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蕭蕭的〈空與有〉(第一首)
蕭蕭以〈空與有〉為題的詩寫了三首,我今僅能就他的第一首說出我的一點淺見。空與有是佛家宇宙觀的一種辯證,都非常高深難解。佛教大乘「三論宗」及小乘「成實宗」都稱「空宗」,即以闡發空理為宗旨,可見「空與有」在佛學上的重要性。
蕭蕭的〈空與有〉是一個詩人寧靜時的洞識,從寧靜中所見到新變奏的存在狀態。這種洞識是由悟而得。但也並非超感經驗,而是一種理性思維,也是一種可以為通常意識所接納的命題,但卻源於較高層次的意識,即禪定中的所謂洞見。
本詩中的甲段〈空〉第一句「草色佔滿大地時」是詩人從理性中推想出來的既存現象,在古詩中早就有類似這種推想了,李後主所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便屬同一思維。其後緊跟的五個句子,不過是第一句的發揮,將青青草色看成綠寬裙樣無遠不屆。然而這樣有形有色的具象佔領場景,就一般人的了解,無論如何是不「空」的,即是完全與題意相違背。但這正是這首詩妙諦的所在。佛家有云「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這首詩即是在證明這八個字的真理。此處的「妙有」並非奇妙之妙,而係指因緣。佛家認為世間一切都是依一定的因緣相對而生,也會因一定的因緣而滅。正如有我才有你;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有色聲香味觸法,反之亦然。蕭蕭從本來無一物的空無中看出草色佔滿大地,是他個人因緣而生的妙有,是悟境也是實境。
本詩乙段寫的是「空」的對應「有」。悟見的場景是「我的心遂深成一口無底的井」,井中可以任各種有形的經史典籍,賢人好漢以及無辜縱落下去,喊一聲喂,祗落得無止盡激盪的回聲。這本是無中生有的揣想,但實際上這種「有」,也是一場「空」。這種由有到無的經驗,我們文人最有認識,我們在心中裝下各類經史子籍,遍識各色人等,最後不但豐富不了我們,反而越讀越虛空。佛家對這種雖有若無,也有八個字,即「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它告訴我們「妙有」並非真有,妙有本依因緣來自無形的虛空,也將依緣盡同歸虛空,於虛空中消滅。
這兩段詩告訴我們,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在不生不滅的真空裡依因緣出現有生有滅的五色世界,但五色世界裡的一切存在,其性本空。詩人藉詩讓我們了解宇宙的空性。這是一首現代的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