,也隨著發展的歷程,由親情之愛,轉向鄉土之愛,從
新詩集《灶》特別能顯示這項轉變。當然陳秀喜對鄉土之愛並不自今日始,例如
她寫過後來被李雙澤譜曲而風行國內外的〈美麗島〉,歌詠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美麗島的風情和生命力,令人興起人與土地團結一致
的信心和意志。
《灶》詩集裡,對故鄉刻骨銘心的傾訴,更是斑斑可考,例如:
親愛的故鄉啊
接受我最後的愛吧
心靈最傾向的愛
雖是野草的一小葉
一首小詩
是勁草的愛
──〈最後的愛〉
在異鄉放浪中
黏著心頭
仍然是
故鄉的泥土香好
──〈鄉愁〉
我在異鄉
椰子樹的懷抱裡
還是只想念你
──〈榕樹啊,我只想念你〉
而在〈探訪烏腳病人記〉裡,詩人的愛心廣被到故鄉實體存在的同胞,那些
受到病魔摧殘而社會未予盡心關註的同胞。
陳秀喜對愛的體會非常細膩,例如〈渴望〉、〈鄰居的愛〉、〈玫瑰色的雲
〉、〈關愛的手掌〉、〈友愛〉,無論從人際關係的互相關懷,或從事物引發對
愛的渴望與感受,都能由平凡中顯示真情,使人體驗到人間處處有溫暖。
在詩集《灶》內,另一項顯著的特徵是,批判性的加重。在當今詩壇上,陳
秀喜與杜芳格同樣是以閨秀詩人身份關懷社會,而勇於以詩批判的傑出詩人。陳
秀喜善於由事件的現實,採取隱喻手法,提出她的批判觀點。例如:
灶的肚中
被塞進堅硬的薪木
灶忍受燃燒的苦悶
耐住裂傷的痛苦
灶的悲哀
沒人知曉
人們只是知道
詩句中的炊煙
嬝娜美麗──
──〈灶〉
外表與內在背離的事件,是真知灼見的詩人所熱心探究的題材,因為詩人的
靈視貴在能透視外表的假相,而顯示出內在的真實本質和生命。從事物生命存在
的本質,來展示象徵的意義,最足以看出詩人精神的立足點。
當然,採取介入態度的詩人,常不可避免地會在心靈上遭受挫折,畢竟社會
的現象像是龐大的陰影,以射不透的魔網層層包圍住人類存在的周圍,使得詩人
也會發生無力感。像人權、人質問題、不斷漲價的石油問題、高雄的不幸事件、
社會的不公平事件、中東戰爭,這些紛擾的災難,使陳秀喜假託對仙丹花的期待
,感到落空的虛幻,而詠出:
然而庭前的仙丹花
只是脆弱的草花
虛名無實的仙丹花啊~ ──〈仙丹花〉
然而,畢意詩人面向著這社會上的困局,雖然在現實的作為上,有力不從心
之感,但在精神層次上,卻常能以理念的世界來安慰人心,尋求心靈上的祥和與
平靜。因此,陳秀喜會寫出:
青菜十斤
只值汽油一斤
木犀花啊飄去安慰他
讓他在肥料臭味中
聞到芬芳
在失望中尋到希望~ ──〈託木犀花〉
批判常使人誤解為挑剔或對立,在封閉的社會裡才會令人感到有挑戰性的批
判,在開放的社會裡實在是關心的表現。批判的前題在於介入,而必須有關心的
態度才會有介入的行為,因此,關心的批判實與無關心性的漠然相對比,在此項
意義上,批判是關愛的一種表現方式。
至於從詩人的立場對事物的批判,進而為事物的現象反省自己的自我批判,
這種不同手法的運用,乃更能顯示詩人所採取開放的心態的規範。例如:
為了生存
蚊子吸了你的一滴血
如像
自大海提了一桶水
該當死罪嗎?
──〈蚊子與我〉
總之,陳秀喜保守著一貫愛心為出發點的精神立場,她以溫柔敦厚的筆觸寫
鄉土之愛,寫事物之愛,或出之於呵護,或形之於責難,均歸於愛心的源泉。在
她歷經人生的磨練後,以愛心自然託付於周遭的事物,在她的詩中處處顯示純樸
的愛,和對弱者的關懷,這是真人道精神的所在!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編註:本文為陳秀喜詩集《灶》的序文之一。
陳秀喜(1997):《陳秀喜全集─詩集二》。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第173-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