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張默

張默

張默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安徽省無為縣孫家灣
出生日期:1931年

學經歷

1936年至1959年間,分別就讀私塾、縣立簡師與南京成美中學。1949年自南京經上海,搭乘中興輪抵台。並於次年9月投筆從戎,加入海軍,開始學習寫詩。

  • 簡介

  •   張默,本名張德中,1931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孫家灣的農村。1936年至1959年間,分別就讀私塾、縣立簡師與南京成美中學。1949年自南京經上海,搭乘中興輪抵台。並於次年9月投筆從戎,加入海軍,開始學習寫詩。四年後,於1954年10月,與洛夫、瘂弦在左營發起籌組「創世紀」詩社,出版《創世紀》詩刊迄今。1957年詩作入選《中國詩選》獲得肯定,於196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紫的邊陲》。
      曾經主編《 中華文藝》月刊,著有詩集《紫的邊陲》、《上昇的風景》、《無調之歌》、《陋室賦》、《光陰.梯子 : 張默詩集》、《落葉滿階》、編年詩選《愛詩》等。詩評集《現代詩的投影》、《飛騰的象徵》、《無塵的鏡子》等。編有《中國現代詩選》、《中國現代詩論選》、《現代詩人書簡集》、《小詩選讀》、《剪成碧玉葉層層》、《感月吟風多少事》、《八十一年詩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等。
      曾獲國軍新文藝長詩金像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五四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新詩獎,並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詩作入選多部外國詩選,被譯為英、法、德、荷、比、韓、日、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文字。
      張默對於推展現代詩不遺餘力,除了身為創世紀詩社的代表詩人之一,曾於1971年與管管在左營合辦「水星詩刊」,共發行九期,培育年輕新秀詩人。1966年3月,應初安民之邀,為《聯合文學》月刊撰寫「詩壇鉤沉筆記」,介紹台灣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新詩人,見證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歷史。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曾獲國軍新文藝長詩金像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五四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新詩獎,並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詩作入選多部外國詩選,被譯為英、法、德、荷、比、韓、日、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文字。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張默(1964):《紫的邊陲》,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1967):《現代詩的投影》,台北:台灣商務。
  • 張默(1970):《上昇的風景》,巨人出版社。
  • 張默(1975):《無調之歌》,創世紀詩社。
  • 張默(1976):《飛騰的象徵》,水芙蓉出版社。
  • 張默(1978):《張默自選集》,台北:黎明。
  • 張默(1980):《陋室賦》,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1981):《無塵的鏡子》,台北:東大。
  • 張默(1985):《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
  • 張默(1988):《愛詩》,台北:爾雅。
  • 張默(1989):《七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
  • 張默(1990):《光陰.梯子 : 張默詩集》,台北:尚書。
  • 張默(1992):《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
  • 張默(1994):《落葉滿階》,台北:九歌。
  • 張默(1996):《臺灣現代詩編目(最新修訂本) : 1949-1995》,台北:爾雅。
  • 張默(1997):《臺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
  • 張默(1998):《愛詩》,台北:爾雅。
  • 張默(1998):《夢從樺樹上跌下來》,台北:爾雅。
  • 張默(1998):《遠近高低》,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2000):《張默‧世紀詩選》,台北:爾雅。
  • 張默(2003):《現代百家詩選》,台北:爾雅。
  • 張默(2003):《臺灣詩叢》,香港:銀河。
  • 張默(2004):《台灣現代詩筆記》,台北:三民。
  • 張默(2005):《無為詩帖》,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白靈編(2000):《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向明編(1993):《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
  • 張默、洛夫(1996):《當代大陸新詩發展的硏究》,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張默、張漢良(1994):《創世紀四十年總目 : 一九五四-一九九四.臺灣 / 張默,主編》,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陳文發(2001):《向歲月致敬 : 台灣前輩詩人攝影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 張默、董心如(1997):《魚和蝦的對話》,台北:三民。
  • 張默、蕭蕭編(1995):《新詩三百首(下)》,台北:九歌。
  • 張默、蕭蕭編(1995):《新詩三百首(上)》,台北:九歌。
  • 張默、隱地編(1994):《當代台灣作家編目(爾雅篇)》,台北:爾雅。
  • 張默等編(1967):《七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
  • 張默等編(1979):《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
  • 張默編(1967):《中國現代詩選》,台北:創世紀詩社。
  • 張默編(1969):《中國現代詩論選》,創世紀詩社。
  • 張默編(1969):《現代詩人書簡集》,普天出版社。
  • 張默編(1981):《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
  • 張默編(1982):《感月吟風多少事》,台北:爾雅。
  • 張默編(1987):《小詩選讀》,台北:爾雅。
  • 張默編(1991):《十句話》第四集,台北:爾雅。
  • 張默編(1995):《中華大系詩卷》(一)、(二),台北:九歌。
  • 張默編(2004):《他們怎麼玩詩‧創世紀五十周年精選》,台北:二魚。

期刊論文

  • 張默:〈徐雁影的詩讀後〉,《曼陀羅詩刊》07。
  • 張默:〈特技家族評論〉。
  • 張默(1974):〈野渡無人舟自橫:我的創作自述〉,《主流》10,頁27-31。
  • 張默(1975):〈拙集「無調之歌」前記:並非閒話〉,《中華日報》12版,7月16日。
  • 張默(1982):〈詩是金屬性的拍擊〉,《民眾日報》12版,7月18日。
  • 張默(1995):〈拾穗,在童話的海裏 ──略論汪啟疆的海洋詩〉,台北: 一九九五年九月五日於內湖無塵居
  • 張默(1996):〈〈我的第一首詩〉─櫛風沐雨話詩緣〉,《中華日報》14版6月20日。
  • 張默(1996):〈《臺灣現代詩編目》二印小記〉,《爾雅人》39、40期合刊, 4月15日。
  • 張默(1996):〈《臺灣現代詩編目》二印小記〉,《爾雅人》39、40期合刊, 4月15日。
  • 張默(1996):〈「現代詩社」和「現代派」是兩碼子事〉,《創世紀》108期-簡政珍專號。
  • 張默(1996):〈巡弋在風起雲湧的聲色裡試探須文蔚的《旅次》〉(一九九六年三月廿六日於內湖無塵居)。
  • 張默(1996):〈關於詩人徐志摩的生〉《創世紀》108期-簡政珍專號。
  • 張默(1996):《爾雅人》29期。
  • 張默(1998):〈《創世紀》歷年發表彩羽詩作篇目彙編〉《創世紀》116期-彩羽專號。
  • 張默(1998):〈從「破象」到「鄂爾多斯」: 試論彩羽的詩〉《創世紀》116期-彩羽專號。

■ 評論彙集

專書

  • 蕭蕭編(1994):《詩痴的刻痕 : 張默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

影視資料

  • 黃明川導(2004):《張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期刊論文

  • 〈張默:直覺還原型的批評代表〉,《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頁232-236。
  • 丁旭輝(2004):〈詩痴的歌吟軌跡:縱論張默詩作〉,《創世紀詩雜誌》,140/141,頁358-367。
  • 大荒(1970):〈棋看成嶺側成峰:論張默的四「峰頂」〉,《上昇的風景》,巨人,頁121-135。
  • 大荒(1980):〈帶我臥遊故土:讀張默「雪泥與河燈」〉,《青年戰士報》11,9月09日。
  • 方方(1969):〈關於張默:現代詩的投影〉,《笠》29,頁53-56。
  • 王宗法(1994):〈滿目雪景映故園─讀《春川踏雪》〉,《台港文學觀察》,安徽教育出版社,頁73-78。
  • 古添洪(1996):〈評《新詩三百首》〉,《中外文學》24:10,頁147-154。
  • 古遠清(1993):〈讀張默的詩評〉,《明道文藝》204,頁138-141。
  • 古遠清(2004):〈穿越在史料與評論之間–讀張默《臺灣現代詩筆記》〉,《文訊》,224,頁14-15。
  • 古繼堂(1989):〈張默〉,《台灣新詩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 白靈(1987):〈小詩時代的來臨:張默「小詩選讀」讀後〉,《文訊》32,頁225-228。
  • 白靈(1996):〈小詩是新詩未來主流?–我看張默的《小詩選讀》〉,《幼獅文藝》508,頁88-89。
  • 向明(1987):〈迎接小詩時代的來臨:讀張默編著的「小詩選讀」〉,《藍星詩刊》12,頁16-18。
  • 向明(1998):〈遠近高低各不同–讀張默的詩和人〉,《大海洋詩雜誌》特刊,頁126-127。
  • 朱星鶴(1981):〈淺析張默的「舞踊與梆聲」〉,《中華文藝》21:2,頁92-100。
  • 何淑津(1993):〈台灣現代詩編目〉,《書評》2,頁48-49。
  • 吳健福(1995):〈〈現代詩賞析〉─張默的詩:〈追尋〉的詮釋〉,《創世紀》105期,頁112-116。
  • 吳開晉(2003):〈生命感悟與現代詩美–讀張默的詩〉,《創世紀詩雜誌》,137,頁137-141。
  • 吳當(1997):〈生命的沉潛與飛揚–試析張默「寒枝」〉,《創世紀詩雜誌》110 ,頁103-104。
  • 吳當(2000):〈拜訪新詩:讀張默〉,《明道文藝》,294,頁24-27。
  • 宋瑞(1980):〈我看「雪泥與河燈」〉,《幼獅文藝》52:4=322,頁90-93。
  • 李元洛(1989):〈「為永恆服役」的選手:張默詩作欣賞〉,《創世紀》76期,頁88-90。
  • 李元洛(1994):〈繁英在樹--讀臺灣詩人張默<落葉滿階>〉,《創世紀》100,頁228-231。
  • 李仙生(1977):〈玲瓏剔透小論張默〉,《詩人季刊》7,頁26-28。
  • 李英豪(1964):〈從拜波之塔到沈層〉,《紫的邊陲》,創世紀詩社,頁2-8。
  • 李瑞騰(1982):〈風入四蹄輕–聯副八駿圖詩展讀後〉,《詩的詮釋》,台北:時報,頁211-216。
  • 李瑞騰(1982):〈關於現代百家詩選〉,《創世紀》59,頁145-144。
  • 李瑞騰(1982):〈釋張默的「無調之歌」〉,《詩的詮釋》,時報,頁79-90。
  • 李瑞騰(1988):〈整合與汲取–張默小評之五〉,《「愛詩」詩集》,台北:爾雅,頁183-184。
  • 沙穗(1981):〈用詩寫的散文:談「雪泥與河燈」中的詩境〉,《文藝月刊》144,頁25-30。
  • 沈奇(1993):〈生命.時間.詩--論張默新作<時間,我繾綣你>〉,《書評》5,頁03-13。
  • 辛鬱(1967):〈張默小評〉,《中國現代詩選》,大業書店,頁54-55。
  • 周伯乃(1967):〈論詩的外延與內涵〉,《新文藝》137,頁24-33。
  • 季紅(1959):〈給瘂弦和張默〉,《創世紀》,頁35-36。
  • 季紅(1981):《中華文藝》21:4,頁27-37。
  • 林麗如(1998):〈詩壇火車頭–專訪詩人張默〉,《文訊》,157 , 頁75-78。
  • 姜穆(1978):〈張默的詩天地〉,《文藝月刊》114,頁12-24。
  • 柳文哲(1964):〈詩壇散步〉,《笠》4,頁27-28。
  • 柳文哲(1969):〈笠下影〉,《笠》31,頁22-24。
  • 洛夫(1979):〈無調的歌者:張默其人其詩〉,《幼獅文藝》304,頁129-139。
  • 洛夫(1988):〈豐沛與淨化–張默小評之一〉,《「愛詩」詩集》,爾雅,頁3-4。
  • 涂靜怡(1982):〈無調之歌〉,《怡園詩話》,康橋。
  • 張漢良(1979):〈蒼茫的影像:旅韓詩鈔之一〉,《現代詩導讀》,故鄉,頁183-186。
  • 張漢良(1988):〈自然的流露–張默小評之三〉,《「愛詩」詩集》,台北:爾雅,頁93-94。
  • 張默(1974):〈野渡無人舟自橫:我的創作自述〉,《主流》10,頁27-31。
  • 張默(1996):〈《臺灣現代詩編目》二印小記〉,《爾雅人》39、40期合刊, 4月15日。
  • 張默(1996):《爾雅人》29期。
  • 張雙英(1995):〈世紀之選?略評「新詩三百首〉,《文訊》83(121),頁14-15。
  • 淡瑩(1988):〈真誠的披瀝–張默小評之四〉,《「愛詩」詩集》,台北:爾雅,頁125-126。
  • 盛乃承(1977):〈三木當代文學選集〉,《人與社會》5:4,頁80。
  • 許定銘(2004):〈從聞捷到張默〉,《詩網絡》,17,頁56-59。
  • 陳啟佑(1978):〈「無調之歌」中音韻和鏡頭的探討〉,《創世紀》49期,頁52-62。
  • 陳啟佑(1983):〈聲韻學在新詩上的一項試驗:「無調之歌」的節奏〉,《渡也論新詩》,黎明,頁101-112。
  • 陳煌(1980):〈雪泥中看河燈–淺評張默的「雪泥與河燈」〉,《台北一週》48,8月23日。
  • 陳義芝(1976):〈無調之歌論張默〉,《創世紀》44,頁50-54。
  • 陳義芝(1979):〈從時間巨齒的隙縫中跨出來:論張默詩集「無調之歌」〉,《現代詩導讀》5,頁315-327。
  • 陳義芝(1989):〈銅琶鐵板:評張默<愛詩>〉,《聯合文學》5:4:52,頁195-196。
  • 陶保璽(2001):〈對西方現代詩和東方古典詩的雙重逼近–論張默詩歌形式建構的妙諦及其音樂美〉,《創世紀詩雜誌》,127,頁106-132。
  • 渡也(1984):〈淺論「一九八二年台灣詩選」〉,《文訊》12,頁196-200。
  • 菩提(1980):〈淺談張默的詩〉,《中華文藝》19:3(111),頁196-199。
  • 須文蔚(2003):〈真正的文學編輯家張默〉,《文訊》,213,頁106-108。
  • 黃粱(1997):〈再見,遠方–舊金山「紅木林」偶得〉,《國文天地》141,頁90-91。
  • 黃粱(1997):〈新詩點評(11)–再見,遠方–舊金山「紅木林」偶得〉,《國文天地》12:9=141,頁90-91。
  • 黃鳳鈴(1997):〈作家熱線–張默談編書與寫詩〉,《明道文藝》258,頁94-99。
  • 落蒂(1981):〈飲那綹蒼髮–遙念母親之一〉,《中學新詩選讀》,青草地出版社,頁58/60。
  • 落蒂(2002):〈詩壇的老師傅–從「張默.世紀詩選」為詩人做歷史定位〉,《臺灣詩學季刊》,38,頁57-60。
  • 熊國華(1991):〈回歸傳統,融匯中西:論張默的詩路歷程〉,《創世紀》85、86期合刊,頁87-92。
  • 熊國華(1993):〈在時間之上旋舞─評張默長詩「時間,我繾綣你」〉,《創世紀》92,頁121-124。
  • 熊國華(1993):〈臺灣現代詩成果大展:評張默編「臺灣現代詩編目」〉,《爾雅人》76,5月20日。
  • 熊國華(1994):〈閂往永恆和不朽:重讀張默的名詩《貝多芬》〉,《幼獅文藝》80:2,頁。87-92
  • 碧果(1985):〈潑灑心靈的彩墨–我看張默的山水畫〉,《中華文藝》169。
  • 劉洪順(1987):〈張默:從花園到高原的播種者〉,《文訊》28,頁45-47。
  • 劉登翰(1991):〈臺灣詩人論札〉,《創世紀》84,頁71-73。
  • 劉菲(1975):〈五湖煙景有誰爭:試論張默的詩〉,《創世紀》39,頁71-81。
  • 劉菲(1976):〈論無調之歌〉,《創世紀》44,頁55-62。
  • 劉菲(1980):〈靜觀張默的回歸:張著「陋室賦」讀後感〉,《創世紀》53,頁67-70。
  • 歐宗智(1994):〈向隱地致敬:我看〈當代臺灣作家編目〉〉,《書評》10,頁6-8。
  • 鄭慧如(1997):〈小而冷,小而省?–三部小詩選讀後〉,《台灣詩學季刊》18,頁90-100。
  • 鄭慧如(1997):〈偷窺人體詩–以《新詩三百首》為例〉,《台灣詩學季刊》19,頁10-22。
  • 魯蛟(2005):〈特殊詩創作經驗談〉,《葡萄園詩刊》,168 ,頁5-24。
  • 蕭蕭(1979):〈哲人之海〉,《現代詩導讀》1,頁177-182。
  • 蕭蕭(1980):〈飲那綹蒼髮:遙念母親之一〉,《中學白話詩選》,故鄉,頁219-223。
  • 蕭蕭(1980):〈蒼茫的影像〉,《中學白話詩選》,故鄉,頁214-218。
  • 蕭蕭(1988):〈家信〉,《文藝月刊》231,頁62-68。
  • 蕭蕭(1994):〈「詩痴的刻痕」導言〉,《創世紀》100期,頁233。
  • 蕭蕭(1997):〈回首,日月在我的眉睫間舞踊–張默的詩生活探微〉,《聯合文學》,13:11=155,頁152-158。
  • 蕭蕭(2004):〈創世紀的超現實主義化合性美學–以瘂弦、張默、洛夫為例 〉,《創世紀詩雜誌》,138 ,頁127-141。
  • 蕭蕭(2006):〈他鄉與家鄉:讀張默詩集《光陰、梯子》〉,《現代詩學》,頁24-30。
  • 蕭蕭(2006):〈張默的愛與詩〉,《現代詩學》,頁466-472。
  • 龍彼德(2005):〈誦明月之詩,歌窈宨之章–評張默新著《臺灣現代詩筆記》〉,《創世紀詩雜誌》,142,頁159-164。
  • 謝輝煌(2000):〈張默的詩「爛」嗎﹖〉,《臺灣詩學季刊》,31,頁217-220。
  • 鍾玲(1988):〈動感的詩篇–張默小評之二〉,《「愛詩」詩集》,台北:爾雅,頁49-50。
  • 簡素琤(2000):〈捕獵冥思默想:張默詩中對生命之謎的追尋與中國情結〉,《水筆仔:臺灣文學研究通訊》,9/10,頁21-30。
  • 簡素琤(2001):〈捕獵冥思默想–張默詩中對生命之謎的追尋與中國情結〉,《明倫學報》,5 ,頁35-41。
  • 瘂弦(1961):〈張默小評〉,《六十年代詩選》,大業書店。
  • 瘂弦(1965):〈紫的邊陲〉,《新文藝》113,頁43-45。
  • 瘂弦(1967):〈張默小評〉,《七十年代詩選》,大業書店,頁309。
  • 瘂弦(1988):〈為永恆服役–張默的詩與人〉,《「愛詩」詩集》,台北:爾雅,頁1-15。
  • 瘂弦(1992):〈詩人的歷史感:寫在張默編「臺灣現代詩編」卷前〉,《文訊》79,頁97-99。
  • 報上評論
  • 于還素(1965):〈「紫的邊陲」〉,《公論報》3月。
  • 文曉村(1987):〈從剪成碧玉葉層層到柔美的愛情〉,《大華晚報》11版,12月27日。
  • 王常新(1995):〈落葉滿階詩藝管窺〉,《青年日報》15版,11月03日。
  • 古遠清(1990):〈從奔放到冷凝–〈張默詩作賞析〉〉,《台灣新聞報》10版,9月23日。
  • 古遠清(1997):〈作為個人聲音的詩評–讀張默的《台灣現代詩概觀》〉,《台灣新聞報》13版,7月16日。
  • 民聲日報(1979):〈詩人專輯〉,《民聲日報》11版,3月31日。
  • 向明(1980):〈續談詩人的散文〉,《民族晚報》11版,10月23日。
  • 向明(1981):〈今昔的女詩人–「剪成碧玉葉層層」讀後〉,《民眾日報》12版,7月27日。
  • 向明(1983):〈至情的孺慕:淺談張默的「飲那綹蒼髮」〉,《臺灣新聞報》12版,9月01日。
  • 向明(1987):〈明珠和匕首〉,《中央日報》10版,6月24日。
  • 向陽(1980):〈愛心的傳遞:讀張默著「雪泥與河燈」〉,《中華日報》副刊,10月13日。
  • 余光中(1995):〈跨海時代的《新詩三百首》,當繆思清點她的孩子〉,《中國時報》39版,9月08日。
  • 吳當(2000):〈漂泊的生命之歌–賞析張默〈無調之歌〉〉,《中央日報》20版,8月02日。
  • 李瑞騰(1998):〈生活的趣味,歷史的視野〉,《聯合報》41版,7月20日。
  • 沙白(1985):〈山水的變奏繪畫–欣賞張默畫展〉,《民眾日報》8版,12月25日。
  • 沈留平(1981):〈張默的兩首散文詩〉,《香港時報》文化與生活版,9月09日。
  • 汪智(1991):〈白色祭–讀張默「初訪美利堅堡」〉,《世界論壇報》10版,10月20日。
  • 辛鬱(1976):〈張默的「長頸鹿」:讀詩札記之廿一〉,《青年戰士報》8版,6月14日。
  • 辛鬱(1979):〈讀「張默自選集」〉,《民族晚報》副刊,4月08日。
  • 辛鬱(1981):〈一本甜美的書–剪成碧玉葉層層〉,《民族晚報》11版,6月09日。
  • 辛鬱(1986):〈畫界初旅訪張默〉,《台灣新聞報》8版,1月01日。
  • 亞汀(1977):〈品「現代詩人散文選」〉,《青年戰士報》11,5月25日。
  • 林樂君(2000):〈我和手抄詩玩遊戲〉,《中央日報》22版,5月24日。
  • 姜穆(1980):〈詩之餘–序張默散文集「雪泥與河燈」〉,《台灣日報》12版,6月11日。
  • 洛夫(1980):〈夾敘夾抒‧示詩亦文:讀默散文集「雪泥與河燈」〉,《中華日報》10版,7月10日。
  • 洛夫(1986):〈入山–題張默一幅水墨畫〉,《中國時報》8版,1月04日。
  • 洛夫(1999):〈詩癡張默外傳〉,《自由時報》39版,11月30日。
  • 徐澂(1961):〈六十年代詩選〉,《聯合報》7版,1月24日。
  • 高岱(1979):〈詩人的散文〉,《台灣新聞報》12版,8月29日。
  • 張拓蕪(1980):〈觸鼻的泥香─讀張默散文集「雪泥與河燈」〉,《台灣新聞報》12版,7月03日。
  • 張漢良(1982):〈詩為情感的自然流露:析張默「蒼茫的影像」〉,《民眾日報》12版,7月18日。
  • 張默(1975):〈拙集「無調之歌」前記:並非閒話〉,《中華日報》12版,7月16日。
  • 張默(1982):〈詩是金屬性的拍擊〉,《民眾日報》12版,7月18日。
  • 張默(1996):〈〈我的第一首詩〉─櫛風沐雨話詩緣〉,《中華日報》14版6月20日。
  • 張騰蛟(2004):〈詩痴的新書 — 簡介張默的《臺灣現代詩筆記》〉,《國語日報》11版,1月18日。
  • 張(1981):〈飄散著清幽的芳香〉,《台灣新聞報》12版,6月19日。
  • 彩羽(1978):〈試析張默素描六題〉,《臺灣時報》副刊,12月15日。
  • 彩羽(1979):〈白色的釀製:試析張默的「飲那綹蒼髮」〉,《臺灣新聞報》12版,1月22日。
  • 彩羽(1986):〈彩墨的情趣〉,《台灣新聞報》8版,1月16日。
  • 陳芳英(1995):〈青鳥鼓翼之聲〉,《中國時報》42版,10月19日。
  • 陳義芝(1977):〈張默「飛騰的象徵」讀後:這是詩的批評時代〉,《中華日報》11版,1月14日。
  • 陳慧玲(1985):〈由詩入畫,山水無盡–張默專訪〉,《商工日報》12版,3月24日。
  • 章亞昕(1996):〈面對時間的歌者–詩人張默的情思〉,《台灣新聞報》19版,8月06日。
  • 章亞昕(1996):〈張默的神韻─從《落葉滿階》談起〉,《中華日報》14版,6月29日。
  • 渡也(1998):〈近看張默〉,《中華日報》16版,7月24日。
  • 菩提(1980):〈純鄉土的獨白:我看張默的「雪泥與河燈」〉,《臺灣時報》副刊,6月17日。
  • 楊雨河(1986):〈山水之外的山水–讀張默詩人的彩墨畫展第三自然〉,《更生日報》10版,1月23日。
  • 楊雨河(1986):〈宇宙詩人–張默彩畫展有感而吟〉,《自由日報》10版,1月26日。
  • 楊顯榮(1987):〈請輕輕染織我蒼茫的影像〉,《台灣日報》12版,9月21日。
  • 熊國華(1991):〈赤子之心–評張默的母愛詩〉,《台灣新聞報》15版,5月13日。
  • 熊國華(1993):〈放逐者的回眸–評張默長詩《時間,我繾綣你》〉,《台灣新聞報》13版,2月02日。
  • 碧果(1978):〈詩之呼之欲出的真摯:兼介詩人張默及其自選集〉,《臺灣新聞報》12版,9月10日。
  • 管管(1985):〈磨〉,《聯合報》4版,12月31日。
  • 鄧榮坤(1979):〈想說的一些話,讀現代詩人散文選〉,《自立晚報》3版,6月17日。
  • 蕭蕭(1982):〈深情不掩,陋室可賦:小論張默的「陋室賦」〉,《民眾日報》12版,7月18日。
  • 韻茹(1980):〈濃郁的鄉息:讀張默「雪泥與河燈」〉,《臺灣時報》副刊,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