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向明

向明

向明

性別:男
籍貫:湖南省長沙市
出生地:湖南省長沙臬後街天利亨剪刀店
出生日期:1928年6月4日

學經歷

1937年進入私塾,1938年考入太平青雲兩鄉聯立高小。1945年入貴州貴陽中央防空學校通信學兵隊習通信技術。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及美國空軍電子學校畢業,曾在空軍服役多年,以上校退伍。

  • 簡介

  •   本名董平,1951年開始發表新詩創作,作品多見於《軍友報》、《新生報》、《野風文藝雜誌》。1953年因入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結識詩人覃子豪先生。此後,開始於《藍星詩週刊》、《現代詩》詩刊發表作品,為藍星詩社重要成員,1975年開始主編《藍星詩刊》。之後,也曾任《中華日報》副刊編輯、《台灣詩學季刊》社長。

      1959年詩集《雨天書》由藍星詩社出版,此後創作不懈,寫詩近半世紀之久。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意、印度等國文字,並收入國內各大詩選。此外,也從事翻譯、詩話評論及童詩的創作,曾出版詩話集《新詩50問》、《新詩後50問》《和你輕鬆談詩:向明新詩話》、童詩集《螢火蟲》等書。曾獲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1988年世界藝術與文化學院曾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創作風格

  著有詩集《隨身的糾纏》、《雨天書》、《狼煙》、《五弦琴》、《青春的臉》、《向明自選集》、《水的回想》、《隨身的糾纏》,詩話集《客子光陰詩卷裡》,童詩集《螢火蟲》等詩集。主編《七十三年詩選》、《七十九年詩選》、《八十一年詩選》。

  向明早期的作品多以「鄉愁」為主題,《水的回想》後,他的詩作表現出退休後人生的另一種閑情。向明素有「詩壇儒者」之稱。論者謂其詩是從生活上取材,積極介入現實並從中提煉出生命的意義,兼顧文學與社會使命的詩人。向明在序文〈為詩奮起為詩狂〉曾說:「詩意是來自詩人生命核心,也就是詩人遇到某種情境或刺激的一種反應,而產生出一種表達的衝動。然而詩意並不等於詩,任何人看這世界有時都會感到有詩意,但詩並不是任何人都寫得出來,只有懂得詩的表現藝術的人才可寫得出詩,而詩藝的涵養靠詩人對萬物觀察的深入敏銳和悟性。」也就是如此嚴謹的作詩態度,讓向明的詩作能夠展現出「一種安安靜靜的巍峨」。

■ 作家成就

  向明喜從生活汲取素材,語言上使用平白的文字烘托意象,將詩意凝聚於現實生活的樣態,進而批評。早期作品是出於內心的需要-鄉愁而寫的。《水的回想》以後,他的詩作表現退休後的另一種閒情。曾獲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一九八八年世界藝術與文化學院曾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1967年 《五弦琴》,台北:藍星。
  • 1969年 《狼煙》,台北:藍星。
  • 1982年 《青春的臉》,台北:九歌。
  • 1983年 《香味口袋》,台北:九歌。
  • 1984年 《糖果樹》,台北:九歌。
  • 1985年 《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
  • 1988年 《向明的詩》,台北:作者自印。
  • 1988年 《向明自選集》,台北:黎明。
  • 1988年 《水的回想》,台北:九歌。
  • 1991年 《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
  • 1993年 《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
  • 1993年 《客子光陰詩卷裡》,台北:耀文。
  • 1993年 《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
  • 1994年 《隨身的糾纏》,台北:爾雅。
  • 1994年 《甜鹹酸梅》,台北:三民。
  • 1995年 余光中 向明 隱地:《春天該去布拉格》,台北:爾雅。
  • 1997年 《新詩50問》,台北:爾雅。
  • 1997年 向明、白靈:《可愛小詩選》,台北:爾雅。
  • 1998年 《新詩後50問》,台北:爾雅。
  • 2001年 《走出阿富汗:看中亞及周邊國家民間趣事》,台北:未來書城。
  • 2002年 《走在詩國邊緣》,台北:爾雅。
  • 2004年 《詩來詩往》,台北:三民。
  • 2004年 《三情隨筆》,台北:秀威科技。
  • 2004年 《和你輕鬆談詩:向明新詩話》,台北:詩藝文。
  • 2004年 《陽光顆粒》,台北:爾雅。
  • 2005年 《我為詩狂》,台北:三民。

■ 評論彙集

期刊論文

  • 1965年 覃子豪:〈兩首素色的詩〉,《覃子豪全集》,頁634-637。
  • 1967年 趙天儀:〈笠下影:向明〉,《笠》 17期,頁13-15。
  • 1970年 周伯乃:〈淺論向明的詩〉,《自由青年》49卷5期,頁數88-95。
  • 1980年 文曉村:〈評析<富貴角之晨>〉,《新詩賞析一百首》。
  • 1980年 古 丁:〈論向明:一棵免於病蟲害的樹〉,《截斷眾流集》,頁數136-144。
  • 1980年 菩 提:〈淺析向明的詩〉,《中華文藝》109期,頁26-29。
  • 1981年 古 丁:〈春和訂書機〉,《秋水詩刊》32期,頁5-8。
  • 1981年 古 丁:〈春和釘書機〉,《秋水詩刊》32期,頁5-8。
  • 1982年 李豐楙:〈賞析向明的「巍峨」〉,《青春的臉》,頁205-210。
  • 1982年 蕭 蕭:〈一首哲思類的詩〉,《青春的臉》,頁211-215。
  • 1983年 向 明:〈我的詩路歷程:平淡後面的執著〉,《創世紀》61期。
  • 1983年 辛 鬱:〈從生活出發:淺談向明的「青春的臉」〉,《文訊》2期,頁96-99。
  • 1983年 洛 夫:〈試論向明的詩〉,《創世紀》60期,頁36-39。
  • 1983年 張 健:〈讀向明的「讀」〉,《藍星詩頁》65期。
  • 1983年 麥 穗:〈漫談方言入詩:從向明的「老者」談起〉,《秋水詩刊》39期,頁12-15。
  • 1983年 落 蒂:〈火星四濺的鐵砧:我看向明詩集「青春的臉」〉,《中華文藝》148期,頁42-46。
  • 1983年 魯 蛟1983年 :〈欣見向明出書〉,《秋水詩刊》37期,頁4。
  • 1985年 李魁賢:〈說夜不夜,說青春不青春〉,《鍾山詩刊》6期。
  • 1985年 和 權:〈試論向明的「上帝戰士」〉,《藍星詩刊》4期,頁82-86。
  • 1987年 孫家駿:〈向明的「車馳勝興」〉,《藍星詩刊》11期,頁80-81。
  • 1987年 張 默:〈賞析向明的<黃昏醉了>〉,《小詩選讀》,頁61-64。
  • 1987年 蜀 弓:〈逐臭之詩〉,《藍星詩刊》6期,頁數73-77。
  • 1988年 白 靈:〈一隻蛙坐在心頭上:評向明詩集「水的回想」〉,《文訊》36期,頁144-147。
  • 1988年 李元洛:〈一枚詩的落日:讀詩人向明<馬尼拉灣的落日>〉,《藍星詩訊》16期,頁74-78。
  • 1988年 李元洛:〈屹立於時間的風中──論台灣詩人向明的詩〉,《湖南芙蓉月刊》3月。
  • 1988年 李元洛:〈讀臺灣詩人向明的<湘繡被面>〉,《湖南文學》。
  • 1988年 姜 穆:〈評向明自選集〉,《藍星詩訊》18期,頁126-130。
  • 1988年 洛 夫:〈賞析向明的詩<詩>〉,《中國新詩鑒賞大辭典》。
  • 1988年 麥 穗:〈向未來宣戰的詩章:讀向明的詩集「水的回想」〉,《秋水詩刊》58期。
  • 1988年 蕭 蕭:〈分析向明的<上樓.下樓>及<吊藍植物>〉,《文藝月刊》229期,頁數64-72。
  • 1989年 李元洛:〈山林小夜曲──向明詩<夜宿溪頭>賞析〉,《湖南環境保護》。
  • 1989年 邵燕祥:〈「一枚子彈」及其他:評向明著<水的回想>〉,《藍星詩刊》20期,頁76-78。 
  • 1990年 張 默:〈揚蹄前奔,那騾子:側寫向明〉,《文訊》58期,頁113-115。
  • 1990年 張 默:〈揚蹄前奔,那騾子──側寫向明〉,《文訊雜誌》58期,頁數113-115。
  • 1990年 陳 謙:〈晚節漸於詩律細:讀向詩集<水的回想>〉,《文藝月刊》253期,頁19-21。
  • 1990年 蓉 子〈賞析向明的詩<炮竹>〉,《青少年詩國之旅》,頁70-71。
  • 1991年 古遠清:〈賞析向明的詩<家>、<煙囪>、<妻的手>〉,《臺港現代詩賞析》。
  • 1991年 思 陽:〈新感覺與傳統美──評向明<妻的手>〉,《山西師大語文報》。
  • 1991年 思 陽:〈賞析<寫夜三帖>〉,《山西師大語文報》476期。
  • 1991年 夢 如:〈秋葉無聲:淺析向明的「墜葉」〉,《藍星詩刊》281期,頁48-51。
  • 1992年 申維升:〈書之靈──評向明的詩<書>〉,《臺港文學選刊》。
  • 1992年 劉瑞蓮:〈美的堂皇.美的硬朗:<巍峨>賞析〉,《藍星詩刊》32期,頁88-91。
  • 1992年 鄧榮坤:〈天空與山也蹲下來:談余光中.羅門.向明的漂水花〉,《藍星詩刊》30期,頁112-114。
  • 1992年 鄧榮坤:〈天空與山也蹲下來-談余光中、羅門、向明的漂水花〉,《藍星詩刊》30期,頁112-115。
  • 1993年 蕭 蕭:〈青銅的尊嚴:論向明〉,《現代詩廊廡》,頁32-41。
  • 1993年 蕭 蕭:〈青銅的尊嚴:論向明〉,《現代詩廊廡》,頁數32-41。
  • 1995年 尹 玲:〈門內那雙批判的眼睛–剖析向明〈門外的樹〉之意涵結構〉,《台灣詩學季刊》11期。
  • 1995年 吳 浩:〈向明榮獲國家文藝將獎〉,《爾雅人》3期。
  • 1995年 沈 奇:〈向晚愈明–評向明和他的詩集〈隨身的糾纏〉〉,《台灣詩學季刊》11期,頁147-155。
  • 1995年 張默 蕭蕭:〈《新詩三百首》詩人鑑評選刊〉,《台灣詩學季刊》12期,頁160-166。
  • 1995年 游 喚:〈試用語言詩派解讀向明的詩〉,《台灣詩學季刊》11期,頁160-167
  • 1995年 謝輝煌:〈漫談向明的〈捉迷藏〉〉,《台灣詩學季刊》11期。
  • 1996年 古繼堂:〈蚌殼與珍珠.評向明組詩「隨身的糾纏」〉,《文訊》125期,頁7-10。
  • 1996年 吳秀鳳:〈愛畫畫的女兒長大了,向明藉尊重培養子女獨立自主的個性〉,《文訊》128期,頁41-42。
  • 1996年 張 默:〈好空白的ㄧ方方陷阱──向明的詩生活探微〉,《聯合文學》139期,頁146-152。
  • 1997年 小 民:〈讀向明「新詩50問」的領悟〉,《書評》29期,頁28-29。
  • 1997年 馮季眉:〈懂得等待的詩人──專訪向明先生〉,《文訊》6期,頁67-70。
  • 1998年 愛 亞:〈《可愛小詩選》評介〉,《爾雅人》108~109期。
  • 1998年 謝輝煌:〈新詩的三輪車伕──推介向明《新詩50問》〉,《爾雅人》103~104期。
  • 1999年 張 默:〈向明《新詩後50問》〉,《1998臺灣文學年鑑》,頁264-265。

報上評論

  • 1981年 張 默:〈安安靜靜的巍峨:讀向明的「煙囪」及其他〉,《臺灣時報》6月5日
  • 1981年 魯 蛟:〈品向明的詩句〉,《新生副刊》6月5日。
  • 1982年 小 民:〈向明的詩〉,《新生報》12月4日。
  • 1982年 沙 穗:〈時間長廊:簡介向明詩集「青春的臉」〉,《新聞報》12月6日。
  • 1982年 張 默:〈青春的臉〉,《民眾日報》12月5日。
  • 1982年 張騰蛟:〈談「青春的臉」〉,《中央日報》12月9日。
  • 1983年 羊令野:〈向明的「青春的臉」〉,《臺灣日報》4月1日。
  • 1983年 趙天儀:〈溫柔敦厚的聲音:評向明詩集「青春的臉」〉,《中華日報》2月1日
  • 1983年 劉滌凡:〈無情眾生有情詩:賞析向明詩集「青春的臉」〉,《民眾日報》4月5日。
  • 1983年 墨 人:〈求新而不立異:讀向明「青春的臉」〉,《中央日報》3月18日。
  • 1984年 趙天儀:〈向明的「小精靈」〉,《商工日報》5月30日。
  • 1987年 張國立:〈大植物園主義者:向明〉,《中華日報》41版2月18日。
  • 1988年 小 民:〈簡潔雋永的詩風──讀向明<水的回想>〉,《臺灣日報》8版3月5日
  • 1988年 楊顯榮:〈秋後葦花的變局〉,《臺灣時報》20版1月20日。
  • 1989年 周 粲:〈評向明<落日與椰子>〉,《青年日報》14版9月25日。
  • 1989年 葉日松:〈賞析:黃昏醉了〉,《國語時報》13版10月22日。
  • 1989年 蕭 蕭:〈即使只是一根針,地球也知道:速寫向明〉,《中央日報》16版10月3日。
  • 1990年 穆雲風:〈滿好的咧──我家老爺子向明〉,《聯合報》29版5月27日。
  • 1992年 無名氏:〈詩的星期五──兼評向明的詩〉,《臺灣日報》9版9月18日。
  • 1993年 孫維民:〈詩人與詩評家的對話<客子光陰詩卷裡>印象〉,《臺灣新聞報》11月5日。
  • 1993年 袁瓊瓊:〈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向明〉,《聯合報》35版7月1日
  • 1993年 穆 欣:〈向明──擁抱詩作不放的作家〉,《台灣新聞報》14版8月18日。
  • 1993年 穆 欣:〈向明──擁抱詩作不放的作家〉,《臺灣新聞報》8月18日。
  • 1993年 謝輝煌:〈杏花消息雨聲中:向明著<客子光陰詩卷裡>讀後〉,《中央日報》15版10月21日。
  • 1994年 邱 婷:〈向明的<甜鹹酸梅>平實真摯〉,《民生報》29版3月26日。
  • 1994年 邱 婷:〈向明的<甜鹹酸梅>平實真摯〉,《民生報》3月26日。
  • 1994年 熊國華:〈平淡而有深趣:讀向明「隨身的糾纏」〉,《中央日報》16版10月1日。
  • 1995年 蕭 蕭:〈向明的詩與生活美學(下)〉,《台灣新聞報》14版3月3日。
  • 1995年 蕭 蕭:〈向明的詩與生活美學(上)〉,《台灣新聞報》14版3月2日。
  • 1996年 吳 當:〈心事付橫笛,家在萬重雲外──試析向明《家》〉,《中央日報》18版1月11日。
  • 1996年 吳 當:〈向明詩選(下)〉,《國語日報》13版3月9日。
  • 1996年 吳 當:〈向明詩選(上)〉,《國語日報》4版2月10日。
  • 1996年 吳 當:〈向明詩選(中)〉,《國語日報》4版2月24日。
  • 1996年 吳 當:〈湘繡被面──寄細毛球〉,《國語日報》13版2月11日。
  • 1997年 小 民:〈讀向明新詩五十問的聯想〉,《青年日報》15版3月28日。
  • 1997年 李瑞騰:〈百問而千萬答〉,《台灣新聞報》13版3月2日。
  • 1997年 席慕蓉:〈「詩人」與「寫詩的人」──我讀《新詩五十問》之後〉,《聯合報》41版4月8日。
  • 1998年 洛 夫:〈一把解惑的鑰匙──讀向明的《新詩一百問》〉,《聯合報》41版4月13日。
  • 1999年 莫 渝:〈封存生命和記憶〉,《國語日報》5版3月11日。
  • 2000年 吳 當:〈先知的召喚──試析向明〉,《中央日報》25版1月26日。
  • 2000年 無名氏:〈植根生活的詩──讀向明《世紀詩選》〉,《台灣新聞報》B8版5月29日。
  • 2000年 謝輝煌:〈與新詩纏綿五十年 《向明‧世紀詩選》在求新求變雙軌上行進〉,《中華日報》18版6月13日。
  • 2001年 李 鹽:〈向明參加詩人徐志摩研討會〉,《中國時報》39版12月1日。
  • 2002年 林德俊:〈走出阿富汗──看中亞及周邊國家民間趣事〉,《中央日報》18版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