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武

陳千武
性別:男
籍貫:
出生地:南投
出生日期:(1922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
學經歷
1935年,陳千武進入台中一中就讀,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並試寫新詩、短歌與日本小說。時遇作家楊逵、葉陶夫婦,嘗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青年時期的陳千武,已無悔地走上文學之路。1942年,陳千武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親身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1946年,才得以被遣返台灣。戰後,陳千武想要以中文作為寫作工具,在文學上重新出發,仍然經歷了近十年的煎熬。
簡介
-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以筆名桓夫寫作現代詩,以陳千武的名字寫小說。一九二二年生於南投名間,就讀台中一中時,舉家搬遷豐原,自此與台中地區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三五年,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並試寫新詩、短歌與日本小說。當時,作家楊逵於鄰近的台中商專附近經營花園,陳千武課後經常前往,與楊逵、葉陶夫婦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這段經驗,對於他日後文學觀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影響。而作家張文環,也是陳千武特別懷念的文壇前輩,他的提攜與照顧,使青年時期的陳千武,毅然決然地發願走上文學之路。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五年級時,正好逢上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改姓名運動」,透過各種管道,利誘威嚇,改台灣姓名為日本姓名,陳千武在台中一台校內,帶頭反抗此項政策,因而遭到學校以留校查看懲處,其後更以操行成績丙畢業,無法繼續升學。
一九四一年,陳千武自台中一中畢業,入台灣製麻會做機械工,次年即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親身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戰後一年,一九四六年,方被遣返台灣。這次戰火經驗,不僅在陳千武的左手臂上留下永遠的傷痕,同時也一生烙印在這個殖民地子民的心中。
在太平洋戰爭中,陳千武曾因有趣,而向戰友學會「孫文遺囑」,成為他唯一會寫的中文,返台之後,竟然因緣際會,靠著默寫「孫文遺囑」,進入林務局人事室,任職達二十六年之久。雖然幸運謀得工作,但是,陳千武想要以中文作為寫作工具,在文學上重新出發,仍然經歷了近十年的煎熬。
一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匱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又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同時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與青年學生在校園內談詩論文,恍如當年自己與楊逵、張文環的忘年情感,激生他不竭的創作動力。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越世代,跨越語言的台灣作家,戰後勤學中文,創作新詩、小說、兒童文學與翻譯不輟,創作力豐富,計已出版作品集三十餘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洪醒夫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著有詩集(媽姐的纏足)等多本,小說集(獵女犯),最近改題為(活著回來),重新出版,該書包含十五個短篇小說,是台灣志願兵活生生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
■ 創作風格
■ 作家成就
其短篇小說作品《獵女犯》獲得「吳濁流文學獎」,《獵女犯》,近改題為《活著回來》,重新出版,該書包含十五個短篇小說,是台灣志願兵活生生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求生的慾望》獲得「洪醒夫小說獎」。民國八十九年陳千武先生又獲得日本地球詩社詩創作獎。
■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 陳千武(1940): 《彷徨的草笛(日文)》自印本。
- 陳千武(1942): 《若櫻(與賴襄欽作品合集,日文》自印本。
- 陳千武(1943): 《花的詩集 (日文)》自印本。
- 陳千武(1964): 《密林詩抄》台北:現代文學出版社。
- 陳千武(1965): 《不眠的眼》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69): 《野鹿》台北:田園出版社。
- 陳千武(1974): 《剖伊詩稿》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74): 《媽祖的纏足》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86): 《安全島》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88): 《愛的書籤》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89): 《東方的彩虹》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90): 《寫詩有什麼用 》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1990): 《陳千武作品選集》台北: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陳千武(1993): 《禱告》台北:笠詩社。
- 陳千武(2000): 《搭乘木筏船》台北:東京青樹社。
- 陳千武(2001): 《陳千武精選詩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陳千武(2001): 《透明相思(華、日對照)》台北:自印本。
- 陳千武(2001): 《繽紛即興詩集》台北:自印本。
- 陳千武(2001): 《拾翠逸詩文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
- 陳千武(2001): 《吾鄉詩畫集》台北:自印本。
- 陳千武(2001): 《暗幕的形象》台北:自印本。
- 陳千武(1982): 《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
- 陳千武(1984): 《獵女犯》台中:台中熱點文化公司。
- 陳千武(1991): 《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
- 陳千武(1991): 《台灣民間故事》台北:台灣兒童文學協會。
- 陳千武(1993): 《檳榔大王遷徒記》台北:台原出版社。
- 陳千武(1993): 《台灣平埔族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
- 陳千武(1984): 《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台中熱點文化公司。
- 陳千武(1991): 《陳千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
- 陳千武(2002): 《情虜》南投:南投縣立文化局。
- 陳千武(1969): 《現代詩的探求》台北:田園出版社。
- 陳千武(2001): 《詩思隨筆集》台北:自印本。
- 陳千武(1979): 《現代詩淺說》台北:學人文化事業公司。
- 陳千武(1997): 《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 陳千武(1997): 《詩文學散論 》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 陳千武(1997): 《詩的啟示》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 陳千武(2001): 《詩走廊散步》台北:自印本 。
- 陳千武(1986): 《藝文沙龍》1、2集 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 陳千武(1993): 《童詩的樂趣 》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 陳千武(1990): 《兒童寫給母親的詩》台中:台灣兒童文學協會。
- 陳千武(1990): 《海流1﹒2﹒3集》(台、日、韓國童詩選集)。
- 陳千武(2002): 《我心目中的爸爸》台北:台灣兒童文學協會。
■ 評論彙集
書目評論
- 彭瑞金(1983):〈「默契「簡介戰爭中的人類〉《1982年臺灣小說選》,頁200-202。
- 黃恒秋(2006):〈時代的見證 — 桓夫的詩<見解>〉《台灣文學與現代詩》,頁133-135。
期刊論文
- 秋吉久紀夫(1989):〈陳千武的文學出發期〉九州大學言文部研究報告
- 吳慧婷(1994):〈紀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 〉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 陳明台(1997):〈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 本田晴光(1981):〈多面的觸手–給陳千武〉《笠》102期,頁73。
- 秦昕強(1989):〈多餘的戰爭和並非多餘的回憶—–試評陳千武的小說集〈獵女犯〉〉《台灣春秋》2期,頁339―345。
- 向明(1983):〈即物抒情的詩人--淺談桓夫的「媽祖生」〉《中華文藝》148期,
- 頁12-15。
- 彭瑞金(1990):〈由詩人桓夫蛻變的小說家陳千武——論台灣小說的異數《獵女犯》〉
- 《台灣春秋》15期。
- 李魁賢(1988):〈台灣詩人的反抗精神〉《台灣文藝》112期,頁22-25。
- 趙天儀(1996):〈太平洋戰爭的歷史經驗–論陳千武的詩與小說〉《文學台灣》19期,頁204―222。
- 旅人(1986):〈中國新詩論史(十三)——「桓夫與杜國清」〉《笠》136期,頁58-64。
- 潘亞暾(1995):〈《愛的書籤》及其它〉《笠》185期,頁112―117。
- 李恭篤(1985):〈大戰的夢魘——拜讀「獵女犯」有感〉《笠》126期,頁74-80。
- 李喬(1985):〈「獵女犯」讀後感〉《笠》125期,頁70-71。
- 羊子喬(1996):〈《獵女犯》的太平洋戰爭經驗〉《神秘的觸鬚》,頁126―133。
- 舒蘭(1980):〈中國新詩史話〉《新文藝》296期,頁70-73。
- 白萩(1964):〈桓夫作品‧他的寓言〉《笠》2期,頁70-71。
- 許達然(1985):〈俘虜島-論陳千武小說《獵女犯》的主題〉《臺灣文藝》97期,頁204-210。
- 鄭明(1967):〈苦悶的家徵〉《笠》22期,頁47―48。
- 黃粱(1996):〈信鴿〉《國文天地》12;2期,頁93-95。
- 李敏勇(1980):〈抵抗詩學〉《笠》97期,頁40-42。
- 林鍾隆(1984):〈拂塵集〉《笠》63期,頁69。
- 詹冰(1967):〈我最欣賞的現代詩〉《笠》22期,頁45-46。
- 黃桓秋(1986):〈時代的見證( 從桓夫的詩「見解」談起)〉《笠》132期,頁71-72。
- 秋吉久紀夫(1993):〈陳千武詩中的媽祖〉《笠》178期,頁81-119。
- 秋吉久紀夫(1991):〈陳千武詩「信鴿」裡的『死』〉《笠》166期,頁96-116。
- 蔡秀菊(1997):〈陳千武的小說與詩表現和「死」、「生」、「愛」的關聯〉《文學台灣》24期,頁172-213。
- 秋吉久紀夫(1991):〈陳千武的文學出發期〉《笠》20期,頁39-42。
- 陳明台(1967):〈探討詩人的精神領域談桓夫著「不眠的眼」〉《笠》63期,頁69。
- 葉笛(1968):〈探索異數世界的人-桓夫論〉《笠》24期,頁43-47。
- 莫渝(1980):〈桓夫筆下的鄉土情懷〉《笠》97期,頁32-35。
- 陳明台(1981):〈根原的回歸與尋覓——台灣現代詩人的鄉愁〉《笠》111期,頁21-25。
- 報上評論
- 蔡秀菊(2000):〈死亡的美學–從陳千武的談起〉《民眾日報》19版,2月10日―28日。
- 陳慧文(2000):〈年少的苦悶與期待–決戰陳千武日文詩研究賞析〉《民眾日報》17版,7月12日―14日。
- 千衣子譯述(2000):〈台灣小說獵女犯的回響〉《民眾日報》17版,4月26日―27日。
- 齊邦媛(1985):〈中國現代文學中深刻的時代性精神初探〉《中央日報》10版,1月31日。
- 莊園(1985):〈「獵女犯」〉《台灣時報》9版,5月28日。
- 康原(1989):〈相互輝映的虹彩——讀「東方彩虹」有感(上)〉《首都早報》7版,9月19日。
- 康原(1989):〈相互輝映的虹彩——讀「東方彩虹」有感(下)〉《首都早報》7版,9月20日。
- 岡崎郁子(2000):〈哀愁的一夜解說〉《民眾日報》17版,6月11日。
- 卓玫君(2000):〈活著回來–陳千武的戰爭文學〉《中央日報》22版,6月16日。
- 張興魁(1985):〈我讀「獵女犯」〉《台灣新聞報》8版,7月3日。
- 李敦(1986):〈桓夫先生與台灣詩運〉《台灣日報》8版,3月23日。
- 彭瑞金(1990):〈陳千武的《獵女犯》〉《台灣時報》23版,1月14日。
- 龍瑛宗(1986):〈陳千武的「獵女犯」〉《自立晚報》11版,1月22日。
- 苦苓(1985):〈陳千武的「獵女犯」〉《台灣日報》8版,1月20日。
- 林政華(2002):〈陳千武「詩無邪」理念的形成與貫徹〉《自由時報》39版,10月31日。