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非馬

非馬

非馬

性別:男
籍貫:廣東潮陽
出生地:台中市
出生日期:1936年

學經歷

就讀臺北工專機械科時開始以「馬石」(音「馬蛋」)為筆名寫詩,畢業之後在屏東糖廠工作。1961年秋赴美留學,先後獲美國馬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曾任職美國阿岡國家研究所,從事核能發電研究工作,現已退休,專心從事文學與藝術(繪畫及雕塑)創作,並在中文報上撰寫專欄。

  • 簡介

  •   非馬,本名馬為義,原籍廣東潮陽,1936年生於台中市,就讀臺北工專機械科時開始以「馬石」(音「馬蛋」)為筆名寫詩,畢業之後在屏東糖廠工作。1961年秋赴美留學,先後獲美國馬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曾任職美國阿岡國家研究所,從事核能發電研究工作,現已退休,專心從事文學與藝術(繪畫及雕塑)創作,並在中文報上撰寫專欄。除了詩歌創作外,非馬還擁有繪畫以及雕塑多方面才藝。
      非馬早期詩作發表於藍星、現代詩、現代文學等刊物上,赴美後,學有所成,重新執筆為詩,即以笠為中心發表作品,間或旁及幼獅文藝、創世紀、台灣文藝、聯合報、布谷鳥、台灣時報、自立晚報等,
      著有詩集《在風城》、《非馬詩選》、《白馬集》、《非馬集》、《篤篤有聲的馬蹄》等。編有《臺灣現代詩四十家》等多種書籍。英譯白秋詩集《香頌》、《笠詩選》,並且中譯《裴外的詩》。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笠》詩社翻譯獎與詩創作獎。
      非馬作品亦獲選《美麗島詩集》、《中國新詩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現代百家詩選》、《中國當代新詩大展》、《中國現代文學年選‧詩卷》、《八十年代詩選》、《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詩卷》、《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七十一年詩選》,日本出版的《華麗島詩集》、《台灣現代詩集》,美國出版的Yearbook of Modern Poetry , Melody of the Muse, 印度出版的Ocarina 版《世界詩選》等。

■ 創作風格

非馬除新詩創作外,近年來更致力於現代詩之譯介。他認為理想好詩的要件是要對人類有廣泛的同情心與愛心。他的詩,題材廣泛,視野開闊,從季節到動物,從醉漢到馬卒,無所不寫。他喜歡口語,不流於俚俗,意象鮮明,且不失感性,結合了鄉土精神和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

■ 作家成就

■ 作家書目

  • 非馬(1975):《在風城》(台北:笠詩刊社)
  • 非馬(1980):《非馬短詩精選》(福州:海峽文藝)
  • 非馬(1983):《非馬詩選》(台北:商務)
  • 非馬(1984):《白馬集》(台北:時報文化)
  • 非馬(1984):《非馬集》(香港:三聯書店)
  • 非馬(1985):《四人集》(北京:中國友誼公司)
  • 非馬(1986):《路》(台北:爾雅)
  • 非馬(1986):《篤篤有聲的馬蹄》(台北:笠詩刊社)
  • 非馬(1989):《臺灣現代詩四十家》(北京:人民文學)
  • 非馬(1991):《臺灣現代詩選》(香港:文藝風)
  • 非馬(1991):《臺灣詩選》(廣州:花城)
  • 非馬(1992):《飛吧!精靈》(台北:晨星)
  • 非馬(1998):《微雕世界:非馬詩集》(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 非馬(2000):《沒有非結不可的果》(台北:書林)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張漢良(1979):〈非馬――夜笛〉,《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頁179-181。
  • 蕭蕭(1984):〈非馬――只能給你一個無奈的苦笑〉,《七十二年詩選》(台北:
  • 爾雅),頁1-3。
  • 王晉民(1994):〈杜國清和非馬的詩〉,《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廣西人民),頁643-658。
  • 趙天儀(1998):〈一個短詩的健將――論非馬的詩〉,《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頁131-140。
  • 向明(2006):〈瘦而有力的詩――讀非馬的短詩〉,《詩中天地寬》(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59-166。

期刊論文

  • 李魁賢(1975):〈風城巡禮――讀非馬詩集「在風城」〉,《笠》70期,頁68-70。
  • 林煥彰(1975):〈讀非馬的詩集――「在風城」〉,《笠》70期,頁64-67。
  • 趙迺定(1977):〈析非馬「傘四首」〉,《笠》79期,頁59-60。
  • 林亨泰(1980):〈非馬「風景」〉,《笠》96期,頁43-44。
  • 巫永福(1981):〈作品合評3.非馬的「魚與詩人」〉,《笠》104期,頁65-80。
  • 康原(1982):〈非馬的詩〉,《笠》112期,頁27-29。
  • 陳千武(1983):〈非馬詩的評價〉,《笠》115期,頁45-48。
  • 林亨泰(1985):〈非馬作品討論會〉,《文學界》15期,頁4-17。
  • 向明(1985):〈瘦而有力的詩――讀非馬短詩的一點心得〉,《文學界》15期,頁31-37。
  • 和權(1985):〈試析非馬的詩〉,《笠》130期,頁78-84。
  • 古繼堂(1987):〈平地噴泉――談非馬的詩〉,《笠》139期,頁4-47。
  • 古繼堂(1987):〈鑄一家詩風――談台灣詩人非馬的詩〉,《文學報》3月26日。
  • 周粲(1987):〈非馬的「太極拳」〉,《藍星》11期,頁82-83。
  • 武治純(1988):〈他站在文學多元化的交點上――非馬詩探賞之一〉,《吉林師院學報》3期。
  • 荒野(1989):〈現代詩神的獨舞――非馬詩片論〉,《藍星》18期,頁131-137。
  • 金大可(1989):〈一個獨特而豐富的世界――非馬詩歌簡論〉,《笠》152期,頁119-126。
  • 孟祥生(1990):〈冷峻深邃的知性透視――略論非馬詩的想像力〉,《臺灣文藝》120期,頁6-9。
  • 李敏勇(1992):〈臺灣座標的詩視野――評非馬編選「台灣現代詩選」〉,《文學臺灣》4期,頁215-218。
  • 宗鷹(1993):〈非馬詩傳〉,《笠》176期,頁110-128。
  • 劉強(1997):〈論非馬詩的重人輕出藝術〉,《笠》201期,頁98-117。
  • 劉強(1999):〈吉祥鳥――非馬的諷刺詩〉,《笠》213期,頁112-131。
  • 紀弦(2001):〈談非馬新書「沒有非結不可的果」新詩〉,《創世紀》128期,頁144-146。
  • 劉強(2001):〈論非馬詩中的重人輕出藝術〉,《臺灣詩學季刊》36期,頁31-47。
  • Harris Alan(亞倫‧哈里斯)著,非馬譯(2002):〈無須注釋的意象――訪
  • 問詩人非馬〉,《文訊》195期,頁81-83。
  • 劉士杰(2002):〈獨特的審美發現,別緻的結構方式――讀非馬的詩〉,《笠》229期,頁109-116。
  • 吳開晉(2003):〈非馬詩歌的美學風格〉,《笠》236期,頁13-18。
  • 柳易冰(2003):〈非馬的鳥籠開開關關已三十年〉,《笠》236期,頁19-20。
  • 王偉明(2005):〈新若秋陽詩似酒――與非馬對談〉,《詩網路》20期,頁4-22。

報上評論

  • 許振江(1981):〈非馬詩合評――談「魚與詩人」及「鳥籠」〉,《自立晚報》10版,6月18日。
  • 趙天儀(1984):〈非馬的「鳥籠」〉,《商工日報》兒童版,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